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疲憊不堪,但蘇軾這篇古文告訴我們,世間有真正的美好

2020-12-19 老張侃詩詞

如果能夠穿越,我想回到宋朝,我想親眼目睹一下蘇軾的風採。且不說宋代是中國古代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頂峰。僅僅是宋詞,就足以讓今天的我們羨慕不已。而更不必說流傳後世的唐宋八大家之中,就有六個人出自北宋了。

作為唐宋八大家當中知名度最高的文學家,蘇軾的《赤壁賦》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雖然當時的他剛剛經歷了烏臺詩案,可謂是死裡逃生,但是沒曾想在黃州之地卻成就了他一代文豪之名。

在這裡我們能夠看得到他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這裡我們更能夠欣賞他的這一篇絕世經典《赤壁賦》。

寫這篇古文的時候蘇軾大概46歲,正是人到中年的時候。他此時已經經歷了人生的磨難,也已經看透了人生的本質究竟如何。唯有親身經歷過生死之難,才會懂得生命的珍貴,才會懂得人生的追求,應該是在哪一個方向。

在這篇古文當中,蘇軾借朋友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於人生短暫的感慨。他引用了曹孟德「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表達出對人生虛幻人生無常、人生短暫的無比悲哀,但同時他的心中豪情不減。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這時這一則短文當中最為經典的部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借用了物理學當中的相對的概念,極力在表達人生的永恆。「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蘇軾把自己完全融入了這世界當中。此等胸懷此等境界讓今天的我們也感慨不已。要知道蘇軾生活的時代,人們並沒有明確的宇宙觀。大多數的人們還沉浸在天圓地方的概念當中,但是蘇軾卻能夠站在更高更遠的角度來審視人生的這一切。

蘇軾經歷了烏臺詩案,也才真正懂得了人生應該追求的方向。既然天地間有「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如此美好之景色。何苦一直沉浸在過去悲哀的往事之中呢?

和這個世界的搏鬥,讓我們每個人都遍體鱗傷。尤其是在人到中年之後,每個人的感觸更是有切膚之痛。但是這個世界並沒有斷絕我們的出路。就如同蘇軾所說的那樣,江上的清風,山間的明月,不也代表著這個世界最值得留戀的景色嗎?

