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會喜歡漢武帝這樣窮兵黷武的君王?

2020-12-10 小馬嘮家常

為什麼人們會喜歡漢武帝這樣窮兵黷武的君王?

對於這個問題,筆者以為有很多原因,但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一,漢武帝洗涮了西漢百年恥辱。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經過了三年反秦鬥爭,五年的項劉之爭。八年戰爭,讓國家千瘡百孔,民不聊生。匈奴趁機侵犯邊境,邊民苦不堪言。劉邦第一次徵剿匈奴,被匈奴圍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差一點死在白登山。劉邦逃出白登山之後,明白了武力是無法徵服匈奴的,最後採取劉敬的建議,與匈奴和親。劉邦駕崩,兒子劉盈登基,呂后當家,匈奴冒頓單于寫信羞辱呂后。呂后也只能忍氣吞聲,繼續和親。文帝劉恆繼位,匈奴寫信威脅文帝,文帝還是無奈地選擇和親。景帝繼位,仍然是和親。景帝是唯一一個將自己的公主送去匈奴的和親的皇帝。這將近七十年的歷史,西漢對匈奴只有一味地和親。漢武帝即位,發誓要報高祖白登山之仇,清算呂后之恥辱,最終通過三十多年的徵戰,終於讓匈奴屈服,一洗百年恥辱。

二,漢武帝創造了千年輝煌。

漢武帝與匈奴三十多年的戰爭是異常艱難的。朝廷之內,主和與主戰的爭論喋喋不休。最有代表性的爭論是韓安國與王恢的爭論。韓安國是御史大夫,是主和派。韓安國的理由是匈奴的馬跑得快,武器鋒利,而且不以佔領土地為目的,對於這樣一群人,進行戰爭勞民傷財,不如和親。

王恢的理由是匈奴人根本不講信用,和親協議籤訂不到幾年,匈奴就反悔。這樣無休止的和親,讓我們永遠抬不起頭來。只有戰爭,才能解決匈奴問題。

漢武帝主張通過戰爭解決問題。在王恢主導下,制定了馬邑之謀,結果被匈奴識破,王恢以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幾年之後,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出使西域,讓西漢掌握了西域的基本情況。之後漢武帝決定與匈奴西邊的烏孫和親,以此截斷匈奴的右臂。西漢通過烏孫和親,逐漸在西域有了活動空間。再之後,衛青、霍去病舅甥倆橫空出世,才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之後,又逐步打通了通往西域的南北兩道。西域南北兩道的打通,增強了西漢與西域各國的聯繫,由此西漢才在西域站穩腳跟。西域南北兩道的打通,商賈往來不絕,於是有了光耀千古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今天又煥發出歷史的光輝,由此,當今的人們沒有理由不懷念漢武帝!三,時代需要尚武精神。

當今新中國的大背景與西漢當初的背景如出一轍。新中國與西漢一樣面對著走出去的難題。美國在新中國的出海口,設置重重封鎖線,企圖堵死新中國。新中國要健康、穩妥地走出去,僅靠外交努力與經濟援助是不夠的。外交工作,背後沒有堅強的軍事力量做支撐,是沒有說服力的。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支撐,經濟援助也是蒼白無力的。當年西漢的出口處有一個樓蘭國,一方面希望得到西漢的絲綢白銀,一方面又與匈奴暗通款項。新中國今天面對的的「樓蘭」也不在少數,最典型的就是澳大利亞。澳大利亞一方面通過經濟賺取新中國的真金白銀,一方面又與美國結盟,對付新中國。匈奴當年,在西域設置「僮僕都尉」,向西域各國勒索,並以此管理西域,結盟危害西漢。今天的美國也與當年的匈奴一樣,在新中國的周圍與很多國家結盟,以此圍堵新中國。因此要突破封鎖,沒有堅強的軍事力量做支撐,外交努力、經濟援助都只能是一句空話。歷史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新中國要強大,就必須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做後盾。時代呼喚尚武,當年的漢武帝讓西漢走出去就是今天新中國最好的教科書!

綜上所述,漢武帝帶領西漢走向了世界,也讓世界了解了西漢。我們今天懷念漢武帝,就是想繼承漢武帝那種為了民族的興旺發達敢於冒風險的尚武精神!

