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寫乎》,您的足跡就是《寫乎》!
文/風林秀
【作者簡介】風林秀,一個崇尚自由的寫手。喜歡思考,喜歡歷史,喜歡國學,喜歡詩歌。著有長篇小說《雙蓮記》《愛情迷失的季節》,短篇小說《陽光女孩》《火狐狸》入選《就這麼嫁給了他》合集出版等。短篇散見各類報刊雜誌。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大家讀《紅樓夢》的時候,是不是對一件事始終有些奇怪。為什麼黛玉一定是芙蓉呢?有人說,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呢。性格和氣質,她都和芙蓉最配。就像寶釵跟牡丹最配一樣。
其實,黛玉的芙蓉背後,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
這裡咱們先對黛玉的芙蓉進行一個定位,那就是水芙蓉,也就是荷花。
有人對黛玉和晴雯誰是水芙蓉、誰是木芙蓉各有看法。這裡咱們不去考證這些,只採信黛玉是水芙蓉的說法。因為馬上我們就會明白,這個說法是有脈絡的。
首先,咱們先說一下黛玉跟誰關係最好。
黛玉這個人「孤標傲世」,她會給人一種壓力,在她面前有時候會讓人自慚形穢,所以能成為她的朋友不容易。
但是香菱就算一個。
關於香菱,看似不是一個主角。但是——
她是在警幻仙姑薄命司裡,金陵十二釵副冊中唯一有判詞的。而且,這個判詞至關重要。今天咱們在這裡要做的事情,就是先顛覆一下香菱的判詞。
(一)你聽過荷花第一定律嗎?
根並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鄉。
傳統紅學研究認為,兩地生孤木,指的是夏金桂。
其實呀,夏金桂在《紅樓夢》裡還沒有這麼重要的地位。香菱第一回就出場,她來人世間一趟的任務,就是為了被夏金桂傷害的嗎?當然不是。因為,她有她的任務。
我們看判詞第一句就明白了。根並荷花一莖香。菱角與荷花是一體的。黛玉是荷花(水芙蓉),而香菱就是菱角。
她們倆都來自蘇州,都成了孤兒,所以她們倆才是真正的同「命」相連。
黛玉和香菱因為詩走到了一起。
香菱進了大觀園跟寶釵作伴。她想學詩,可是「木佛」一般的寶釵卻不教她。並且稱呼他為「呆香菱」。
這個「呆」字也很意思。紅樓夢中有「三呆」: 「呆」霸王薛蟠,有十把古董扇子的石「呆」子,還有就是「詩呆」香菱。三種「呆」之間有著千差萬別,這裡咱們暫不去細說了。
都說黛玉難交往,但她跟香菱是一見如故。這就是心靈暗合啊。
二人一見面,香菱就說學做詩。
黛玉一聽,馬上就說:你要學詩呀,就拜我為師吧。
真是難得呀。一向眼高過頂卻又含蓄低調的瀟湘妃子,居然這麼高調的去給別人當老師。難道這就是根並荷花一衣帶水的情感嗎?
黛玉與香菱是菱角與荷花的關係。沒有菱角,荷花是孤獨的。
還記得黛玉喜歡的李商隱的那句詩嗎?留得殘荷聽雨聲。事實上,她的家在蘇州,離了家園,就如同離水的荷花一樣,她非常恐懼有一天自己會枯萎。這就是她對「殘荷」的情感。
關於荷花的開放,一會我們會講兩個「荷花定律」。這對黛玉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有了香菱之後呢,黛玉就覺得自己有了一個伴。
大家看,其實大觀園中有那麼多的女孩子,可能跟黛玉談到一起的並不多。或者說,能入黛玉法眼的人實在不多。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
本來,黛玉與寶釵是天然的「情敵」,她們倆關係無論後來調整得多麼融洽了,都不可能發展稱為閨蜜。那麼還有兩個人是最佳選擇,一個是湘雲,一個是探春。
湘雲這個人吧,挺「痴」的。寶釵曾說過「痴湘雲」與「呆香菱」。可是湘雲是寶釵的鐵粉,她對黛玉的攻擊性顯而易見。所以一時半會,即使黛玉想跟湘雲做朋友,可湘雲也沒有這個打算。
至於說探春就更不行了。探春是一個有著高遠志向的人。在大觀園裡,每個女子都希望自己有一個好的歸宿,也就是說都喜歡自己擁有一份美好的愛情。而探春不這樣,在她的字典裡是讓愛情走開的。
就看探春起海棠詩社時給寶玉寫的信,一口一個女弟,她起社的目的絕對不是為了小兒女情懷,而是仿效古人以詩社來言志。
所以黛玉也走進不了探春的心裡。
當然,妙玉倒可以算是黛玉的一個好知己和好朋友。巧的是,妙玉也是來自蘇州。只不過,妙玉人家是一個修行之人。總不能天天沒事跟你對詩吧。
這樣看來,大觀園中女子雖多,但能成好閨蜜的人真不好找。
就在這時候,同樣是蘇州老家的香菱來了。
香菱從小就被人販子拐跑,小時候她的記憶也都模糊了。所以這個人很簡單。這正是黛玉所欣賞的,因為,她也很簡單。
欲望越少,心思就越簡單呢。
於是,兩個簡單的人走到了一起。
可是,你有簡單的人格,卻未必會擁有簡單的人生。
黛玉如此,香菱也是如此。
因為,香菱遇到了夏金桂。這是一個「愛自己如尊菩薩,窺他人穢如糞土」之人呢。
人生境遇有時候就是這麼無奈。你越好,你的環境就會越不好。這就是荷花第一定律。
大家想,荷花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就是「出淤泥而不染」呢。你越是清香悠遠,你所生長的根地越是淤泥不堪。
香菱遇到夏金桂,正是符合了荷花第一定律。
那麼,是不是還有荷花第二定律嗎?