我們固然是遍體鱗傷的,但我們同樣也在追求著這個世界的美好。人到中年,身體上遍體鱗傷,但我們不應該掩藏那一顆火熱的心。

那是對生活最美的渴望。

相關焦點

  • 意境最美的4篇古文,第一篇文美字更美,最後一篇有點難背!
    對於學生來說,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難免需要接觸一些古文,古文與古詩有點相似,都是古代文人的作品,學習古文能夠陶冶情操,也能讓人對古代文化有著更深入的了解,通過學習古文,我們可以了解到一些古代聖賢的先進觀點,只要用心學習古文,相信大家都能從中得到收穫。
  • 蘇軾最表達出歸隱之心的宋詞,也說出我們疲憊不堪時的心裡話
    我們印象當中的蘇軾,是那個一路高歌的瀟灑之人。雖然仕途無比坎坷,且長期流落在外,但是依然能夠吟唱出「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情懷。不光是詩詞,歷史上關於蘇軾衍生了很多的故事,包括蘇軾和蘇小妹、和和尚佛印之間的故事等等,大都充滿哲理趣味。
  • 我們學習古文詩歌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從小,我們就在學習一些從古代傳誦至今的詩歌散文。相信大家在很小的時候也跟小編一樣,被父母、老師要求著背誦一些經典名篇,例如在小的時候我們要去背一些唐詩,雖然那個時候,我們都還不太明白它們的含義究竟是什麼,卻要命令著機械的把它們背下來,其中蘊含深刻意思我們甚至都沒有真正理解。
  • 蘇軾的這一首詞,人的一生,到底該追求什麼,世間有幾人可以看透
    宋朝的詩人大多數喜歡討論的題材寫詩,就像我們今天的議論文一樣,詩人蘇軾也是如此。他將自己所看的場景與觀點相互結合起來,絕不會一味地去抱怨或感慨,這種寫作的方法可以讓我們學到很多的道理。蘇軾曾經寫過一首著名的議論文《滿庭芳》,它使我們知道人生中到底何為快樂,那些世俗的煩惱應該及時忘記。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幹忙。
  • 蘇軾這篇短文只有85個字,卻成千古名篇,充滿人生哲理
    蘇軾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縱橫恣肆,讀起來非常暢快。我們學過的就有《石鐘山記》、《赤壁賦》等經典名篇,其中最最令人映像深刻的恐怕就是《記承天寺夜遊》了。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全文只有85個字,卻是非常令人喜愛的千古名篇。這篇文章寫於元豐六年,也就是公元1083年,此時,蘇時被貶黃州已是第四個年頭。在這四年裡,他在困境中反覆思考人生的意義,逐漸從貶謫的痛苦中恢復過來,坦然面對生活中的榮辱,曠達超然。這篇文章呈現的就是一個曠達超然的蘇軾。
  • 看完這222篇古文就知道了!
    小學課本共有古詩文124篇,佔所有選篇的30%;初中古詩文選篇也是124篇,佔所有篇目的51%。文言表達與白話表達是兩個系統。文言文綜合性強,難度較大,分值高。要想語文拿高分,文言文閱讀必須拿下來。除了應試方面,學習古文還有更重要的原因:古文本身就是美的,那是我們文化和傳統的根,學習古文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 人到中年,要懂得愜意而活,記住蘇軾這一句詩,生活處處是瀟灑
    人生如逆旅,我亦如行人生活本就是得失並存、笑淚交織的一個過程,不可能會一直稱心如意,所謂的「萬事順心」不過是人們嘴中逢年過節祝福語,對於生活的美好期望罷了。我們雖然改變不了生活的現狀,但是我們卻能夠改變自己的心態,能夠看淡生活中的種種得失和是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專注於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是將自己的目光定位在這些世俗嘈雜之上。這裡送給大家蘇軾的一首詩: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
  • 蘇軾感悟人生的詞:人到中年,方能讀懂,開篇就引發千年思考
    一個清寒的中秋之夜,蘇軾卻表達了"世事一場大夢"的人生感悟中秋一個美好的日子,一個闔家歡樂的日子,在我國古代的歷史長河之中,描寫中秋的詩篇也是數不勝數,這其中就包括我們所熟知的宋朝詩人蘇軾。《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宋代:蘇軾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這首著名的詩篇主要講述了這樣的一個內容:這世間的一切都好像是如大夢一場,人的一生需要經歷多少個清涼的秋天?
  • 商偉×楊立華:古文給我們提供了現實世界裡失去的美好
    另外還有一個讓我又激動又忐忑的身份是,在北大,楊立華老師是我的導師,在哥大,商老師是我的導師,所以我是一個真真正正的學生,幫兩位老師主持這樣一個對談活動。其實好多人會認為我們的古文是一個已經死掉的、成為過去的文字。但是現在即使是一個大學畢業生,可能真正能夠自主讀古文的人都不多。
  • 蘇軾醉酒無家可歸,寫下一首千古名篇,說盡了中年男人的辛酸
