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小組按】
今天的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同樣留給了「新思想從實踐中產生」專欄,這已經是該專欄推出的第三篇了。
第一篇講改革開放,第二篇講生態文明建設,第三篇《習近平幫我們挖「窮根」》 講的是同為三大攻堅戰之一的脫貧攻堅。人民日報記者採訪了習近平主政寧德期間,擔任縣、鄉、村一級的領導和普通村民,深情講述了習近平的扶貧情結,和當年的諸多細節。
習近平自己曾說過,「多年來,我一直在跟扶貧打交道,其實我就是從貧困窩子裡走出來的 」。 梁家河、正定、寧德……習近平也一直關心和思考著扶貧工作。
這篇文章為何選擇了寧德,小組把當時的背景跟組員交代一下。習近平到福建任職一開始是廈門市副市長,1988年,去寧德任地委書記前,省領導找習近平談話,「派你去寧德,就是讓你用特區的闖勁、特區的精神到那兒去衝一衝,把寧德帶起來。」當時,福建9個地市,寧德經濟排第9,寧德的同志到省裡開會,都坐在最後一排,不敢大聲說話。
到了寧德,習近平首先給寧德幹部表明態度「我來不是燒『三把火』的,而是來潑『三盆水』的。再有,我也不是三頭六臂,不可能把廈門的優惠政策轉到寧德。我們不要想幹一夜暴富的事情,也沒那個條件,但我們不能輸在精神上,人窮志不窮。 」從此,習近平到省裡開會,總是坐第一排,爭著第一個發言。他說,扶貧扶志,貧困地區缺「精氣神」不行 。
習近平跑了寧德地區123個鄉鎮,找準「窮根」攻堅,留下了大量的扶貧故事,也形成了「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扶貧思想,推薦組員閱讀全文,看習近平在寧德如何實踐他的扶貧思想。
「過洋村能有今天,多虧了習近平同志!當年,他到寧德上任後第一次下基層就來到我們村,鼓勵大家發揮自身優勢,解放思想,開拓思路,走林業、種植業等多元發展的道路。」回憶起30年前習近平同志到過洋村調研的情景,69歲的老支書鍾祥應清晰如昨。
1988年6月,習近平同志來到全國18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的福建寧德擔任地委書記。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他走遍閩東9縣鄉鎮,進村入戶,訪貧問苦,一心要讓鄉親們徹底擺脫貧困。
在這裡,他倡導滴水穿石 ,久久為功;在這裡,他強調弱鳥先飛 ,因地制宜。
【他鼓勵我們「以幹得助」】
劉明華(時任壽寧縣下黨鄉黨委副書記):
「下黨鄉是出了名的『地僻人難到』,習近平同志是建鄉以來第一個到鄉裡的地區領導。」時任壽寧縣下黨鄉黨委副書記的劉明華回憶說。
寧德市壽寧縣下黨鄉,當年是「朝迎山村風寒,夜伴泥瓷燈盞」。1989年7月19日,習近平同志帶領地直機關18個單位負責同志,來到下黨鄉現場辦公。
那天剛好是大暑的前4天,「日頭特別毒」。習近平同志一早從壽寧縣城出發,坐了2個多小時的車,又走了2個多小時的山路,才到了下黨村頭的鸞峰橋。
「他汗流浹背,一邊拿搭在脖子上的白毛巾擦汗,一邊同橋上迎接他的幹部群眾握手。脫下的白襯衫晾在廊橋上,看上去溼漉漉的。」劉明華說。
喝了一碗鄉親們送來的涼茶,習近平同志當即在鸞峰橋邊的小學校召開現場辦公會。他對時任鄉黨委書記的楊奕周說:「你是主人,坐中間。」
沒有路,沒有電。為了儘快讓下黨鄉通上電,有人提議從臨近鄉鎮拉線過來,但習近平同志不認可:「要致富,先修路,這一點,我同意。但是架線拉線通電,我看就罷了。拉線過來,看似見效快,實際背了電費的包袱。下黨有水利資源,咱們自己建個電站,等於抓了一隻能下蛋的雞。 」
一席話,讓在場幹部群眾頻頻點頭。「他想得深、看得遠吶!」劉明華說,現場會結束時,習近平同志鼓勵大家要「以幹得助」,「這句話,我一直記在心裡」。
1991年1月,下黨第一條公路建成通車;12月,一座250千瓦水電站建成。「這麼多年,父老鄉親一直念著習近平同志的好,一直希望他有空再回來看看!」說起這些,劉明華眼眶有些溼潤。
【他要我們抓「做」功而不是「唱」功】
連德仁(時任壽寧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
「習近平同志開展扶貧工作,『實』字當頭,『幹』字為先。」時任壽寧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連德仁回憶,1989年7月19日,習近平同志趕回壽寧縣城時,已是晚上8點多,第二天一早,他就開會研究落實對下黨鄉的幫扶舉措。
「他講得很動情,『下黨有多苦,大家都看到了。下黨不改變面貌,我們就無顏面對父老鄉親』。」連德仁說,習近平同志讓寧德地直機關18位負責同志現場表態,對於鄉親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各部門談談辦法。
民政局最先表態,從局裡擠出5萬元,支持下黨公路和電站建設:「我們真的是把口袋底都翻出來咯!」習近平同志笑了,他說,這很好,大家都要翻箱倒櫃,竭盡全力。扶貧,就不要有所保留。
習近平同志還當場拍板:地委支持下黨鄉建設資金72萬元,其中32萬元用於修路,40萬元用於水電站建設。
針對下黨鄉幫扶工作,習近平同志說,水電項目,不能成為「鬍子工程」,包括道路建設也要認真核定,辦一件成一件,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兩年內,下黨的項目不要再報到地區來了,要集中精力辦好電力和公路。「各個部門都要到貧困地方去調查研究,帶動解決實際困難,種種情況都不能成為不下鄉的理由。 」
