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出家族四代具體職業、出現過的名人或重大貢獻——靜安區閘北第二中心小學兩項國慶作業在家長群中引發熱議,有人說這是學校在「查戶口」,有人說這會導致學生對出身的變相攀比。為此,不少家長讓孩子選擇「放棄」。
對此,靜安閘北第二中心小學的解釋是,該作業是學校在區檔案局的指導下開展的一次德育主題活動,學生可自由選擇活動項目及內容,也可自願選擇做或者不做。
小學國慶作業惹爭議
國慶期間,一份靜安區閘北第二中心小學的國慶作業內容被發到了微博上。該作業以「繼承弘揚」為主題,前言中提到希望通過作業了解家庭歷史,感受時代變遷的縮影。
作業共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要求用樹狀圖的形式寫清家族成員並註明職業,還標註至少四代。而第二部分的作業則要求寫出「建國以來,家族中曾經有過哪些名人、功績或者是誰為社會或家庭做出了重大貢獻,或是某一行業內的一把好手。」
然而,微博的發布卻對作業內容提出了質疑,認為作業有調查學生家庭背景的嫌疑,在作業內容上用紅筆標註出其認為不恰當的部分,並配字稱「這樣真的好嗎?」
在此條微博下面也引發了一部分網友的討論。有網友認為,學校的做法欠妥,稱「莫名其妙,現在的家庭作業一個比一個奇葩。」但也有網友認為家庭作業布置得並無問題,「這個是生涯教育,家庭樹,影響孩子做決定的三個要素之一就是環境,而家庭環境是其中最重要的,學校落實得非常好。」
家長對於作業意見不一
10月9日下午4點左右,記者來到該國慶作業的出處——靜安區閘北第二中心小學,此時正值學生放學接送的尖峰時段,校門口圍著不少家長。當記者就此國慶作業向家長求證時,家長都證實了「確有此事」,不少家長更是對於這個作業有「想法」,在等待孩子放學期間相互議論此事,一名一年級學生的奶奶告訴記者,「國慶期間有聽孩子的媽媽說起過,這兩天接小孩也聽到旁邊的家長在議論這個事情,好像大家意見還是有的。」
隨後,記者採訪了數位家長對於該國慶作業的看法,一部分家長認為作業的設置有侵犯隱私的感覺或是認為作業的設置沒有必要,但也有部分家長指出,作業並沒有問題,這是一次很好的親子學習機會。
反對聲:大多普通百姓哪裡會有名人、功績
鄭女士的兒子今年就讀三年級,國慶的時候帶著這份作業向鄭女士詢問自己的「家族史」,鄭女士一聽說作業不僅要求畫家族成員樹狀圖,還要標明每個人的具體職業,她便覺得這個作業讓她不太舒服,於是她便讓孩子把這項作業先放到一邊。「我一開始沒做,覺得沒必要。」但後來兒子的老師卻要求這個作業一定要做,鄭女士無奈只得「應付式」幫助孩子完成了作業,「我反正寫我三代都是農民。」
在鄭女士看來這份作業的設置實在是很沒有必要,甚至感覺學校在「窺探」自家的隱私。「這真的有點『查戶口』的感覺,不過最主要是完全沒必要啊,小孩知道自己的長輩是領導人又怎樣呢?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農民又怎樣呢?小孩還小,是完全沒有概念的呀!」
無獨有偶,張奶奶的孫子同樣用「四代都是農民」的說法應付完成了作業。「我女兒就讓孫子寫四代都是農民,不管是不是農民也都寫農民。」張奶奶笑說,「家裡比方說有點職務的,有的是家長想炫耀,有的是孩子會炫耀,有的是老師眼光看見會不一樣,反正總歸感覺有點不太好的。」但張奶奶也說,自己認為自家小孩也不太會因為這個作業就受到什麼影響,「只要小孩學習好其他也都無所謂啦!」
樹狀圖尚且可以應付完成,對於作業二要求寫出「建國以來,家族中出過的名人、功績」,家長則大多覺得「實在太為苛刻了!」「大家都是普通平民老百姓出生,哪裡會有名人、功績。」所以很多家長也就選擇讓孩子「放棄」這個作業了。
