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姓氏、龍氏小考暨武陵龍氏辨析(二)

2021-02-15 天下龍氏一家親

龍、姓氏、龍氏小考暨武陵龍氏辨析(二)

江西永新 龍林森

三、龍氏,是一個古老而多源的姓氏

龍氏,是一個吉祥的姓氏,也是一個古老而多源的姓氏,為中國古代百家姓之一,她的起源多涉及神話,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1、源於姬姓,出自黃帝之臣龍行。據相傳為戰國時魏國史官所作的《竹書

紀年》和清代張澍撰的《姓氏錄源》所載:「黃帝臣有龍行。」這就說明了黃帝時期就有龍姓。龍行,據說就是奢龍,為黃帝之臣。典籍《管子·五行篇》載:「奢龍辨乎東方,故使為土師。」龍行是為黃帝駕御龍輦(馬車),或隨同龍輦出行之僕臣,因以稱之,後成為掌管國土的大夫,官稱土師,如同今天的國土資源部部長。《史記·五帝五行》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軒轅丘在今河南省新鄭縣西北)出生、創業、建都於有熊(今河南省新鄭縣)。軒轅之丘與有熊,其地址範圍大致相同,故這個龍姓,最早出現在現在的河南省新鄭縣。

但是,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這裡的 「龍行」,指黃帝的車駕儀仗出行,並非姓龍名行。由此,「龍姓出自黃帝之臣龍行」的傳說,受到質疑。

2、源於姒(si)姓,出自舜納言龍之後,子孫以名為氏。唐人林寶編的《元和姓纂》云:「龍,《尚書》舜臣龍為納言,子孫以王父字為氏」。《尚書·虞書·舜典》載:「帝曰,龍,朕堲(ji,通「疾」)讒說殄(tian)行,震驚朕師,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唐初的孔穎達疏:「納言,喉舌之官,聽下言納於上,受上言宣於下,必以信。」由此可知,納言,系古官名,主出納王命。其職責是宣達帝命,即相當於後世的尚書令、侍中、現在的國務院總理或副總理。宋人陳彭年、丘雍等重修的《大宋重修廣韻》(簡稱《廣韻》)載:「龍,舜納言龍之後」。宋人鄭漁仲(鄭樵)編纂的《通志·氏族略》載:「龍氏,舜臣也,龍為納言,子孫以名為氏。」這就告訴我們:帝舜有一個大臣名叫龍,任納言之官職,他的子孫以他的名字作為姓氏。因舜建的都城在蒲阪(今山西永濟),他的活動地域在晉南地區,故這支龍氏最早出自今山西省境內。

這支龍氏,有一支傳至漢代,出了一個姓龍名述,字伯高的後裔。龍述初任山都縣令,漢光武帝時升零陵太守,官於楚,家武陵,望出武陵,是為中華龍氏武陵世系(即武陵龍氏)始祖。 

3、出自古代神話傳說,源於已姓,出自帝舜時期的豢龍氏之後。據史書記載:祝融之孫分為八姓:己、禿、彭、姜、妘(yun)、曹、斯、羋(mi)。其己姓之嗣為飂(liao)叔安。《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魏獻子問龍,晉蔡墨(晉太史)答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甚嗜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姓曰董,曰豢龍氏,封諸鬷(zong)川』。」晉代的杜預註:「聞喜東北省董池陂,是鬷川,即董澤,舜所封董父之國也。」意思是說:飂(liao)叔安的後裔中有個叫董父的人,學過馴服龍的本領,熟悉龍的習性,能按照龍的愛好進行餵養,為帝舜馴養龍。舜賜姓於董,為豢龍氏。封之於鬷(zong)川(今山東定陶縣東北,菏澤之濱;一說聞喜縣境內,蜿蜒四十華裡,在鳳凰垣和峨嵋岺之間形成一條天然的大湖泊;此處煙波浩淼,水域遼闊;即昔「鬷川」,時稱董澤,現叫白水灘。一說今河南臨穎縣境內的豢龍城即董父的封邑)。在董父的子孫中,有一支將「豢龍」簡化成「龍」。唐代林寶編的《元和姓纂》云:「……又董父己姓,賜氏豢龍,為龍氏。」。宋代鄭樵編纂的《通志·氏族略》及宋代章定撰的《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等文獻載:相傳董父,已姓,精於飼龍,以畜養龍而被舜賜姓「豢龍氏」。其後代有一支以龍為氏,故有「董龍無異姓」的傳說。 

