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兒三歲了,這是我女兒最近讀的書,《眼睛大研究》《這就是物理》《那些重要的事》……
她媽媽總是擔心我給孩子買太多書把她累著了,但其實到後來都是她在強迫我們給她讀呀。
寫這篇文章,只是想讓大家知道看繪本長大的孩子現在是什麼樣子的?是不是拔苗助長了?
我很早就讓女兒開始接觸書,從出生兩個月開始到現在3歲多,我們已經給她買了接近300部繪本,她幾乎全都看了很多遍,已經養成了看著繪本讓我們讀給她聽的習慣。
在女兒上幼兒園之前,我們從沒讓她看過電視,空餘的時間就是陪著她在外面跑一跑,做做遊戲,玩會兒玩具,睡前做個親子閱讀。
從女兒上幼兒園後,我讓她開始接觸電視了,看的是《super simple songs》裡的英文歌動畫,我把《super simple songs》裡的歌,每六首編成一個專輯視頻,大概15分鐘的樣子,放在u盤裡播給她看。我放了很多部,她可以自由選擇喜歡的看,但規定一天只能看一個。
讓她開始看電視,我也有點擔心,因為我和她媽媽兩個都是高度近視,所以我們都很關心孩子的眼睛。為了科學保護眼睛,就要先了解眼睛的相關知識,於是我找到這樣一本書,叫《眼睛大研究(認識眼睛,打贏視力保衛戰!)》
因為知道她愛看《那些重要的事》那種百科全書型繪本,所以我還是相信這本書她能看得進去的。結果也確實如此。
女兒現在很喜歡讀這種知識密度高的繪本,甚至超過了故事性繪本,早上去幼兒園前要求讀一讀,睡前也要求讀一讀,每次可以讀30分鐘。
她一邊看還一邊問我:「為什麼眼珠的顏色會不一樣?」這就是繪本的力量。
我對繪本好壞的第一判斷標準是我的女兒,她願意讀的就是「好書」,這本《眼睛大研究》在我眼中已經是成功的繪本了。
接下來的一切都是額外收益了。
《眼睛大研究》是日本人根木昭編的,總的來看,插圖豐富、精美,知識在我看來也傳遞得很準確,在親子閱讀的同時,也讓孩子獲得了相關的知識,而且是很多我都不知道的知識,所以家長陪著讀一讀也有很多收穫。
比如前面說的眼珠的顏色為什麼不一樣呢?原來虹膜裡含有的黑色素的量不一樣,多的就是黑眼睛,少的就是綠眼睛、藍眼睛,這就是各色人種眼睛顏色不一樣的原因,也解釋了為什麼淺色眼睛的人怕陽光,需要戴墨鏡。
比如瞳孔在光線不一樣的情況下大小形狀是不一樣的。一次我帶女兒在看小貓的時候,正好引導她仔細觀察了小貓眼睛的瞳孔形狀和變化。
比如你知道嗎?獵食小動物的猛獸的眼睛是和人一樣都在正面的,這是演化的結果,可以方便獅子、老虎追逐獵物,而食草動物比如馬、羊的眼睛是長在頭的兩側的,這是為了方便發現周圍環境中的危險,隨時可以逃跑。
再比如書中還介紹了動畫是怎麼動起來的原理,並且設計了小實驗,家長完全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動手做一做,不僅可以激發孩子探索世界的興趣,還可以增進親子感情。書中還提供了新型「眼保健操」,非常簡單,而且不用手操作,大家每天都可以來試一試。
通過《眼睛大研究》,我女兒知道了看電視要離屏幕三米遠,時間也不能太長,她會嚴格遵守,因為她知道這是為了保護眼睛,是有科學道理的,而不是爸爸媽媽對她的約束和命令。有時候她看電視,我們去幹家務,不在旁邊,當一個視頻放完了,她會大叫:「放完了,爸爸,快來關掉。」 這就是知行合一,原來需要很費力教導的事情,通過閱讀,讓孩子輕鬆從內心裡認可了。社會心理學認為這種來自內部的認可是比外部的命令更持久的。
也是通過《眼睛大研究》,女兒改掉了不自覺揉眼睛的習慣,因為她知道用髒手揉眼睛會把細菌帶到眼睛裡,還容易揉傷角膜,而且她害怕像爸爸媽媽一樣戴上眼鏡,所以要好好保護自己的眼睛。
