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儒家經典記載,好的音樂就連聖人聽了也會入迷。
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在齊國欣賞到《韶》樂之後,三月不知肉味,慨嘆說:「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大意:「我想不到音樂之美竟能達到這樣高的境界」)
根據我的經驗,中小學音樂教育大多來自課外。如今,音樂「嵌入」教育的主要方式有:
1.音樂課(有時候被擠佔),我學到了《我多想唱》等;
2.學生主動通過課外書、電視、網絡媒體等渠道聽音樂、學唱歌,我學會了《故鄉的雲》等;
3.學生被動從電視裡、大街上、商場裡聽音樂,主要是流行音樂,我學會了《童年》等臺灣校園歌曲。
1980年代,我聽見羅大佑的《童年》,就是第三種情況。那時,我還是一名三、四年級的小學生,晚上在父母親單位的場院裡看公共電視,聽到臺灣校園歌曲,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童年》,「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哼著哼著就學會了。
其實,我那時並沒有見過榕樹和知了。
校園生活,除了學習,還有生活,生活萬花筒需要音樂,這就讓音樂在校園裡無處不在。
2004年3月,我讀博之前,在河南輝縣孟莊興華中學帶師範生實習,我的辦公室和初一年級在同一個樓層,能聽到初一的音樂課,老師教孩子們唱S.H.E.的《super star》,孩子們唱得如痴如醉。
這,讓我想起上個世紀80年代,自己上初一的時候,也曾經在音樂課跟著老師學《我多想唱》,「該學就學該唱就唱」「一張一弛是文武之道」,沒有譜子,看著黑板上的歌詞,我們學的十分起勁。
蘇紅的《我多想唱》(選段):
我想唱歌可不敢唱
小聲哼哼還得東張西望
高三啦還有閒情唱
媽媽聽了準會這麼講
高三成天地悶聲不響
難道這樣才是考大學的模樣
可這壓抑的心情多悲傷
憑這怎麼能把大學考上
生活需要七色陽光
年輕人就愛放聲歌唱
媽媽媽媽呀你可知道
鎖上鏈子的嗓子多麼癢
我想唱歌可不能唱
還有多少複習題都沒做
努力吧準備考重點
老師聽了只會這麼講
時時刻刻地光啃書本
這樣下去就像書呆子一樣
這種煩悶的生活多枯燥
憑這怎麼能把大學考上
......
在此之前,我就接觸過流行歌曲。
我聽到《青春舞曲》的美妙旋律,是在小學同班同學的姐姐嘴裡。當時我並不知道這是「西部歌王」王洛賓的傑作。就是覺得「別的那呦呦,別的那呦呦」很好聽,後來,知道「別的那」就是維吾爾語「小鳥」的意思,翻譯過來就是「小鳥呦,小鳥呦」。
費翔翻唱的《故鄉的雲》是一首很抒情的流行歌曲。它走紅的時候我上初一,那時的勞動課是參加秋收,被拖拉機拉到棉花地裡摘棉花,晚上住在集體宿舍,早出晚歸,和農民一樣,很辛苦。在空曠的田野裡我哼唱《故鄉的雲》,無疑可以減輕疲勞和體力勞動的單調感。
這首歌開頭一句「天邊飄過故鄉的雲,它不停地向我召喚」就引人入勝,直到最後一句「那故鄉的風和故鄉的雲,為我撫平創傷」。摘棉花的確給我帶來了「創傷」,就是棉桃把指尖和手背劃破,一道一道的。
古代,孔子主張「寓教於樂」。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中國教育,除了產業化之外,娛樂化是第二明顯的潮湧。可以說,流行音樂是教育娛樂化的助跑者。
在央視諸多的頻道中,有《科教》有《音樂》,說明:對於電視觀眾而言,音樂和教育都是很重要的。
2005年暑假,大學生支農調研隊員們唱著《大學生支農調研隊隊歌》(曲譜是解放軍軍歌,歌詞自創)來到江西星子縣,我們入戶訪談,前門進去後,二名留守兒童在家看電視,播的是湖南衛視的「超女」節目。
市場經濟大潮中有一股叫做「流行歌曲」的潮水,它湧進了農村、流入了留守兒童的心間。
從大學生支農調研隊「畢業」出來,我做了一名教師。當我路過一所農民工子女學校,它的校園院子外面,當街的市場上,在反覆播放港臺流行歌曲《領悟》《我是一隻小小鳥》《鏗鏘玫瑰》等等。校園裡面是安靜的,師生們好像都在傾聽院牆外面的歌曲。
2002年12月3日,上海成功申辦2010世博會。
在慶祝活動現場,我親眼見到了劉歡。他是我見過的唯一的當紅歌星,那天晚上,他拿著一張紙唱歌,原來,排練時間不夠,歌詞他還沒有背下來。
劉歡是一名教師。網上可以查到劉歡的任教履歷:
從1987年開始,劉歡先後在國際關係學院和對外經貿大學任教,教授《西方音樂史》,2001年被學生以投票的方式評選為對外經貿大學優秀青年教師。先後應邀在中國政法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等高等學府舉行了音樂專題講座,受到所在學校學生的熱烈歡迎。
2011年8月31日晚,劉歡病癒重新登上闊別兩年的講臺,繼續講授《西方音樂史》。
作為公眾人物,2008年8月,劉歡投入了中央電視臺的《開學第一課》「知識守護生命」大型公益行動的公益宣傳片拍攝。這是教育部和央視聯合製作、每個中小學生必看的電視節目。
在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上,一曲家喻戶曉的《我和你》,由劉歡和莎拉·布萊曼共同演唱。
2011年6月16日,劉歡在京參與了「音樂校園計劃」公益項目的啟動。
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憂心忡忡地寫道:電視正在讓隱蔽的一切向兒童敞開,媒體促進了兒童的成人化,童年正在消逝。
當年,我通過電視,學會了臺灣校園歌曲。如今,移動網際網路讓更多的流行文化進入兒童世界,衝擊著校園,更引起老師和家長們的警惕。
疫情時期的在線教學,進一步拉近了兒童和電子產品的距離,新趨勢面前,流行音樂依然立於潮頭,吸引著大量的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