4、出自古代神話傳說,源於祁姓,御龍氏之後。據《史記·夏本紀》載:帝堯後裔有個叫劉累的人,曾經跟著精通養龍技術的豢龍氏學過馴化龍的本領,由此被夏朝第十三帝孔甲賜姓為御龍氏,負責馴養孔甲的4條龍。劉累居住之地在今河南偃師東南,即《括地誌》所說的「劉累故城在洛州緱(gou)氏(一作『侯氏』)縣南五十五裡」。後因飼養不善,死了一條雌龍,劉累南逃至魯縣(今河南魯山縣),劉累的子孫中,有一支將「御龍」簡化成「龍」,作為姓氏,也稱龍氏,故有「龍劉本一家」的傳說。這支龍氏最早出現在河南,後來有後裔遷至甘肅天水郡,稱為望族。唐代嚴師古的《急就篇注》載:龍姓,「出於御龍氏」。清代陳廷煒編撰的《姓氏考略》載「龍姓出自御龍氏,望出天水」,指的就是夏朝御龍氏劉累的後裔中的這支龍氏。

在古代,人們稱身長八尺以上的高大駿馬為「龍」,不夠八尺的馬只能稱作「駥」。有學者分析,「豢龍」與「御龍」的「龍」有可能指的是馬——身長八尺以上的高大駿馬。

5、出自西漢牂牁地區的龍姓。據東晉常璩(qu)撰的《華陽國志》所載:「(西漢時的)牂牁(牂牁,也作「牂柯」)大姓中有龍氏。」牂牁郡,西漢置,治所在今貴州凱裡縣西北(一說在貴陽附近,一說在貴州遵義、思南等縣一帶)。   

6、龍邑,源於羋(mi)姓,出自戰國時期楚國大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說,楚國在滅了魯國之後,楚考烈王將魯國之地大肆分割,隨意分賜予諸多大夫及貴胄、功臣。他將一個大夫的食採封於龍邑(今山東省泰安西南之龍鄉),其後裔子孫中,即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龍氏,世代相傳至今。

7、出自少數民族中的龍姓和其他源流。

(1)、源於回族,出自南北朝至唐朝時期西域國君,且彌、焉耆國王姓龍,其君王皆為龍氏,世代因襲之。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南唐李壽延編纂的《北史》載:「且彌王龍姓,焉耆(yanpeng)國王亦龍姓」。且彌,漢代西域國,有東且彌、西且彌,後來,東、西且彌合為一國;其地在今新疆鄯(shan)善縣。(注:鄯善,古西域國名,本名樓蘭。一說在今新疆昌吉、瑪納斯二縣)。焉耆(讀yanpeng),古西域國名,又作烏耆、烏纏、阿耆尼。國都在員渠城(今新疆焉耆西南四十裡城市附近)。初屬匈奴,公元前六十年後屬西漢。

又據《北史》記載:焉耆國為西域小國,龍會當政時,曾擊敗龜茲王,一時蔥嶺以東,皆率服;其子龍熙在位時,投降後涼,遣子入侍,漸與漢族相融。唐宋時期,八番中的龍番酋長皆龍氏,後分為大龍番、小龍番安撫司,養龍坑、谷龍、上龍長官司,安龍土千戶。焉耆國國王龍會的後裔族人,後歸奉伊斯蘭教,成為回族龍氏的先祖。

(2)、源於羌族,出自西漢時期古牂牁地區龍氏,屬於以圖騰信仰為氏。據史籍《華陽國志》記載:西漢時期,牂牁地區氐羌民族的大姓中即有龍氏,是戰國時期南遷氐、羌民族的分支,先為遊牧民族,視馬如龍,並以龍為氏族部落圖騰,因以為漢化姓氏,稱龍氏。牂牁郡,治所在今貴州省凱裡縣西北六盤山地區。

