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夠穿越,我想回到宋朝,我想親眼目睹一下蘇軾的風採。且不說宋代是中國古代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頂峰。僅僅是宋詞,就足以讓今天的我們羨慕不已。而更不必說流傳後世的唐宋八大家之中,就有六個人出自北宋了。
作為唐宋八大家當中知名度最高的文學家,蘇軾的《赤壁賦》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雖然當時的他剛剛經歷了烏臺詩案,可謂是死裡逃生,但是沒曾想在黃州之地卻成就了他一代文豪之名。
在這裡我們能夠看得到他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這裡我們更能夠欣賞他的這一篇絕世經典《赤壁賦》。
寫這篇古文的時候蘇軾大概46歲,正是人到中年的時候。他此時已經經歷了人生的磨難,也已經看透了人生的本質究竟如何。唯有親身經歷過生死之難,才會懂得生命的珍貴,才會懂得人生的追求,應該是在哪一個方向。
在這篇古文當中,蘇軾借朋友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於人生短暫的感慨。他引用了曹孟德「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表達出對人生虛幻人生無常、人生短暫的無比悲哀,但同時他的心中豪情不減。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這時這一則短文當中最為經典的部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借用了物理學當中的相對的概念,極力在表達人生的永恆。「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蘇軾把自己完全融入了這世界當中。此等胸懷此等境界讓今天的我們也感慨不已。要知道蘇軾生活的時代,人們並沒有明確的宇宙觀。大多數的人們還沉浸在天圓地方的概念當中,但是蘇軾卻能夠站在更高更遠的角度來審視人生的這一切。
蘇軾經歷了烏臺詩案,也才真正懂得了人生應該追求的方向。既然天地間有「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如此美好之景色。何苦一直沉浸在過去悲哀的往事之中呢?
和這個世界的搏鬥,讓我們每個人都遍體鱗傷。尤其是在人到中年之後,每個人的感觸更是有切膚之痛。但是這個世界並沒有斷絕我們的出路。就如同蘇軾所說的那樣,江上的清風,山間的明月,不也代表著這個世界最值得留戀的景色嗎?
我們固然是遍體鱗傷的,但我們同樣也在追求著這個世界的美好。人到中年,身體上遍體鱗傷,但我們不應該掩藏那一顆火熱的心。
那是對生活最美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