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冬令進補」有講究
專家簡介王慶勝,中醫學博士,副教授,甘肅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甘肅省防治新冠肺炎專家組成員。師從著名腎病學專家沈慶法教授和全國名中醫、兒科專家張士卿教授,獲醫學碩士學位。師從全國著名傷寒學專家何新慧教授,獲醫學博士學位。甘肅省名中醫、脾胃病專家汪龍德學術繼承人。擅長診治呼吸系統疾病如急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鼾症);心血管系統疾病和消化系統疾病等。
生、長、壯、老、已,是人生必經的階段,健康與長壽是人類有生以來的普遍願望。「冬令進補」的話題,在嚴冬來臨之際恰逢其時。冬季怎麼吃,才能幫助老年人禦寒呢?中醫學博士、甘肅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王慶勝給出了建議。
明辨體質
王慶勝介紹,隨著年齡增長,機體臟腑、經絡、精氣血津液等生理功能全面、逐漸地減退,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到了中年以後,人的陰陽二氣都逐漸開始不足,這時候人就會感覺到很多機能都不比年輕之時,包括禦寒能力。
「體質是在先天稟賦和後天獲得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心理狀態方面相對穩定的個體化特徵,存在個體差異性,群體趨同性,相對穩定性,動態可變性,所以也具有後天可調性。」王慶勝建議,通過正確引導和科學養生,也可以改變個體的體質。
醫學上,把人的體質分為九種: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溼質、溼熱質、血瘀質、氣鬱質和特稟質。
「氣虛質、陽虛質的人耐寒能力較差。氣虛質元氣不足,以疲乏、氣短、自汗等為主要特徵,肌肉鬆軟不實,平素語音低弱,氣短懶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質淡紅,舌邊有齒痕,脈弱無力。」王慶勝說這一類人容易罹患感冒,內臟易下垂,病後康復較慢。而陽虛質的人總體陽氣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溫等虛寒表現為主要特徵,飲食喜熱,精神不振,易罹患痰飲、腫脹、洩瀉等病,得病以後容易從寒變化,在季節上耐夏不耐冬,冬天比較難熬。
所以說,老年人要有效地避免身心疾病的出現,改善體質,提升冬季抗寒能力。
調節脾胃
該怎麼調節改善體質呢?王慶勝稱,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脾胃功能逐漸出現下降,不管是服用藥物,還是攝入營養進行食養,或者藥膳養生,脾胃首當其衝。在日常健康管理的過程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保護脾胃功能,從定時、定量飲食做起,食物儘量豐富而好消化,避免藥物對胃腸道的過度刺激等,「脾胃功能調節好了,手腳溫熱,有較強的抗寒能力」。
其次通過運動,可以促進關節、筋骨、肌肉的營養代謝,保持較強的運動能力和肌肉「泵」的作用,改善血液循環,從而提升禦寒能力。
再次,老年人要注重通過豐富、均衡的食物攝入,不斷補充人體所需營養物質,同時注意避免過度強調和誇大一些特殊食物的作用,以五菜、五蔬、五果、五穀為佳,做到日常、有度、有節。
王慶勝表示,目前市場上各類保健品繁多,很多老人存在盲目跟風的情況,「是藥三分毒,藥物進補養生必須結合個體體質,選擇個體化方案。老年朋友們一定要牢記藥補不如食補的道理,切忌濫用補藥,以至事與願違」。
禦寒食補方
老年人禦寒能力下降與氣血漸衰、陽氣日薄有密切關係。這就需要在飲食上多補補。王慶勝推薦了幾個食療方,老年朋友們可以參考使用。
1.羊肉餅方
羊肉200g、麵粉300g、生薑汁20g。
以生薑汁和麵粉,羊肉絞碎,加五香粉及花椒粉、胡椒粉,拌作肉餡,麵皮包裹小火烙熟食用。適用於老年人脾胃氣弱、胃口不佳、四肢睏乏、面黃肌瘦、平時怕冷者。
2.韭菜炒蝦仁
韭菜250g、鮮蝦仁100g。
食用油少許,燒熱後先炒韭菜,後放入蝦仁翻炒片刻,加少許胡椒粉及食鹽即可。適用於老年人腹中寒、四肢欠溫、尿頻者。
3.蝦馬童子雞
蝦仁20g、海馬10g、仔公雞1隻。
將蝦仁及海馬洗淨,仔公雞去內臟後洗淨,入蔥姜少許,火上蒸至爛熟。吃蝦仁、海馬、雞肉並喝湯。適用於老人年老氣弱、夜尿頻多、畏寒肢冷者。
掌上蘭州·蘭州晨報首席記者 歐陽海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