(3)、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古老的蒙古貞部落中,有一支龍氏,其姓源自地名漢化。蒙古貞部落,史書稱蒙郭勒津,是北方蒙古族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個勤勞智慧的民族。早在明崇禎中期,蒙古貞部落即歸附於後金政權,在明崇禎十年(後金天聰九年,公元1637年),愛新覺羅·皇太極在其聚集地設置土默特左翼旗,以旗制行政機構掌管蒙民事務。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蒙古貞部落族人創造和發展了蒙古貞地名風俗文化。在今遼寧省阜新市蒙古貞部落世居地,多有以蒙古語命名之地。在老河土鄉,即有蒙語地名「敖倫胡度格」,漢義「多井」,漢譯音即為敖龍(敖倫),其地居民在清朝時期即有以地名為漢化姓氏者,稱敖龍氏、敖倫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龍氏、敖氏,世代相傳至今。

另外,據《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載:蒙古族揆龍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Kuilong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揆龍氏,所冠漢姓即為龍氏、夔氏。

(4)、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如:源於西羌族,出自南北朝時期西羌伏侯龍氏部落,《中國姓氏集》載:「後周時有大將軍伏侯龍恩。」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此外,還有今苗族、普米族、哈尼族、彝族、侗族、瑤族、傣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龍氏族人分布,其或以氏族圖騰為姓氏,或依漢族融入取漢姓,或因改土歸流運動而承受漢文化為漢姓。

在川、黔、滇、桂、湘、新疆、寧夏、海南等地少數民族中的龍姓,一部分是上面提到的各族群漢化的龍姓;一部分是漢族龍姓遷入少數民族區域而劃歸為少數民族;一部分是漢族龍姓與少數民族相互婚配交融,歸屬少數民族或歸屬漢族的龍姓。

武陵龍氏各支派編纂的族譜(或房譜、家譜)中,也發現不少伯高公的裔孫支派,屬於當地的少數民族。有的雖然沒有族譜,但有口傳的歷史。這一龐大的族群,依然保存著伯高祖、西仲祖及祖籍湖南、江西某縣某村的記憶。

當然,還有其他的說法。如:

一、夏朝有龍圉(yu),后羿時輔佐。傳說夏後帝太康失位,善射者后羿因得夏民信任而取代帝位。羿用龍圉、伯困、武羅、熊髡四人為輔佐,史稱「四輔」良臣。後來羿逐漸驕縱淫逸,日以田獵為樂,不理政事,親小人、遠賢臣,寒浞(被東夷族放逐的奸人)乘機投羿所好,以獻媚取得相位,龍圉等四人被排斥罷相。

二、古代有賢人龍子,主張「治過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貢」,戰國時期的孟軻曾舉其語以告藤文公(見《龍家姓氏來源》),《列子·仲子篇》就對龍子的事跡作過介紹。《漢書·藝文志》載:「龍德,梁人(梁的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南),注雅琴99篇。」宋代鄧名世撰的《古今姓氏書辯證》說龍德是論「治地」的那個賢人龍子的後裔。

三、周朝有龍子名穆,一稱龍叔,與衛公叔文子之子公叔戌相友善,見稱於《孟子》(見北宋的《經義備考》和光緒十八年龍文彬主編的《南城龍氏七修族譜》(遺事篇))。

上面提到的賢人龍子是不是周朝的龍子名穆,有待考證。

四、源於複姓龍丘,出自西漢時期隱士龍丘萇。據《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姓氏急就篇·下》等史籍記載:「龍丘氏,吳郡,漢時博士,龍丘萇。」又據《廣韻》載:「漢有吳人龍丘萇,隱居不屈。」《後漢書·循吏·任延傳》載:「吳有龍丘萇者,隱居太末,志不降辱,王莽時,四輔三公,連闢不到,掾吏白請召之,延曰:』龍丘先生躬德履義,有原憲、伯夷之節,都尉埽灑其門,猶懼辱焉,召之不可。』遣功曹奉謁,修書記,致醫藥,吏使相望於道,積一歲,萇乃乘輦詣府門,願得先死備錄。延辭讓再三,遂署議曹祭酒。萇尋病卒。」

這位博士的實際姓名已經無考,因憎惡王莽篡政,棄拒為官,隱居於龍丘,因稱龍丘萇,在史籍《通志》中亦稱作「高士」。

龍丘萇,公元前76~公元24年,西漢末年太末縣人,隱居龍丘山腳下(今浙江寧波北侖大契鎮和柴橋鎮之間九峰山),以西周時期太史令萇弘為榜樣,因稱龍丘萇,耕稼為生。龍丘萇好學博問,以德行和學問知名於世。他與當時名流嚴子陵、鍾離意等名士為友,名傳四方。王莽篡漢之後,屬下四輔(太師、太傅、國師、國將)、三公(司馬、司徒、司空)等屢次徵召龍丘萇,他均不予理睬。