    這首詞可謂是通達人心之作,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尤其是人到中年,被生活壓抑到幾近崩潰的男人。詞中寫道:蘇軾在東坡田中與朋友夜飲,醉後醒來,醒來又醉。觥籌交錯,不知不覺中,已經是午夜時分。於是酒罷人散,他踉踉蹌蹌、東倒西歪地走回他自己親手修建的雪堂,想推門而入,美美地睡上一覺。沒想到家門緊閉,照應門房的童僕竟也已睡著了,還打著響亮的呼嚕。無奈的蘇軾頓時有了到江邊去走一走的念頭。來到江邊,蘇軾靜靜地坐著一塊石頭上。他聽著江水湯湯,拍打著這靜謐的夜。
  • 中文有多美?這78篇必讀文言文告訴你!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中國文化的積澱,在古文裡;中國最美的文字,也在古文裡。而有這樣一本書,將從東周到明末的散文精品,都收錄在內。這其中涵蓋多個主題,山水、田園、詩、酒、花……一紙書卷,便是一座精神家園。除了原文,還附有導言、注釋和全文譯文,讓每個人都能真正讀懂這些雋永的散文。
  • 《世間美好與你環環相扣》:此時已鶯飛草長,愛的人在路上
    當讀到最後一句話時,突然湧出了一股熱血,復讀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人盡皆知,它需要的不只是你的決心,還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因為畢竟你真正的同學都已經在你人生路上的前一個路口了,所以你既然做了決定,就不能失敗,為了追趕上他們,你只能贏。頂著巨大的壓力,格外需要人的安慰,這首歌就滿足了她的心願,希望和她一樣的女孩子都可以得到老天爺的眷顧,因為她們一直很努力。
  • 蘇軾一首很有趣的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充滿哲理
    除了他的文學成就,還有他高尚的品格,豐富的人生閱歷,那也是讓人感動不已,少年時代就出類拔萃,青年時代春風得意,中年又陷入了困境,一度被貶到偏遠的蠻荒之地,晚年依舊是顛沛流離,還被貶到了有著天涯海角之稱的儋州。
  • 學習文言文從背誦古文下手
    李老師常常教給我們,文言文從哪裡學?要從背古文下手。他教我們要熟背五十篇古文,從《古文觀止》裡面選擇,能夠熟背五十篇你就有能力閱讀文言文,能夠熟背一百篇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所以他教我們要背誦。現在要是真正肯用功努力,比從前實在是方便太多,臺灣的國語日報編的《古今文選》,一直印到現在印了不少,《古文觀止》三百篇可能都收進去了。
  • 142篇古文,數千幅漫畫,看完這套書,中小學古詩文全會了!
    新教材中,大幅增加古詩文內容比例:其中小學古詩文增加到128篇,增幅達87%;初中古詩文比原來增加了51%;高中課本共選入古代詩文67篇(首),佔全部選文數的半壁江山(49.3%)。體裁上從《詩經》到清詩,從兩漢論文到明清小品,歷史散文、古風、民歌、律詩、絕句詞曲也均有涉及。
  • 男人到中年,越和這三種人交朋友,越有好處
    就像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一個真正的朋友,會在關鍵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不會棄你而去。同時,你也會因為你真正的朋友,明白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缺點。朋友彌足珍貴,不可濫交,人到中年,到底應該交哪種朋友才有好處呢?
  • 易經提醒你:人到中年才明白,人生無常,心安即是歸處
    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隔著肚皮!春風得意的時候,看不出誰真假。只有當有一天,你落難的時候,才能真真正正地看清一些人。易經提醒你:人到中年才明白,人生無常,心安即是歸處人到中年,我們才明白:人生無常,落魄落難識人心。
  • 人到中年,真正的成熟,是學會了「忍氣吞聲」
    人到中年,我們歷經的世事多了,我們也大多是有家有口的人了,此時,我們再面對紛爭時,即便錯的不是自己,我們也寧願選擇向對方低頭道歉,以避免不必要的糾葛的產生,這並不是軟弱,而是一種成熟。有句話說得好,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與其因為置氣,而浪費時間去和一些無關緊要的人講道理,倒不如回到家裡多陪陪關愛我們的家人。人到中年,真正的成熟,是學會了「忍氣吞聲」。
  • 「古文」與「駢文」之爭,中國古代文學的脈絡走向
    我們中學學過的那篇王勃的《滕王閣序》就是典型的「駢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這是《滕王閣序》的前兩句話,一開篇給人的感覺就是眼前一亮,除了朗朗上口之外,辭藻典雅,語句工整,但是如果語文老師不拿著「教學參考」給你念翻譯,你能懂他在說什麼嗎?
  • 《Modern Love》,世間總有美好,只是需要恰巧
    有相識於陌生的一次偶遇,有陷落在黃昏戀裡的痴狂,有另類家庭的溫情,有錯身之後的再次相擁,有不是愛情卻勝似愛人的呵護,有中年夫妻的家庭信任危機···這些故事,都真切的發生在我們身邊,甚至有些就是我們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