相關焦點

  • 漢武帝一生開疆拓土,為何被人惡意冠以「窮兵黷武」的罵名?
    很多人以為,罵漢武帝窮兵黷武的是普通讀者,不懂歷史的人,恰恰相反,罵他的大多都是歷史學家們、文人、大師,唐太宗也這樣罵。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裡遍烽煙。何如一曲好琵琶,鳴鏑無聲五十年。這是著名史學家翦伯贊寫的,為了讚揚昭君出塞,就貶低漢武帝窮兵黷武。問題是,漢武帝之前打匈奴也和親,卻換不來和平,漢武帝之後和親就可以換和親,難不成漢武帝之後的和親女更美?
  • 有人問:雄才偉略的漢武帝,為何被人惡意冠以「窮兵黷武」罵名?
    漢武帝的「窮兵黷武」的罵名不是惡意加給他的,本來就是事實。只不過窮兵黷武說的是晚年的漢武帝,對於漢武帝的綜合評價,也都是功大於過的。漢朝從劉邦開始,就被匈奴給欺負慘了,之後漢朝採取和親政策,得到邊境安寧,國內休養生息。漢朝經歷「文景之治」後,國力逐漸強盛。
  • 漢武帝是窮兵黷武嗎?有些人只看見連年徵伐,卻看不見殺民屠城
    現在最流行翻案,隋煬帝成為千古一帝,失敗者李建成能力肯定比成功者李世民強,漢武帝變成窮兵黷武的匹夫,李世民成為只會弒兄殺弟的小人等等。有網友說很多人之所以喜歡漢武帝,那是因為他們沒有生活在漢武帝時期,要是生活在漢武帝時期,天天打仗,天天死人,那肯定沒人喜歡漢武帝。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漢武帝時期其實就像新中國前三十年。
  • 不惜窮兵黷武打了匈奴44年,漢武帝跟匈奴為何苦大仇深
    窮兵黷武國力衰退,漢武帝堅持打匈奴半個世紀,主要是因為一人 秦朝建立之後就立馬修建了長城,漢朝後來又加固了長城,並且派遣了更多的將領去防守邊關,從這些動作就可以看出當年匈奴到底有多強大,任何朝代都不敢輕視來自匈奴的威脅。
  • 漢武帝,唐太宗,康熙為什麼都喜歡廢太子?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太子這個職業是普遍存在的一個高危職業,為什麼說太子是高危職業呢?那是因為太子的上邊還有一位真正的統治者,那就是皇帝。 高處不勝寒 其實,漢武帝、唐太宗以及康熙等皇帝之所以喜歡廢太子,都源於權力的誘惑和欲望。
  • 漢宣帝劉病已:從囚犯到君王,一個成就不遜於漢武帝的男人
    劉病已5歲的時候還在坐牢,17歲就成了皇帝,此後文治武功直追漢武帝,堪稱一代傳奇。 一、獄中的嬰孩,漢武帝的曾孫 公元前92年,一場突如其來的蠱巫之禍讓大漢朝廷發生了九級大地震。
  • 漢武帝和光武帝究竟有什麼關係呢?劉秀是不是漢武帝的後代啊?
    每個朝代都有每個朝代的代表性人物,只是有的朝代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被人們遺忘了一些人或者事跡,而有的朝代有的人則是一直被人們深深記住了。漢武帝劉徹和光武帝劉秀兩人,同樣都是漢朝特別優秀的皇帝,可是在後世眼中,漢武帝的名氣明顯大於光武帝。
  • 現代的中國人為什麼越來越喜歡秦始皇了?
    在中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了,秦始皇在人們的心中,就是一個「暴君」的形象。作為一個君王,這個形象在歷朝歷代都是被否定的。因為這與古代提倡的價值觀是不一致的。
  • 漢武帝為什麼殺母立子?這應該與他的祖母竇太后有關
    漢武帝晚年寵幸鉤弋夫人趙氏,而且十分喜歡鉤弋夫人生的兒子劉弗陵,劉弗陵是漢武帝最小的兒子,在漢武帝六十多歲後才出生,比漢武帝的重孫大不了幾歲。本來鉤弋夫人前途光明,自己是寵妃,自己的兒子是皇帝最喜歡的兒子,就算當不上皇后,也會當上太后。可是這對於別人是好運,可對於鉤弋夫人卻是惡運。漢武帝在甘泉宮修養身體時,就故意找到隨侍的鉤弋夫人趙氏的過錯,不但斥責了鉤弋夫人,而且賜死了鉤弋夫人。
  • 劉秀文功武治完全不輸劉邦和漢武帝,為何存在感卻不高?
    說起我國古代的著名帝王,相信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會有統一六國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痛擊匈奴的進取之君漢武帝,或是締造貞觀之治的唐太宗等等。其實,在兩漢相交之際,重新復興漢朝的光武帝劉秀並不比他們差,甚至在一些方面還要更加出色,但卻長久以來經常被人們忽視。那麼,劉秀明明文武雙全、德才兼備,為什麼卻好像存在感不高呢?筆者認為,其實主要有三個原因。
  • 為什麼人們會用「禽獸」這個詞稱呼