漢更始元年(公元23年),21歲號稱「任聖童」的任延出任會稽都尉,他十分敬賢禮士,其屬官便建議請召龍丘萇。任延說:「龍丘萇先生躬履德義,有古高士之風。我親自去灑掃門庭,尚怕損其名節,召之不可。」乃請功曹(總務長)修書奉謁,並經常送醫送藥。如是經年,龍丘萇深受感動,乃乘車詣府。任延禮敬備至,尊請龍丘萇出任會稽郡的儀曹祭酒(職掌教育)。後龍丘萇因病辭歸,不久去世,終年一百歲。任延親臨隆重祭奠。

龍丘萇多年隱居九峰山,山因人而出名,故又名龍丘山。

在龍丘萇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其稱號為姓氏者,沿襲稱龍丘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龍氏和丘氏。

五、源自龍且。秦末,項羽有大將龍且,楚人,當韓信擊齊時,項羽曾派他去救齊(見《漢書》和《南城龍氏七修族譜·遺事》)。

還有:五龍氏,是上古的神話傳說,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紀黃帝有子五人,號五龍氏。」典出唐代司馬貞的《補史記·三皇本紀》。

祖龍始,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祖龍始,典出《孔叢子》。

觸龍氏,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時期左師觸龍之後。在觸龍的後裔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觸龍氏,後省文簡化分衍為單姓龍氏、觸氏、角氏、蟲氏等等。

有人作了一個粗略的統計,龍姓至少有25個源頭。這種統計是否可信,值得懷疑,但以此來證實龍是一個多源的姓氏,那是肯定的。

必須注意:歷史上兩個有名的直諫之臣:夏桀朝的龍逢、商紂朝的比幹。比幹,不姓比;龍逢,也不是姓龍。

另外,勾龍氏(或曰:句龍氏)的後裔中沒有一支簡化為龍或改姓龍,所以不能像豢龍氏、御龍氏一樣,有龍姓後裔。

由此可見,中華民族中的龍姓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為漢族龍姓;二為少數民族龍姓。龍氏的主要發源地為河南、山西。由於龍氏支派較多,故而分布較廣,這一特點使得龍氏迅速地向四周地域擴展繁衍開來。

龍氏分布很廣。據大概是唐德宗時代編纂的《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載:「秦州天水郡(治所在今甘肅省天水市)20姓有龍氏;并州太原郡(治所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7姓有龍氏。」宋太宗趙炅時編修的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載:「荊州武昌郡(治所在今湖北省武漢市)6姓有龍氏;秦州天水郡7姓有龍氏。」

又據史載,約在漢朝,甘肅和湖北、湖南省境以及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已是龍氏繁衍的三大中心。此期,蜀中(今屬四川)有龍氏遷入者,後又南遷至貴州,形成四大姓氏(龍、傅、尹、董)之一。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龍氏為避戰亂而南遷,促使了南方龍氏人口數量的增長,這次遷徙也為後來江南龍氏發展勢頭盛於北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宋、元時期,龍氏出現了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的南遷,促使南方龍氏人口數量大大超過北方。明、清時期,上述「龍番」各分支發展成為「龍家」,漸與漢、布依、水、苗各族相融。

據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專家考證,當今漢族龍姓,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安徽、廣東、廣西、陝西、甘肅、江蘇、雲南、四川、貴州等地。此外,彝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中也有龍氏,新加坡等國有龍姓華僑,龍姓傳人遍及海內外。

 (待續)

