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的書包成為父母的額外負擔。
孩子的書包沉甸甸,有老師布置的作業很「超前」。
9月20日,南方日報官方微博發布了一條題為《智商爆表的12道小學生暑假作業題》的消息。「小學二年級的數學題,你會做嗎?」微博中還附上了12道完整的數學題目。有網友讀完題目後忍不住感嘆:「可能我們以前讀的都是假書!」
如果你是一名小學生,你遇到過超難或者超奇葩的家庭作業嗎?如果你是一名家長,對於老師布置的那些「令人無語」的家庭作業,又有何看法?如果作為教育從業者,對於「超前」或「超難」的家庭作業,你怎麼看?
測試:奇葩作業題 簡直傷腦筋
題目一:請根據節奏,寫成乘法算式:1、叮叮叮,叮叮叮;2、啊,啊,啊,啊;3、嗚嗚嗚,嗚嗚嗚;4、喵喵,喵喵,喵喵。
題目二:請寫出相應的成語;1:20÷3;2:12345609;3:1,3,5,7,9。
這是「智商爆表的12道小學生暑假作業題」其中的兩道。
37歲的侯老師是貴陽某小學的數學老師,她利用課間時間,將這兩道題目在自己所教的4年級進行了一個小測試。測試結果是,班上42名同學,只有不到10名同學寫出了題目一的答案,而題目二幾乎沒人能回答出來。
「我當了15年的老師,1-6年級的學生都教過,對於題目一,我能想到的是3×2,1×4,3×2,2×3這樣的答案。至於對與不對,真的沒把握。」侯老師說。「而題目二,我是百度了一下,網友們給出的答案分別是:陸續不斷、七零八落、無奇不有。」
「這種類似於腦筋急轉彎的題目,作為娛樂尚可。如果作為小學生的家庭作業或者假期作業,我認為是不可取的。」侯老師說,小學二、三年級的孩子,剛剛接觸一些簡單知識,他們的思維模式主要以感性思維為主,除非天賦異稟,或者經過專門的邏輯思維訓練,一般孩子是很難解答的。而給學生安排這樣的作業,毫無意義。
吐槽:作業「超前超難」 家長直接代勞
說起孩子家庭作業,40歲的市民丁先生覺得自己「很沒面子」。他的兒子正讀小學三年級,有一次,老師留了一道興趣題:如果昨天是明天的話就好了,這樣今天就可以是星期六了。請問,今天原本是星期幾?
雖說是道興趣題,可兒子爭強好勝,非要把這道題做出來才睡覺。直到快深夜12點了,兒子還在冥思苦想。他想幫兒子,可看了半天,自己也是一頭霧水。「這種題目明顯超出三年級小學生的能力範圍,這到底是考學生還是考家長?」丁先生說。
「老師留了作業讓家長籤字,要求家長配合孩子聽寫生字、做點小手工等,這些都可以接受。如果作業太難,實際上是我們家長來代勞了。」市民劉女士說。
女兒的老師最近布置的一道家庭作業,將劉女士折騰個夠嗆。「編排出一張彩色報紙,有報頭、報眼,需要編排出頭條,還有各種小欄目……」科學實踐老師留的這道家庭作業,9歲的女兒只得向媽媽求助。「如果家長沒有編排報紙的經驗,恐怕也很難完成這樣的作業,更別說一個小學生了。」劉女士說。為了幫孩子完成作業,她花了整整一上午來找資料、畫版樣,隨後又拿到附近的彩印工作室去編排和列印。
對此,劉女士表示,原本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家庭作業,一旦超出學生的能力範圍,家長們為了不讓孩子挨批,最後只好自己代勞。這類「超前」「超難」的作業,不但沒有讓她和孩子體會到「親子教育」的樂趣,反倒給她帶來了諸多煩惱。有時候為了幫孩子完成FLASH製作一類的作業,她不得不求助於同事和朋友,「這讓我很難堪,沒想到孩子上學,還要拼『爹媽』。」
聲音:既要拓展思維 又要量力而行
對於「超前」或「超難」作業,貴陽某小學的二年級班主任吳老師卻有自己的看法。
吳老師說,小學家長們吐槽的作業難題主要有兩種,一種屬於腦筋急轉彎問題,答案帶有趣味性,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另外一種是知識點應用難題,這類題目可以「拔高」學生的成績。「偶爾給孩子們留一道貌似超出他們知識範圍的題目,並不是故意為難孩子,而是在拓展他們的思維。很多題目,其實是沒有標準答案的。而孩子們的思維方式跟成人不一樣,他們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作為老師,只要善於引導,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答案對與錯並不重要,只要他們去思考了就行。」