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17年,先後9次到壽寧,其中3次專程到下黨鄉現場辦公。原寧德地委秘書長李育興說:「他不僅一貫強調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自己也始終以身作則,寧德地區124個鄉鎮,他去過123個」。
連德仁曾8次陪同習近平同志下鄉調研。「習近平同志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最深——幹部一定要抓『做』功,而不是『唱』功。他說,要以一村一戶為對象,去找路子,去想法子,找準窮根,合力攻堅。這是指導黨員幹部做好扶貧工作的基本法則」。
8月5日,遊客在寧德市周寧縣瑪坑鄉的生態觀光茶園裡體驗採茶樂趣。
【他冒雨走泥路看茶山】
劉智勇(時任福安縣社口鎮坦洋村支書):
聞名中外的「茶鄉」福安社口鎮坦洋村,曾是習近平同志擔任寧德地委書記期間的農村黨建聯繫點。
1988年秋天,習近平同志輕車簡從來到村裡。「那天,他穿著深藍色短袖,褲子上還有補丁,臉上始終掛著笑容。」當年劉智勇剛剛擔任村支書,他沒想到的是,「地委領導竟然這麼年輕,穿著也這麼樸素。」
座談會上,劉智勇準備了匯報材料,剛要念,就被習近平同志微笑打斷:「不用念材料,我問你答就好。 」他最關注兩個問題:一是怎麼更好發揮農村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二是怎麼增加村集體收入?
「習近平同志問得非常細,現在種了多少畝茶?是什麼品種?有什麼困難?當時心裡挺緊張,生怕答不上來。」劉智勇說,座談結束後,習近平同志沿著山路,爬上村後一座茶山。「當時,天上下起小雨,他鞋子上沾滿了泥巴。」
「他對我們說,坦洋村要大力發展特色茶產業,黨員幹部要發揮示範帶頭作用。農村黨組織,是脫貧第一線的核心力量。 經濟搞上去了,黨員的理想信念、先鋒模範作用,都只能強化,不能削弱。」這些話,劉智勇一直牢記在心。
1989年2月,習近平同志邀請8位基層農民代表到地區行署,給地直機關副科以上幹部作報告,劉智勇的父親劉少如也在其中,他是坦洋村老支書,帶著大伙兒開荒種茶,脫貧致富。「父親回來對我說,習近平同志在會上誇他,站在改革的前頭,帶領大家致富,很不容易。」
後來,習近平同志又多次來坦洋。「他鼓勵我們,坦洋要當領頭羊,不斷放大坦洋功夫紅茶的品牌效應,因地制宜,壯大茶葉經濟。還明確提出,坦洋發展好了,就要走出去,要與困難村結成對子,開展幫扶。 」
很快,坦洋村茶葉種植面積增至3000多畝,村資產超過300萬元,村黨支部也被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成了閩東明星村。「時常想起習近平同志當年冒雨走在山路上的背影,還有他鞋子上的泥巴,心裡暖暖的。」劉智勇說。
1989年春節,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看望慰問蕉城區九都鎮九仙山畲村在強颱風中受災的群眾。
【他改變了連家漁民的命運】
江成財(福安市下白石鎮下歧村村民):
「沒有習近平同志大力推進,我們連家漁民可能還住在船上,漂在海上!」從船上搬到岸上18年了,江成財依然充滿感激。
連家漁民,又稱疍民,就是居無定所、以船為家的漁民,他們常年以打魚為生,日子大多比較清苦。
1997年6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帶隊到閩東,對連家漁民易地搬遷問題進行專題調研。
看到一家幾代人擠在陰暗潮溼的漁船上,習近平同志動情地說,共和國成立都快50年了,部分群眾生活還這麼困難,一定要解決好他們的生活困難。沒有連家漁民的小康,就沒有全省的小康。
在習近平同志的力推下,福建連家漁民上岸工程迅速展開,到2000年,下歧村建成了6個漁民安置點,511戶2310名連家漁民告別了海上漂泊歲月。
「2000年11月,我們搬到岸上新家沒多久,習近平同志就來看我們了。」江成財說。
來到江成財家,習近平同志仔細詢問:家裡幾口人?現在做什麼工作?收入怎麼樣?搬上岸過得習不習慣?「我告訴他,現在的生活很好很舒服。祖祖輩輩都在船上,做夢也想不到能上岸。以前在船上,怕風怕雨,片刻離不開人。現在住進了新房,終於能踏踏實實做事啦。習近平同志聽了很高興,他走到我家餐桌前,看到有魚、有肉、有蔬菜,一邊笑一邊衝我點頭。」
「既然上了岸,就要努力做事,做出個樣子來。」習近平同志的這句話,時時激勵著江成財。
「離開前,他對大家說,有困難就找政府。還對身邊工作人員說,我們不要忘記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 」時任下歧村支書陳壽章回憶說。
「20年裡,有兩個不一樣的我。」江成財說,船上的我,缺衣少食,到十來歲有時都沒褲子穿;現在的我,做養殖,搞基建,住進了120平方米的大房子,日子紅紅火火。
2000年搬進新居時,江成財的兒子江陵才2歲。去年,江陵和朋友去海上體驗了一次漁民生活,回來後告訴父親,真不容易。「我對兒子說,要永遠記住,是習近平改變了我們連家漁民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