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出家族四代成員及職業、出現過的名人或重大貢獻——靜安區閘北第二中心小學一道作業在家長群中炸開了鍋,有人說這是學校在「查戶口」,有人說這會導致學生對出身的變相攀比。為此,很多家長選擇放棄。
對此,靜安區閘北第二中心小學的解釋是,該作業是學校在區檔案局的指導下開展的一次德育主題活動,學生可自由選擇活動項目及內容,也可自願選擇做或者不做。
小學作業網上引起爭議
今年國慶假期,靜安區閘北第二中心小學的一道作業內容被發到了微博上。該道作業以「繼承弘揚」為主題,前言中提到希望通過作業了解家庭歷史,感受時代變遷的縮影。
該道作業共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要求用樹狀圖的形式寫清家族成員並註明職業,還標註至少四代,第二部分則要求寫出「家族中曾經有過哪些名人、功績?誰為社會或家庭做出了重大貢獻,或是某一行業內的一把好手?」
然而,微博的發布者卻對作業內容提出了質疑,認為該道作業有調查學生家庭背景的嫌疑,在作業內容上用紅筆標註出其認為不恰當的部分,並配文字稱「這樣做真的好嗎?」
在此條微博下面也引發了一部分網友的討論。有網友認為,學校的做法欠妥,稱「莫名其妙,現在的家庭作業一個比一個奇葩。」但也有網友認為家庭作業布置得並無問題,「這個是生涯教育,家庭樹,影響孩子做決定的三個要素之一就是環境,而家庭環境是其中最重要的,學校落實得非常好。」
一些家長「應付式」完成
10月9日下午4點左右,記者來到靜安區閘北第二中心小學,此時正值學生放學接送的尖峰時段,校門口圍著不少家長。當記者就此道作業向家長求證時,家長均表示「確有此事」,不少家長更是對於這道作業有「想法」。
鄭女士的兒子今年就讀閘北第二中心小學三年級,國慶的時候帶著這道作業向鄭女士詢問自己的「家族史」,鄭女士一聽說作業不僅要求畫家族成員樹狀圖,還要標明每個人的具體職業,她便覺得不太舒服,於是便讓孩子把這道作業先放到一邊。「我一開始沒做,覺得沒必要。」但後來兒子的老師卻要求這道作業一定要做,鄭女士無奈只得「應付式」幫助孩子完成了作業,「寫三代都是農民」。
在鄭女士看來,布置這道作業實在是沒有必要,甚至感覺學校在「窺探」自家的隱私。「這真的有點『查戶口』的感覺,不過最主要是完全沒必要啊,小孩知道自己的長輩是幹部又怎樣呢?知道自己的祖輩是農民又怎樣呢?小孩還小,完全沒有概念的呀!」
樹狀圖尚且可以應付完成,對於作業第二部分要求寫出「家族中曾經有過的名人、功績」,很多家長則覺得「實在太為苛刻了!」「大家都是普通老百姓出身,哪裡會有名人、功績。」所以很多家長也就選擇讓孩子「放棄」這部分作業了。
相較於其他家長在老師的要求下都「應付式」地完成了作業,陳先生則選擇讓自己孩子不完成作業。「老師也跟我說過讓我幫助小孩完成這道作業,但我跟他說了沒有做的必要,後來作業沒做,老師也沒有追究。」在陳先生看來,自家孩子才剛上三年級,對於這道作業的內容一點概念都沒有,完成這道作業並沒有意義,這道作業對於這個年齡段實在有些「超過」,學校希望通過這道作業讓小孩學到的東西,小孩的水平還不夠。「就算要做也是我寫上去,小孩子對著抄一遍,有什麼意思呢?」
不過對於「作業是否涉及隱私」問題,陳先生則表示自己並沒有這樣的想法,不去完成,只是單純覺得這道作業本身有些「超齡」而已。
有家長表示理解和支持
雖然這道作業引發了不少反對聲音,但也有家長表示支持和理解的。李女士的小孩今年就讀二年級,她就認為這種新形式的作業恰恰是幫助小朋友了解家庭構成的好機會,「小朋友以前就只知道爺爺奶奶這一輩,通過這道作業可以把再上一輩的經歷告訴孩子,小朋友自己也覺得這道作業很有意思,完成得很認真。」
而孩子已經上四年級的王先生則說,自己看到這道作業的時候並沒有往「窺探隱私」的方面想,當他聽說這道作業的時候,很自然是往「愛國主義」、「家族意識」的方向考慮的,也認為學校的出發點應是如此。作為孩子的家長,王先生覺得學校其實應該多組織類似的活動,讓學生可以了解更多「從前的故事」。在國慶長假期間,他和女兒共同完成了這道作業,「家長和孩子其實都有收穫。」
不過王先生也反映,當初老師在群裡布置這道作業的時候,就跟平時一樣,在群裡提醒一下有這道作業,沒有強制要求必須完成。「當時也確實是有反對的聲音,但就我個人而言,我真的沒往『侵犯隱私』那個方向去想,可以理解有的人會『多想』,但我更願意相信學校的初衷是好的。」
也有家長認為這不過是一道普通的作業,和其他作業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沒有必要給作業本身加上「特殊含義」。「可能家庭特殊的人會有不一樣的看法吧,我們普通家庭就覺得挺正常的。」一名二年級學生的家長說。
學校稱是常規德育活動
10日傍晚,靜安區教育局官方微博在爭議微博下回復了調查情況。
調查情況指出,經查,這是學校在區檔案局的指導下開展的一次德育主題活動,學生可自由選擇活動項目及內容,可自願選擇做或者不做。學校將加強班主任培訓,做好此項作業的溝通與解釋工作,並在今後的德育活動中會改進方式方法,更好地發揮德育活動的實效性。
11日上午,記者再次來到靜安區閘北第二中心小學向校方了解情況,學校德育處的馬老師告訴記者,這道作業是面向全校同學的,但是同學可以自願選擇做或不做,針對家長反映的老師在微信群要求完成作業的說法,馬老師解釋道:「老師只是告訴家長有這道作業,肯定不會硬性要求的,有可能是溝通上造成了一些誤差,造成了家長的不理解。」
同時馬老師強調,這只是一次常規性的德育活動,學校幾乎每個月都會開展相關的德育活動,類似的「族譜家譜」活動以前也有開展過。「我們的德育活動貫穿於學校的所有工作當中,比如說到了中秋節,我們會開展一些民俗活動,到了清明節,我們開展祭英烈的活動,還有很多的德育活動還會和學科相結合,比如愛心義賣會之類的。」馬老師說:「以後學校的活動也會更加完善,包括各種方式方法等,儘可能地做得更細緻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