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初——蓮軒亭西南讀書會
導讀:
「資源是稀缺而有限的,人是完全具有理性的。」《稀缺》打破了這兩大假設的固有認知,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過度的稀缺會造成人的非理性,從而加劇這種稀缺,呈現一種惡性循環的狀態。那麼是如何造成這種現象的呢?
2017年我用掌閱看的《稀缺》,一看就入坑了,很有印象一直看到凌晨四點左右,實在太困了,才肯休息第二天繼續,最近經常看到失業與疫情發生後的後續發展問題,遂想起了此書。這是美國的塞德希爾·穆來納森和他的研究夥伴埃爾德·沙菲爾創作的行為經濟學方向的書籍,作者對人們陷入「時間困境」和「物質困境」,表達了其足夠的憂傷。
該書共有三個部分:
一是稀缺心態是一切稀缺的根源
二是貧窮和忙碌是如何讓「帶寬」變窄
三是如何從稀缺走向富足
當然在這個個人無法戰勝趨勢的時代大前提下,該書作者還是以其高瞻遠矚的洞察力給人以希望,他建議,人們學會合理分配資源,讓時間和金錢不再稀缺,更重要的是杜絕「稀缺的心態」。
日常的你可能也存在這兩種情況:
一種是錢不夠用,手頭拮据,只能通過信用卡或者小額貸款來度日;
另一種是日常工作學習很忙碌,一件任務到臨了臨了才打起精神來慌張準備,要做的事情又很多,更氣的是質量效率還特別低。
兩者都陷入了稀缺——「金錢」和「時間」的稀缺。
首先,我們來看看窮人為什麼窮?
無能可以導致貧窮,貧窮也可以導致無能。窮人的稀缺心態,是導致他們無能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窮人的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更弱。大家有看過印度比較有名的電影《起跑線》吧!土豪為了讓孩子上貴族學校, 住進了貧民窟,而貧民窟裡有個小男孩的爸爸給了我一個非常深刻的印象!因為窮不得不努力形成一套自己的活法,因為窮而去浪費時間,因為沒有時間就又更窮了……
他們的大腦中永遠裝滿了稀缺,就沒那麼多心思去想其他事情了。窮人不僅缺錢,更缺帶寬。反過來,帶寬負擔會致使他們的智力下降。
這也就說明,各種類型的稀缺都有相同的元素:管窺、借用、餘閒缺乏、寬帶負擔。給孩子良好的教養水平需要家長足夠的帶寬、複雜的決策能力和自我犧牲精神。
其次,那如何讓窮人擺脫貧窮?
當稀缺控制了大腦,人們的注意力會高度集中在緊急事情上,並將其他事物排出在外,這樣就會存在一個好處和一個壞處。這種高度集中使人專注,能夠從稀缺中獲益,獲得「專注紅利」,快速完成任務;與此同時,因為「目標抑制」的作用,就不想到其他重要的事情,從而視野變窄導致「管窺」,這種管窺可能會讓你付出代價。
持續的關注將我們吸入「管子」之內,正如外部噪音會干擾我們清晰而有序的思考一樣,稀缺也會讓我們產生內部幹擾,不管我們的主觀意志如何強行侵入我們的思想,不僅影響我們的所有見識,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變得越來越差,即稀缺控制了大腦。
因此,稀缺並不只是經濟學問題,更是一種心態問題。
由此分析的前提是稀缺存在,從而可得稀缺導致的這般困境。那麼問題點仍在稀缺上,稀缺意味著沒有餘閒,沒有帶寬餘量,就像你的手機內存低,當你使用到一定程度上,它不斷提示你,您的內存容量不足!那麼進行資源和帶寬的有效管理就是解決問題的答案。將重要事情拉入「管子」視野內部,享受「專注紅利」;時刻保持警覺,並保持帶寬餘閒來足夠應對突發事情。
貧窮和忙碌並不是簡單地因為缺少金錢和時間,而是一種心態和能力的匱乏。所以我們要有全局觀,要有自控力,要給自己留一些餘閒時間。 或者「知足常樂」!
最後,相信只要捧起《稀缺》讀起來,一千個人將會有一千種花樣理解,但它多少會讓忙碌的人警醒,貧窮的人振作。
文字:晴初
編輯:晴初
圖片:來源於網絡
(蓮軒亭西南讀書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