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一個月了,對於小學一年級新生的家長來說,艱難的適應期仍未過去。最近一位家長就打進成都商報熱線,吐槽學校的作業布置方式。他認為各種五花八門的作業和作業籤字制度都是逼著家長辭職回家帶娃娃,是老師們在「偷懶」,把原本該老師完成的任務轉嫁給了家長。
成都商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發現對於孩子的作業,家長們的做法大有不同。
吐槽派
家長說
現在的學校教育是在逼著家長辭職回家
女兒上小學才4周,家長鄧先生就患上了QQ群恐懼症。因為每天下午4點開始,他就必須盯著手機,收集各科老師布置的作業。有一次由於群裡家長不停說話,他粗心看漏了一項作業,沒有在女兒的作業上簽字,女兒第二天就挨了批評。於是,為了不再漏掉內容,他必須從下午4點就開始盯著手機。前幾天,語文作業等到5點還沒出來,家長們鬧麻了,不停地催,群裡對話有數百條,看得他頭皮發麻。
拿到作業還只是「痛苦的開始」,守著孩子做作業才讓他崩潰。「一個字一個字地念,還要檢查,還要算娃娃完成的正確率,再籤名,麻煩死了」。
除了讀、寫類作業,還有很多手工。一天,他收到的數學作業是:做一個有菱角的香包。一次班主任布置的生活作業是:做一份五彩飯。「這些作業哪是給孩子做的,都是布置給家長的」。「為了給孩子做菱角包,孩子媽媽做到凌晨2點」。
幾周下來,一家人覺得「小學生家長」這份工作苦不堪言,「這完全是逼著我們其中一個家長辭職不上班的節奏」。
作業看起是布置給孩子的,其實是留給家長的
說到孩子的作業,家長沈琳便咬牙切齒,「關於作業的槽我可以吐上三天三夜」。
一次,學校組織孩子們去海洋館,回來後讓每人畫一幅「海底世界」。晚上,孩子畫出了自己眼中的「海底世界」:藍藍的大海和幾條小魚。由於大海的顏色太藍了,使得小魚有些面目不清。但沈琳還是高興地籤上了自己的名字。
第二天放學,女兒見到她就噘起了嘴:「你為什麼不幫我?好多同學都是爸爸媽媽給畫的,有的同學是爸爸媽媽在網上找到圖片後列印出來的,都特別漂亮。」
「同學的爸爸媽媽那麼做不對,老師的作業是留給小朋友的,就應該由小朋友親自完成。」她耐心地對女兒說。
「可是,他們的作業都貼牆上了,我的被老師還回來了。」留下沈琳一臉愕然。
「難道老師這份作業的重點不是讓孩子享受畫畫的過程嗎?」後來她發現,不重過程只重結果的事在老師那兒挺普遍的。
這學期剛開學,老師讓每個同學交一份記錄假期生活的「小報」。第二天剛上班,她接到了老師的電話,「××媽媽,麻煩您把孩子假期裡的活動做成PPT,分成幾個系列,一個是參觀博物館系列,一個是春節民俗系列,一個是運動系列……」
PPT菜鳥沈琳吭哧吭哧用了一下午的時間做出了3個PPT。第二天女兒告訴她,她做的PPT連同另外兩個家長做的一起作為他們班優秀寒假作業交到了學校。聽到這個消息,她腦袋「轟」地一下。
家長籤字是越俎代庖,會讓孩子越來越懶
「僅僅是籤個字倒好說,但老師要求試卷籤字必須有分析內容,作業必須要確認全對後才能籤。」小學五年級學生家長李女士也是一肚子口水。每天下班回家做完飯,既要檢查孩子的數學、語文、英語等書面作業,還要幫孩子完成老師布置的聽寫、背誦、預習等,最後還要在每一樣作業上籤上大名,累得要死。「家長檢查批改作業,老師幹什麼呢?這不是越俎代庖嗎?」
家住城南的王女士說,每天接孩子回家後第一件事,就是登錄老師的博客查看當天的作業,然後下載、列印,等孩子寫完後,還要給孩子檢查籤字,忙完就該睡覺了。「為了孩子完成作業,還得在家裡配個印表機。有時出差沒籤字,還要被老師批評不關心孩子。」更讓她擔心的是,這樣每天幫孩子檢查作業,會不會讓孩子產生依賴性——作業隨便做,反正媽媽會幫忙改正。
支持派
給作業籤字是難得的和老師一對一溝通的機會
家長陳然卻認為孩子家庭作業中的「家長籤字」尤為重要。
在她看來,家長平時忙,只有在每學期的家長會上才能和老師面對面交流,但時間又特別有限,所以每天給孩子作業籤字就成了一個重要的和老師進行一對一溝通的機會, 所以她一向把「家長籤字」看成重要任務,非常認真。
「籤數學作業時,我會把孩子做題時的表現一一向老師作書面匯報,比如哪類題掌握得不錯,哪類題還不太理解,讓教師心中有數,在教學中『有的放矢』,而每次老師也會認真地給我回復。」
「籤語文作業特別是作文時,我會把孩子創作、思考的整個過程以書面形式告訴老師,比如孩子剛開始是怎麼思考的,後來家長怎麼引導啟發,再後來孩子思維打開了,又是怎樣展開聯想的。另外孩子在寫作上的優缺點,我也會向老師詳細說明,比如運用了什麼好詞、好句,這些都是從哪裡看到的;還有文中哪些地方稍顯羅嗦等等。每次都會滿滿地籤上一大張。」