相關焦點

  • 雲南昭通龍氏家祠
    過廳前雕有「五龍捧聖」石刻,正中懸掛陳榮昌書「龍氏家祠」;正殿單簷歇山式,覆琉璃瓦,屋脊飾二龍戲寶,殿前石砌月臺,飾欄板望柱,置有蔣中正書「封鮓丸熊」等匾額和章太炎等人題寫的楹聯,殿內供龍雲祖先牌位。  宅院,為傳統的四合五天井建築,包括正房、倒座、兩廂及東、西兩角碉樓。
  • 【姓氏志】長陽司馬氏
    相關連結:【姓氏志】長陽習氏【姓氏志】長陽胡氏【姓氏志】長陽尹氏
  • 「龍」這個姓氏這麼霸氣,為什麼歷史上姓「龍」的名人不多
    「龍」這個姓氏這麼霸氣,為什麼歷史上姓「龍」的名人不多「龍」這個姓氏,說實話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姓「龍」的人確實很少,迄今為止,我只有一位朋友是姓「龍」的。而在我的印象當中,古今歷史中姓「龍」的名人似乎也並不多,其中比較有名的一個是楚國的龍且,一個則是現代臺灣作家龍應臺。至於其他的姓「龍」的名人,不知道龍龍我算不算一個,嘿嘿。但是在中國的百家姓當中,確實是有「龍」這麼一個姓氏的。
  • 荀氏八龍、司馬八達、馬氏五常,三國人才輩出的世家大族!
    所以很容易出現人才扎推的狀況,今天咱們就來聊聊三國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荀氏八龍、司馬八達、馬氏五常。荀氏八龍荀氏八龍可能大家並不是很熟悉,因為嚴格說起來他們並沒有活躍在三國時期,他們是東漢人。但是荀彧、荀攸這兩個名字大家肯定就不陌生了,他們就是荀氏八龍的後代。
  • 姓氏到底怎麼區分?什麼是姓什麼是氏?
    二是以出生地為姓。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故以姬為姓。  三是以封爵、官職為姓。楚莊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後代就以上官為氏。  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漢丞相田千秋年紀大了,出入乘車,人稱"車丞相"。後人就以車為姓。
  • 【睢州姓氏】軒轅氏初探(二)
    《鄉黨圖考》卷二,《春秋左傳註疏》卷四十八,《周禮註疏》周禮正義序皆云:「黃帝軒轅氏,姬姓之祖也。」黃帝雖有公孫姓、姬姓之說,但直接以軒轅為姓,或由軒轅簡化而來的軒姓、轅姓,才是黃帝軒轅氏最正宗的直系後代。            1. 軒轅    文獻中多有複姓軒轅的記載,也提到歷史上的相關名人。如,《古今姓氏書辯證•二十二元》:「黃帝之後,以號為姓。
  • 【龍氏正骨】椎體滑脫
    滑脫二度以上的,或馬鞍區麻痺的,最好手術內固定復位; 5。所有手法的使用或禁忌,依賴於明確的診斷,尤其是影像診斷分析。忌盲目的手法操作。 脊椎病因治療學(龍氏正骨)治療頸、胸、腰和骨盆等疾病培訓班,每月1期,長期有效。
  • 關氏家族簡介
    關姓在現今中國姓氏人口排列位於第153位。來源一源於姬姓,出自遠古帝舜時期養龍高手董父,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據史籍《姓源》 、《通志·姓氏略》記載,顓頊有個後代叫董叔安,擅長養龍,古代稱馬為「龍」。董叔安的兒子叫董父,在帝 舜執政時期負責養龍,被封為豢龍氏。在古代,「豢」、「關」二字同音通用,所以後來又寫作關龍氏。
  • 國圖發現文化柳氏世譜 據稱韓國柳氏為皇帝後裔
    8月23日,在國家圖書館查閱家譜時,姓氏文化研究者、北京東方文化館副秘書長柳哲發現了一部韓國《文化柳氏世譜》,該家譜較為詳細地記載著柳氏自黃帝姬姓開始,經過姒、王、車姓到柳姓傳遞的過程,也就是說,韓國柳氏的根源為中國河南。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許順湛表示,如果屬實的話,這一發現對炎黃文化的補充與發展有著積極意義。
  • 二月二龍抬頭的龍是什麼意思 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
    二月二龍抬頭的龍是什麼意思 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時間:2020-02-24 13:3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二月二龍抬頭的龍是什麼意思 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 龍頭節又名春耕節、農事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二月二稱為龍抬頭與古代天象有關。
  • 查氏頭條:查氏家族簡介
    查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97位。出於姬姓,屬於漢族姓氏,春秋周惠王時(公元前676 --前652年在位),伯禽(姬姓)的後代、魯國(今山東境內)魯莊公之子姬延被封為桓系子爵,食採於查邑(古譜寫作「樝邑」,隸濟陽),因以地為氏。查延(號東安)為查氏始祖。