當然有了。
(二)你聽過荷花第二定律嗎?
大家知道荷花與蓮花的區別嗎?
有人說,沒區別。對,從來就沒有人說過蓮花與荷花的區別。今天我就告訴大家。
荷花完全開放之後,才被稱為蓮花;在蓮花未開全之前,都稱為荷花。
所以我們看,荷花有時候也稱為「小荷才露尖尖角」,還有「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這句詩恰恰是李商隱的。
蓮花呢?完全開放,始稱為蓮。
荷花到蓮花是一個怎麼樣的經歷呢?這就是荷花第二定律了。
荷花開放,是每日一點點,後一天都是前一天的一倍。
那麼到了倒數第二天的時候,荷花依然是只開放了一半。
只有到了最後一天,荷花才會全部開放成為蓮花。是不是有一種涅槃花開的感覺呢。
所以說,如果荷花堅持不到蓮花開放的那一天,枯萎了,都是殘荷。從沒有人聽說過殘蓮吧。
荷花只有完全開成蓮,才能脫離淤泥,成為淨土。
也就是說,荷花到蓮花其實就是一個涅槃超脫的過程。這就是佛教為什麼把蓮花做為淨土象徵的原因之一。
說到這裡,我們終於弄明白一件事。蓮花的本體是荷花,荷花具有成為蓮花的潛質,但並不是每一朵荷花都能成為蓮花。大多數的荷花其實最後成為了「殘荷」。
這就是林黛玉喜歡「留得殘荷聽雨聲」的真正原因。也正是絳株仙子的佛性所在。
絳株仙子是從哪裡來的呢?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呢。或者說,她曾經是西方靈山前的一朵蓮。
黛玉是命中注定,他還完神瑛侍者的眼淚就要回去的。在這個白駒過隙的人生歷練場,黛玉註定是提前退場者。她退場之前,香菱會先退場。香菱一去,黛玉也就到了殘荷階段了。
所以說,黛玉其實是整個《紅樓夢》中想得最明白的人。
她先是說寶玉「無端弄筆是何人?作踐南華莊子因。不悔自家無見識,卻將醜語詆他人」。後再說寶玉「無立足境,方為乾淨」。
從見識上,黛玉明顯高過寶玉。原因就是,寶玉曾經神遊過太虛幻境,深陷迷津之中不能自拔。
那麼黛玉的見識也是在不斷的增長。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也是一種人生修行。
那麼到了最後的時候,黛玉跟那個曾處處針對自己的湘雲也成為了好友,因為她明白了一個更深層次的道理,事若求全何所樂呀。
那麼這個時刻的黛玉,已經明白了不能事事求全的道理。她的心境也在慢慢地變得開闊與豁達。在與妙玉連詩的時候,她說:從來沒見你這樣高興。我也不敢唐突請教,這還可以見教否?若不堪時,便就燒了;若或可政,即請改正改正。
以前妙玉說她是大俗人的時候,黛玉是拉著寶釵就趕緊走了,說明她在妙玉面前還是有些拘謹的。如今說話顯然放鬆了許多。這就是心境寬了,說話自然也就隨意了許多。
於是我們看,黛玉這朵荷花,正向著蓮花盛開的方向邁進。至於說,能不能開放成一朵蓮花,她已經不去想了。無立足境,方為乾淨呢。不管身體能不能開成蓮花,但這顆心,已經是蓮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