相較於其他家長在老師的要求下都「應付式」地完成了作業,陳先生則選擇讓自己孩子不去完成。「老師也跟我說過讓我要幫助小孩完成這項作業,但我跟他說了沒有做的必要,後來沒做老師也沒有繼續追究。」在陳先生看來,自家孩子才剛上三年間,對於這個作業的內容一點概念都沒有,完成這份作業並沒有意義,這份作業對於這個年齡段實在有些「超過」,學校希望這個作業讓小孩達到的東西小孩的水平還不夠。「就算要做也是我寫上去,小孩子對著抄一遍,有什麼意思呢?」
不過對於「作業是否涉及隱私」問題,陳先生則表示自己並沒有這樣的想法,不去完成,只是單純覺得作業本身有些「超齡」而已。
支持聲:作業形式新 幫助孩子了解家庭
雖然這份國慶作業引發了不少反對聲音,但也有家長表示支持和理解的。李小姐的小孩今年就讀二年級,李小姐就認為這種新形式的作業恰恰是一個幫助小朋友了解自己家庭構成的好機會,「小朋友以前就知道爺爺奶奶這一輩,通過這個作業可以把再上一輩的經歷告訴孩子,小朋友自己也覺得這個作業很有意思,完成得很認真。」
而孩子四年級的王先生則說,自己看到這個作業的時候並沒有往「隱私」的方面想,當他聽說這個作業的時候,很自然是往「愛國主義」、「家族意識」的方向考慮的,也認為學校的出發點是如此。作為孩子的家長,王先生覺得學校其實應該多組織類似的活動,讓學生可以了解更多「從前的故事」。在國慶長假期間,他和自己的女兒共同完成了這兩項作業,「家長和孩子其實都有收穫。」
不過王先生也反映,當初老師在群裡布置這個作業的時候,確實是有家長「說過兩嘴」反對的聲音,但回應這種說法的家長也不多,「老師其實就跟平時長假一樣的,在群裡提醒一下有這個作業,沒有強制要求完成的。」王先生說道,「當時也確實是有反對的聲音存在的,但就個人而言,我真的是沒往『侵犯隱私』那個方向去考慮,可以理解有的人會『多想』,但也更願意相信學校的初衷是好的。」
也有家長看得更加「佛系」,認為這不過是一個普通的作業,和其他的作業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沒有必要給作業本身加上「特殊含義」。「可能家庭特殊的人會有不一樣的看法吧,我們普通家庭就覺得挺正常的。」一名二年級學生的家長說道。
學校回應:只是常規的德育活動
10日傍晚,上海靜安區教育局官方微博在爭議微博下回復了調查情況。
調查情況中寫道,經查,這是學校在區檔案局的指導下開展的一次德育主題活動,學生可自由選擇活動項目及內容,可自願選擇做或者不做。學校將加強班主任培訓,做好此項作業的溝通與解釋工作,並在今後的德育活動中會改進方式方法,更好地發揮德育活動的實效性。
11日上午,記者再次來到靜安區閘北第二中心小學向校方了解情況,學校德育處的馬老師告訴記者,這次國慶作業是面向全校同學的,但是同學可以自願選擇做或不做,針對家長反映的老師在微信群要求完成作業的說法,馬老師解釋道,「老師只是告訴家長說有這個作業,肯定不會硬性要求的,有可能溝通上造成了一些誤差,造成了家長的不理解。」
同時馬老師強調,這只是一次常規性的德育活動,幾乎每個月都會開展相關的德育活動,類似的「族譜家譜」的活動以前也有開展過的。「我們的德育活動貫穿於我們學校的所有工作當中,比如說到了中秋節,我們會開展一些民俗活動,到了清明節,我們開展祭英烈的活動,還有很多的德育活動還會和學科相結合,比如愛心義賣會之類的。」馬老師說道,「以後學校的活動也會更加完善,包括各種方式方法等,以後也是儘可能地再做得更細緻一些。」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