  • 2021年3月11日(廣州班)龍氏正骨(治脊療法)手法復位研修班
    關於舉辦《脊椎病因治療學(龍氏正骨推拿)精講班》邀請函(本班長年招生,每月一期,詳情諮詢:尹老師)段俊峰實操授課中尊敬的        醫師/醫生:「脊椎病因治療學龍氏正骨推拿以脊柱解剖、生物力學和脊椎病因理論為基礎、運用獨特的「三步定位診斷法」及糾正脊椎錯位的「四步十法」,具有科學嚴謹、定位準確、無痛安全的特點,是既治標又治本的脊椎病特效治療方法。是國家衛生部、中醫藥管理局指定的「全國適宜推廣技術項目」、「十年百項重點推廣項目」。
  • 【姓氏文史】姓氏最早不是一回事:姓別婚姻 氏別貴賤
    一個是被確定為「姓氏改革」 試點縣的安徽長豐縣將掀起性別平等的「姓氏革命」,孩子出生後如果隨母親的姓氏,可以獲得1000元獎勵;另一個是陝西商洛市商州區以及河南鄭州、滎陽等地很多姓苟的人因為自己的姓氏尷尬不斷,連遊泳都被嘲笑為「狗刨」,甚至有人聲言「寧可不給孩兒上戶口,也不能讓他姓苟!」
  • 姓氏文化--康氏名字作品欣賞
    對民族文化非物遺產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姓氏文化、中國傳統茶文化有獨到的見解。贊:康玉燕情康姓商武弟封叔,玉圭金臬以身出, 燕足系詩思鄉枝,情深潭水樸天知。西域傳》的記載「高長安城一萬二千裡」,擁有現在新疆以及蘇俄中亞之地。隋之前疆域最廣,族中有康姓。4、出自匡姓,為避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名諱,匡氏改為康氏。據《宋史》載,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登基後,為避其名諱,令「匡」氏改為音近的「康」氏。5、出自少數民族中有康姓:①金時女真人納喇氏、清時滿洲赫舍裡氏、達斡爾族華力提氏,漢姓為康。
  • 姓,氏,名,字,號,說說名字文化
    前言:我國的姓氏發展 ,至今已有四千年的歷史,姓名的形成發展具有其複雜的歷程 。然而現在與先古時期姓和氏的意義並不相同 ,那麼在古代姓,氏,名,字有什麼不同,又有什麼聯繫呢?今天我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姓氏文化。
  • 卓氏
    二世祖公曰同,趙國中大夫,為避秦仇,改涿為卓姓。三世祖……(八世)茂公,漢光武帝為太傅,封褒德侯。」戰國時期,姬同為肇國中大夫,後來為避秦國因荊柯之事引發的屠殺燕國貴族之難,改以父親姬質成封地「涿」的諧音字「卓」為姓氏,稱卓同。在卓同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稱改諧音字為姓氏,稱卓氏,世代相傳至今。
  • 姓氏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中國人的「姓」與「氏」有什麼區別?
    姓氏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中國人的「姓」與「氏」有什麼區別?時間:2018-04-11 10:25   來源:歷史大學堂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姓氏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中國人的姓與氏有什麼區別? 話說這幾日,筆者閒來無聊,重新刷了幾部古裝電視劇。
  • 人為什麼有姓氏?百家姓是中國姓氏大全嗎?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姓氏最早是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姓氏的產生,標誌著從群婚制到以血緣關係的婚姻制的轉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裡程碑。姓產生後,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父子兩代不同氏。
  • 姓、氏、名、字都是什麼?姓氏合一及名字中的價值觀
    關於這一點,有學者認為是伏羲氏」正姓氏、制嫁娶」的。氏的由來氏的起源要比姓晚一些。在三皇五帝之前,無正式的帝號,稱呼上一般是以名為氏。如:無懷氏、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等,到了周代就不直稱其名了。氏的由來與土地分封有關,土地是財富的象徵,因此從這個意義衍生出來的就是社會地位、宗法制度。
  • 梅州丘氏入梅744年,文官武將、名賢之士遍及海內外
    牛角屋 牛角屋不僅保留了客家圍龍屋建築風格特色,而且在設計上與其它客家圍龍屋不同,其外形很像牛角的形狀。走進屋內,上下廳堂,左右橫屋,橫梁瓦角,雕梁畫棟,與普通的客家圍龍屋無異。早年丘(邱)氏祖先遠赴印度尼西亞,由於經商有道,賺錢後返鄉建屋。牛角屋建於光緒元年,耗時十年才建成此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