當然,有些手工製作,如果已經明顯超出了孩子的能力範圍,甚至超出了家長的能力範圍,自然是不可取的。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完全可以跟老師進行合理溝通,實在完成不了,沒必要勉為其難。「有時,家長們習慣用成人的思維模式去處理孩子遇到的問題。殊不知,如何教孩子對不合理的事情大膽說不,也不失為一次很好的情感教育。」吳老師說。
雖然引發網友討論的「超難」家庭作業不是發生在自己的學校,北京第二實驗小學貴陽分校的李老師表示,這類「超前」、「超難」的題目出現在小學生的家庭作業或假期作業中,涉及到的是學科融合的問題。目前,很多學校都在嘗試學科整合,這種異於常態思維的家庭作業,正是在學科整合形勢下形成的。
但如果學生將這類作業轉嫁到家長身上,就失去了鍛鍊的意義,家長也要量力而行,一定要讓孩子們自己動手,最終孩子做到什麼程度都無所謂。同時,李老師表示,如果布置的作業明顯超出了小學生能力範圍,其實是一種「負教育」,不僅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還增加了學生和家長的額外負擔。
新聞延伸:這些「超難」小學生作業,你會做嗎?
題目一(小學二年級):
小學生A、B、C、D四人外出野餐,他們一共帶了7張大餅。請問:如何分配才能讓每一個孩子都滿意呢?
參考答案:將這7張餅摞在一起,從上到下切成4份,每人拿其中1份。
題目二(小學五年級):
一本書,100%精品和70%價格,用一個成語來概括就是?
參考答案:物美價廉。題目三(小學三年級):
如果鳥字的點,表示鳥的眼睛。請問:卵字中間的點代表什麼?州字中間的點代表什麼?滅字上面的橫代表什麼?
參考答案:卵字中間的點代表蛋黃蛋白;州字中間的點代表露出水面的陸地;滅字的橫代表覆蓋火的東西。
相關新聞:這11種家庭作業要注意
2016年1月初,浙江省教育廳發布了《改進與加強中小學作業管理指導意見》,要求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浙江省教育廳還很罕見地公布了具體例子,指出這11種作業有可能增加學生和家長的負擔,讓學校和老師注意。
1、小學低年級語文聽讀作業
有的低年級教師布置課文或經典詩文誦讀作業,篇目偏多,字數過多,有的還要求家長陪聽並籤字。
2、小學低年級語文聽記作業
有的學校布置低年級孩子講故事給家長聽,並要求家長把故事記下來,孩子講了十分鐘,家長可能要寫三四千字。
3、數學拓展作業
很多數學拓展作業就是奧數題,對多數孩子來說難度太大。有的題目,文化程度很高的家長一時也難以解答。
4、製作各類小報
有的學校布置的「電腦小報」和「手抄報」作業,美編、文字要求超越學生已有能力,沒有家長幫忙很難完成。
5、搜集資料作業
有的老師布置的作業要求孩子通過網絡搜集資料,還要求列印出來帶到學校。家裡沒有網絡的孩子難以完成,有網絡的家庭也為列印資料一事費盡周折。
6、要求準備物品的綜合性作業
有的老師布置的動手操作和實踐活動作業,學校無法提供物品和材料,要求家長找器材、找道具、準備物品,家長覺得很為難。
7、要求學生遊遍指定的博物館
好多博物館和名人故居離家較遠,家長不放心孩子獨立完成,只得陪著去。
8、讓孩子參與投票點讚
現在很多評比、評獎活動都通過微信投票完成,孩子沒有手機、沒有微信,家長只好代勞。
9、網上「爭章」活動
有的學校根據上級文件要求布置少先隊員參加「爭章」活動,沒有考慮學校條件和學生實際,要求高,任務緊,有的需要全家總動員才能完成。
10、假日小隊活動
本意是為了鍛鍊孩子的能力,但家長不放心讓一群幼小的孩子自己活動,有時家長成了活動的主力軍。
11、讀書徵文活動
每年各上級部門都要開展面向中小學生的讀書徵文評比活動。徵文評比種類多、次數多,老師和學生忙於應付,有的徵文其實家長才是第一作者。
文:任勇 圖:趙惠 吳東俊 來源:貴州都市報 編輯:章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