這種繪本教化孩子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以前給我女兒刷牙是一件很難的事,她媽媽曾經給她刷牙的時候被她咬傷手指送去醫院。我們後來給她買了《牙齒大街的新鮮事》來勸說孩子要刷牙,自從女兒知道了哈克、迪克要住到自己的牙齒裡打洞造房子,她就開始主動要求媽媽給她剔牙,再到主動要求刷牙,甚至學習自己刷牙。同時我也給她提供反面教材,我說我的牙齒就是小時候沒有好好刷,現在補了好幾顆,每次去看醫生都很痛苦,吃飯也很困難,女兒就拿著小燈在我嘴裡照著說:「爸爸牙齒黑了,爸爸牙齒是假牙,爸爸不乖,小時候沒有好好刷牙。」
再比如她看了《腸道滑梯咕嚕咕嚕轉》學會多喝水可以治便秘,看了《肚子裡有個火車站》,知道肚子裡的小精靈喜歡吃蔬菜。看了《奶精靈》,知道長大了就不能吃媽媽的奶了。
孩子讀繪本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不斷重複,不斷反覆,這個過程,簡直就是最好的輸入內容的過程,像這樣,把正確的知識「灌」進去,再好不過了。但是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閱讀習慣的養成首先是一個興趣培養的過程。
比如說《眼睛大研究》這本繪本,想給孩子講出正確一點的知識,它已經不像《牙齒大街的新鮮事》《肚子裡有個火車站》那樣去想像一個故事來比擬了,雖然這樣,知識比較正確,知識密度也大,但是缺少了故事和人物,讓一個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喜歡聽故事的孩子接受起來是有困難的,如果沒有之前閱讀興趣的培養,沒有到一個階段後對這類書籍的接受度提高,她也不會愛看的,不愛看,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如果放在以前,我女兒也不會愛讀,因為還沒發展到那個階段,要達到餵這樣的書餵得進去的效果,就要做好前面鋪墊的工作,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前進。
先是像《哇》《蹦》這樣的一個字的繪本,現在我女兒已經不要看了,她一向對自己的繪本盯得很緊,不肯送人,前幾天她自己主動說這個繪本可以不要了,可以送人了。
接著是一些著名的獲獎繪本,大多是一頁一個短句的,比如《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from head to toe》《大衛不可以》《與甘伯伯去遊河》《蘿蔔回來了》,比如《小雞球球》系列、《噼裡啪啦》系列、《波波鼠》系列等就都是屬於這種性質,一句話一頁,簡單明快。這是大概1歲到3歲時都可以看的啟蒙讀物。
再接著可以試探性地讓她看一些語句多一點的故事繪本,比如宮西達也的霸王龍系列、《三隻小豬》《團圓》等,一頁有一段話。
幾乎同時,還可以試探性地讓她看一些翻頁式的、發現式的繪本,動手找一找物品,培養孩子的專注度,比如《大發現》系列、尤斯波恩《揭秘科學》等。
最後可以試探性地看一些百科全書式的知識繪本,讓孩子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比如dk的《那些重要的事》,還有像今天文中介紹的《眼睛大研究》,何秋光的《兒童數學思維訓練遊戲》三冊,《這就是物理》等。
以上是我女兒親歷的閱讀階段,我再附一個資料,參考自https://www.cdc.gov/ncbddd/actearly/pdf/checklists/Checklists-with-Tips_Reader_508.pdf,大家可以有所對照。
好了,以上就是全部內容,衷心祝願所有的孩子都被溫柔對待,都能成為終身閱讀者,在閱讀中收穫快樂和成長。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轉發給你的朋友,讓更多人愛上閱讀。
-END-
By逆水行舟讀書會
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鬆勁退千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