比如,她女兒續寫《田忌賽馬》,老師的要求是:一定要突出智慧。看完女兒的作文,她是這樣籤字的:
「老師您好!孩子在寫這篇作文之前,把全家人都叫到跟前,讓我們一起想想田忌戰勝齊威王的辦法,誰想的辦法好就按誰的寫。我和她爸爸怕她有依賴思想,故意裝出想不出的樣子,不一會兒,孩子高興地說自己想好了,就用分散對方馬注意力的辦法取勝!第一局把馬的全身掛滿鈴鐺來分散對方馬的注意力,第二局讓馬披紅掛綠來影響對方馬的情緒。我們聽完非常吃驚,孩子的小腦子裡怎麼裝了那麼多東西!後來孩子又問:「古時候有沒有反光紙啊?」為了讓她的思路能順利進行,我就告訴她完全可以大膽想像,不受現實生活條條框框的約束,只要有說服力就行。所以孩子很快就想出了第三局讓馬的全身都貼滿亮閃閃的反光紙,用來反射對方馬眼睛的辦法,雖然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但孩子畢竟是孩子,異想天開是他們的天性,請王老師批評指正,謝謝您!」
果然,孩子的作文得到了王老師的高度評價,還在班上朗讀了一遍,女兒特別高興,這更增添了她對寫作的信心。家長的心細了,自然會引起老師的重視。更讓我感動的是,孩子每次除了能得到王老師的口頭表揚外,還能得到她的書面鼓勵,比如,「孩子,老師最喜歡讀你的文章了,真令人佩服!」「讀你的文章真是一種享受,棒極了!」「能抓住神態、動作、心理來寫,描寫細緻,太棒了!」等等,老師的這些評語,讓女兒興奮不已,使孩子的學習形成了「良性循環」。
老師說
這也是一種家校溝通方式
「孩子的作業讓家長籤字,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有效地與老師溝通;二是督促孩子學習,檢查孩子作業完成的情況。」茶店子小學一位老師認為,「孩子作業,家長籤字」非常有必要,雖然這對家長來說可能是一種負擔,但教育孩子本來就不是輕鬆的事。
她說,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肯定得費心關注,而學習也是必須關注的內容之一。家長只有全面了解孩子的各個方面,才能更好地跟老師溝通。籤字作為家校溝通的橋梁很有意義。
能幫助低齡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紅專西路小學數學老師馮縉說,她所在的學校只會要求一年級的學生家長籤字。「因為一年級的小孩各種習慣還未養成,為了讓孩子及早培養好習慣,需要家長在家監督孩子,例如書寫姿勢、時間控制和學習態度等,進行一個評價反饋。這樣家校雙管齊下,孩子的進步非常明顯。」
「家長籤字是有針對性地解決孩子學習成長問題的過程」。實驗小學語文老師賀貝表示,小學低年級的孩子自我評價能力低,需要家長、老師幫助他們建立對自己的良好感覺。
許多家長認為老師要求家長籤字是把教育責任推給家長,其實家庭教育也可以通過籤字大做文章。因為給作業籤字表面上是給老師看,實質上是給孩子看的,所以家長在籤字時不要簡單地籤上「已閱」、「孩子有點馬虎,請老師嚴加管教」之類的話,不妨把和孩子共同學習的感受和體會寫下來,或者和孩子一起分析不足,籤上解決辦法。
專家說
父母參與是家庭教育的一種方式
「有家長居然會抱怨給孩子的作業籤字?」對於這事,四川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專家張浩的第一反應是難以置信。在她看來,老師讓父母參與孩子的家庭作業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張浩說,小孩自制力較差,父母的參與能夠幫助孩子養成高效學習的習慣。「對比其他歐美國家,我國的家庭教育缺失相當嚴重。」張浩舉例道,在美國,可能每年會有上千次家長會,老師和家長彼此互通情況,「這有助於老師和家長增進彼此間的信任,也有利於孩子的教育做到不偏離、不缺失」。
家長參與的深度應因生而異
西南交通大學心理研究與諮詢中心副教授高飛表示,家庭作業演變成「家長作業」,這個要強調度的問題。家長的參與固然重要,但是不是任何活動或學習都需要家長參與,這需要因校因生而異。對於學習主動性差的學生,可以有針對性地要求家長籤字。對於很自覺的孩子,則沒有必要強行要求。
成都商報記者 汪玲 實習生 沈彬彬(來源:成都商報」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