    為什麼人們會用「禽獸」這個詞稱呼人們很喜歡依據某些的特點給歷史中的朝代起外號,比如唐朝,除了強盛和開放之外,人們還把目光聚焦在了唐朝混亂的皇室感情史中,因為唐朝皇室感情的倫理崩壞,所以人們把唐朝稱之為了髒唐,除此之外還有著臭漢、元迷糊、明邋遢、清鼻涕等人們所起的外號。
  • 強大王朝清朝的覆滅究竟是君王的昏庸?還是時代變化的趨勢使然?
    可正是因為這樣,不少人卻對滿清的衰落產生了滿滿的疑惑:這個末代皇朝從來沒有出現過昏君,那是怎麼一步步淪落到成為階下囚的地步的呢?較明朝後期那些整日裡只喜歡吃喝玩樂的帝王來說,清朝的皇帝簡直不知道比他們勤勉了多少倍。可是儘管如此,清朝為什麼還是一步步走向衰落的地步了呢?
  • 古代君王崇重儒學,其中的目的是什麼?尊君抑臣還是振興教育?
    前言:古代君王崇拜重視儒家思想是有目的的。古代君王從中華長期的紛爭和統治的艱難中得出一個結論:為了鞏固和鞏固其統治地位,必須有一個統一社會的學術思想。後來,經過許多波折,從漢武帝開始,統治者選擇了儒家思想來治國。
  • 漢武帝繼位疑雲:他不是嫡長子,為何會被選為接班人?
    東方朔用戲劇小品文式的詼諧風趣語言回答皇帝,令漢武帝捧腹大笑,不僅赦免了他的罪過,不久還任命他侍詔金馬門,此後又擢為侍郎,成為侍從左右的皇帝近臣,就這樣以自己的聰明才智迅速傍上"大款",換來錦繡前程,高人也。從以上君臣的所作所為,你們應該是知道了漢武時代如此大氣之底蘊了。既然說到了帥哥,那麼以下又講一個美女故事吧,好事成雙是也。
  • 漢武帝最美一首秋詞,才華橫溢,後人推崇備至,卻留下千古之謎
    雖然晚年窮兵黷武,狹隘多疑,為西漢的沒落留下了隱患,但是一生的功勳還是為他贏得了漢武帝的封號,成為中國幾千年封建歷史上難得一見的千古帝王。其實,漢武帝不但在軍事政治上取得了輝煌成就,在文學詩詞方面也有所建樹,只是與前者相比,後者往往被人忽略了。
  • 賣官鬻爵、迷信巫蠱、逼子殺妻—漢武帝開疆拓土背後的「黑歷史」
    中國傳統史學中,向來秦皇漢武並稱,本意是指兩者功績相當,都是千古一帝的有力競爭者;但仔細審視會發現,他們連那些被人詬病的點都出奇的一致,如兩人都曾經賣過官鬻過爵,都迷信長生不老之術,都喜歡到處「巡守」……秦始皇的暴虐,大家都很熟悉了;這裡就帶大家看一看漢武帝的那些「黑歷史」!
  • 君王甚至用鹽來比喻自己的賢臣
    但是作為土生土長的中華人民,可能大家都會發現,不管是在2003年的非典,還是在最近的新冠疫情,人們最恐慌的時候還是會去囤食鹽,這是為什麼呢?難道人們天生對鹽有著深切的愛意?李白好酒會生活,可以說是個資深吃貨,在《梁園吟》當中他這樣寫道:「玉盤楊梅為君設,吳鹽如花皎白雪。持鹽把酒但飲之,莫學夷齊事高潔。」這裡的「楊梅」和「吳鹽」成了後人研究討論的熱點,想想看,一個資深吃貨居然會對著一盤楊梅和一碟子鹽歌頌不停,這豈不可笑?
  • 自古君王不認錯?假命題 真道理
    自古君王不認錯!這幾句小曲,大概是作者在替諫官發牢騷,同時也表達了作者本人對君王的看法。最後一句「自古君王不認錯」,給我的印象最深,多年來總是盤桓在我的腦際,我仿佛聽到小曲作者在告訴世人:自古以來,那些進諫的「忠臣義士」(諫官),縱然怎樣披肝瀝膽地勸諫,君王也不會認錯,不會做一點自我批評。默念著這句曲詞,我總是在想:口含天憲,乾綱獨斷的天子,哪會知道自己有什麼錯?又何須認什麼錯?「自古君王不認錯」,這句斷語,應該說大體是正確的。但細究起來,卻並不那麼全面。
  • 漢武帝治國方略——國營壟斷經濟政策
    漢武帝另外一方面的改革,經濟集權。簡單說就是國營壟斷經濟。 他為什麼這麼搞,漢武帝是把一切生財之道,完全由官府控制起來。文帝、景帝時期不是這樣,文帝、景帝時期是與民休養生息,所以生財之道他是對社會開放的,所以社會上出現了一批富商大國。漢武帝時期把能掙錢的全由政府控制起來,都搞國營壟斷。為什麼這麼做?大概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漢武帝持續幾十年的大規模的邊境戰爭,耗費大量的錢財。大家知道戰事一開,軍費開銷如流水,即使我開始講的漢武帝繼位之初,文景之治留下的那些官府的貨幣當時號稱是數不清的。
  • 為什麼杜鵑在詩詞中象徵哀婉的意象,它和哪位古代君王有關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這種鳥兒究竟是為什麼被叫做布穀鳥的,因為它與杜宇化鳥,催人布穀有關,但是,這個民間傳說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勤勉的君王的形象,就算人們因為懷念他而心生悲哀,也不至於像某些詩歌中所描寫的那樣,讓人想起黍離之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