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期間,上海靜安區一所小學的國慶作業走紅網絡。作業共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要求用樹狀圖的形式寫清家族成員並註明職業,還標註至少四代。第二部分要求寫出「建國以來,家族中曾經有過哪些名人、功績或者是誰為社會或家庭作出了重大貢獻,或是某一行業內的一把好手。」
此舉被不少家長質疑學校在「窺探」自家的隱私。更多的家長認為,這會導致學生對出身的變相攀比。為此,很多家長選擇放棄:「小孩知道自己的長輩是幹部又怎樣呢?知道自己的祖輩是農民又怎樣呢?」
其實,類似的奇葩作業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前不久,廣東深圳龍崗區一幼兒園要求孩子們在調查表上寫明「你家是自購房還是租賃房?你家戶型是什麼樣?你家房價是多少?」此事被曝光後,幼兒園終止「調查」並向家長致歉。
2014年,廣東中山市一家幼兒園被爆老師以寶馬為例,布置了一條讓家長和孩子一起畫自家汽車標誌的作業,並註明「平時爸爸/媽媽就是這輛車送我上學的」或「我家的車是一輛寶馬,是某某時候買的」等字樣,引發了家長和公眾關於該幼兒園「調查學生家底」、「讓學生自小學會攀比」的質疑。
不管是調查房型房價、調查汽車品牌,還是標準家庭成員,都是教育功利化的表現,也反映出學校和幼兒園在教育公平上的偏離。儘管很多學校也都會給出一些理由,通過這些理由,公眾看到的卻是部分教育工作者拿有色眼鏡看學生,甚至因「財」施教現象的常見化。毫無疑問,這些做法已經不僅僅是違背「有教無類」的教育初衷,而是刻意將原本若隱若現的學生背景差異挑明公開。
中青報評論文章指出,讓孩子回溯自己的祖上四代,並作為一份作業交上去,這會在無形中強化孩子心中的身份意識,也或許會引發不必要的自卑、攀比的情緒。另外,如何判斷祖輩對社會作出的貢獻?又怎麼肯定孩子們在回溯中得到的是自信與自豪,而不是負面情緒?學校教育中尤其要有邊界意識。這種「普查式」的作業,不僅沒有考慮到學生們的家庭隱私,也沒有考慮到對孩子們心理和情感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更突兀的是,在價值導向上還有著潛在的問題。
每一個孩子生來沒有朽木和璞玉之分,更沒有出身的高貴和低賤之分。就算有的同學家族出過很多名人曾經為社會做出巨大的貢獻,這也和他自身的學業沒有必然關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原生家庭和教育環境對人的影響固然很大,但每個孩子都必須憑藉自己的努力,來打造自己的人生。這也是教育的根本之義。
孔子說「有教無類」,教育原本應該是一視同仁、無差別對待每一位學生的,這既關乎社會大眾的樸素情感,也是確保「起點公平」的應有之義。希望那些在其位的教育工作者,能夠以平等心對待所有的孩子,真正做到教育公平。
編輯:賈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