作者 | 阿日
數據支持| 勾股大數據
來源 | 格隆匯研究
15日有媒體報導,百度正考慮生產屬於自己的電動汽車,或組建合資公司造車。受此消息刺激,百度股價收漲13.83%,創下2019年4月以來新高。
造車是目前市場上最火的故事,而百度也從來不掩飾對車的興趣。從2013年開始,百度便早早踏入汽車領域,推出了無人駕駛車項目,並在2017年正式推出Apollo計劃。
當然,擁有自動駕駛技術和直接造車還是完全不同的事,股價的暴漲也僅僅是打入預期,是否真的去造車還要靜待發展,百度目前對造車的消息也是不予置評。
把車停好回頭來看,現在的百度處於什麼樣的位置?造車又能為公司帶來什麼呢?
01
盈利水平探底回升
從百度三季度財報來看,公司的盈利水平探底回升,已經走過了最糟的時段。
2020年三季度,百度總營收人民幣282.3億元,同比+0.5%,與18、19年基本持平。其中核心業務(移動生態、人工智慧等)營收213.8億元,同比增長2%;愛奇藝營收71.9億元,同比下滑3%,兩大業務營收與去年基本持平。
百度的核心盈利環節是廣告,各渠道廣告總營收為202億元。其中,核心業務(搜索、feed等業務)貢獻了其中的184億元,愛奇藝貢獻18億元,兩者與去年同比持平。
從這裡的數據可以看出,愛奇藝在近幾年提供了廣告營收增量,但公司的移動生態帶來的廣告營收保持原地踏步。
然而,從數據之外,也應該考慮大環境的變化。今年的疫情對整體廣告業產生了巨大衝擊,但百度在二三季度迅速反彈。同時,近年字節等公司的崛起也對百度廣告產生了較大衝擊,但百度的營收沒有大幅下滑,顯示出了一定的韌性,說明百度的核心競爭力依然健在。
雖然營收變化不大,但從盈利水平來看,毛利率與淨利率在三季度均在迅速回升,而且達到了近三年來的最高水平。百度核心業務三季度的毛利率是68.5%,同比提升6.3pct,是近年來的最高值。
愛奇藝一直是拖累整體盈利水平的罪魁禍首,三季度毛利率與淨利率分別為11.5%與-16.2%,雖然仍是虧錢的,但在內容成本得到控制之後,盈利水平已經觸底反彈。
因此,拆開細看,百度的核心業務營收依然堅挺,盈利能力還在上升,而拖累整體的愛奇藝也已經觸底反彈,並為廣告業務提供增量。
02
核心業務保持穩健
百度的移動生態是公司的核心資產,搜索業務依舊穩健,市佔率維持第一。截止三季度,百度APP的DAU達2.06億,MAU達5.44億,在億級體量基數上仍保持增長態勢,信息流位居中國第一,為廣告收入提供保證。
作為支柱產品的百家號、智能小程序和託管頁數據表現依然堅挺。9月,百家號內容創作者數量達到360萬,同比增長52%;智能小程序數量是去年同期的近3倍,月活躍用戶數達3.55億,同比增長22%;來自託管頁的收入佔百度核心在線營銷服務收入近三分之一。
持續攀升的用戶參與度和用戶規模為百度移動生態實現多元化變現創造了巨大潛力,直播、會員付費等非在線廣告收入未來將成為百度收入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即使不去造車,百度基本盤的穩健依然保證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目前的百度,並沒有市場想像的那麼悲觀。
03
造車的想像力
雖然核心業務的穩健保證了公司的競爭力,但對於百度來說,造車可以帶領公司走上新的臺階。
三季報發布後,百度股價開始逐步反彈,至本周一上漲了10%,在此之後受造車消息刺激,近兩個交易日直接大漲17%,市場對於百度造車,關注度絕對夠高。
百度要造車,這與其Apollo業務是絕對相關的,因為這可以直接幫助業務變現。
Apollo是百度在2017年正式推出的,目前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開放平臺。Apollo可幫助用戶結合車輛和硬體系統,快速搭建一套屬於自己的完整的自動駕駛系統。目前,百度在自動駕駛行業已經是全球主要玩家之一,並且表現優秀。
2019年底,百度Apollo的合作夥伴有177家,幾乎將所有主流汽車製造商收進網中,並且與一級零件供應商、晶片公司等完整產業鏈均有合作。由於擁有幾乎全部的國內外汽車及零部件製造商,Apollo的強大兼容性讓它可能會是汽車廠商在中國推出自動駕駛汽車的最優解。
今年是Apollo快速推進的一年,8月,百度中標廣州開發區智能交通新基建項目,項目金額接近4.6億元,或成今年國內智能交通領域的最大招標項目訂單。9月,百度在長沙獲頒中國首張全無人駕駛測試牌照,意味著百度將在長沙開放道路上正式去掉安全員,開展完全無人駕駛的路測。近期,百度自動駕駛計程車服務 Apollo Go正式落地北京,這是繼長沙、滄州後開放該服務的第三個城市。
可以預見的是,一旦Apollo可以落地,中國的自動駕駛和智能交通的應用是繞不開他的。這也將會結束百度7年來不斷的投入而不見產出。
而一旦實現產出,這將成為百度最具想像力的業務。
04
總結
百度目前的基本盤較為穩健,主業盈利水平在回升,公司基本面在轉好,因此帶動了前段時間的股價回升。目前市盈率不到19倍,如果造車能夠落地,這樣的估值是遠遠不夠的。
三季報發布後,李彥宏發了一封內部信,號召「以歸零的二次創業心態,為未來去戰鬥」。
或許這一次的戰鬥,真的可以從造車開始。
格隆匯聲明:文中觀點均來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匯觀點及立場。特別提醒,投資決策需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實際操作建議,交易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