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完成劇本才可立項,IP亂象或將終結?

2020-12-12 騰訊網

文 | 武怡楠

編輯 | 何潤萱

2月6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關於進一步加強電視劇網絡劇創作生產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廣電發【2020】10號)。《通知》主要從劇本創作、集數和片酬三個方面做出了新的規定。

而其中,最惹人注目的就是第一條「承諾已基本完成劇本創作」的規定。這條規定的出臺,意味著一個網絡電影、網絡劇或網絡動畫片項目,必須要完成劇本之後才能申報立項。原來拿著幾千字的故事大綱就能開機的日子,便也一去不復返了。

同日,北京廣電局緊跟著下發《關於臨時變更重點網絡影視劇備案材料報送方式的通知》。《通知》要求,被抽到的項目鬚髮送電子版故事梗概及完整劇本(word格式)到指定受理郵箱。文件名統一格式為「劇本抽審(網絡劇、網絡電影、網絡動畫片)+片名+申報公司」,並在郵件中註明聯繫人姓名、聯繫電話。

2月14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進一步明確了審核要求:備案申報需同時提交《重點原創網絡影視劇規劃信息備案表》和《完成劇本創作承諾書》,而原來只需提交《重點原創網絡影視劇規劃信息備案表》。據編劇餘飛在《「完成劇本承諾書」與「人狠話不多」》透露,據可靠消息,電視劇項目也會照此辦理。

圖源自網視互聯

這一系列動作,會對行業造成什麼影響?已經處於回調狀態的影視行業,是否會迎來一些新的轉機?毒眸(微信ID:youhaoxifilm)對此,採訪了一些業內人士,根據反饋,受到影響最大的可能還是編劇行業。當然,根據二八定律,這或許又是一個有人哭亦有人笑的開端。

IP亂象或將終結

某影視公司編劇告訴毒眸,新政出臺後,雖然不確定未來的工作壓力,但編劇的地位無形中被肯定了——感覺「要尊重劇本和編劇」這句老生常談的口號,終於有落到實處的希望了。

正如這位編劇所言,在毒眸的採訪中,大部分受訪編劇都認為,新政背景下對完整劇本的要求,可以淘汰掉一批「殭屍劇本」。而「一劇之本」重要性的回歸,或許也將是近些年來IP亂象即將啞火的信號。

要知道,唯IP是瞻、對IP改編作品的追捧「高燒不退」,一度是行業發展的一大頑疾。

2015年大熱的IP劇《花千骨》

電視劇《獵場》中有一場戲,某網劇劇組的女二號因故拍了三天就退組,製片人找新的女演員救急,而該劇組雖然已經開拍,卻只有故事大綱。新找的女演員的經紀人要求看劇本,卻被告知:「看什麼劇本啊,現在不都閉著眼睛瞎拍嗎?」

這樣的情節並非空穴來風,而是確確實實在影射當時的行業環境——回顧「IP熱」最瘋狂的2014-2016年,有不少項目就是如此草草開拍的。

著名導演汪俊在接受採訪時稱,僅有少量劇本就開機的狀況在業內十分普遍:「《我的兒子是朵奇葩》開拍時劇本不到15集,這已經是比較好的狀況了。」 知名導演鄭曉龍也曾吐槽過,很多電視劇,劇本還沒弄完就開拍了。

有從業者告訴毒眸,此前幾年影視行業泡沫較大、資本較熱,加上愛優騰等大平臺剛進入、資金充足,很多出片方都會以天價請流量來做大IP。很多大IP+流量的項目,甚至僅靠一份PPT就能拿到投資,而沒流量、非IP的項目,都很難找到錢。

也正因如此,彼時很多影視公司不願意嘗試原創劇本。畢竟籤一個編劇的合約耗時太長,一稿二稿改來改去,時間成本太大。行業普遍對現成知名小說的變現能力更有信心,他們直接購買IP、省略劇本創作的過程,把大部分製作成本用在請「流量」上,而在製作過程上粗製濫造,接大量植入廣告掙快錢,最後在網絡播放量上「造假糊弄投資方。

回首2016年,網絡播放量過百億的電視劇一共有16部,其中還不乏網絡播放量超過兩百億的電視劇。有網友調侃道:「中國7億網民已然不夠用了!」

央視曾曝光IP劇注水的情況

這樣不健康的「IP真人化」,無疑擾亂了影視製作的正常秩序。

而很多從業者相信,「IP熱」直接或間接導致了行業內的幾個現象:第一,很少談劇作,都在談IP;第二,很少談創作主體(即編劇),只談用戶體驗;第三,迴避原創,都在信奉數據;第四,擱置了對文化經典的追求,主要看的是利潤的增值。

根據艾瑞諮詢發布的《2015年中國網絡文學IP價值研究報告》,僅是2015年8月份Top 10 電視劇當中,就有 4部改編自網絡小說。那個夏天大火的《花千骨》,就是熱門網絡小說IP改編。

不僅如此,連業內龍頭華策影視也在2015年推出了「SIP」策略,即以「超級IP、超級製作、超級明星」的現象級產品為核心,聚焦於頭部內容,打造爆款精品。

所以那個時候,上門來找職業編劇的項目有六七成是IP項目。知名編劇束煥就曾經透露,某影視公司曾花50萬購買了一個女作家的網絡小說,最終卻根本不用這個故事,「他們要的就是那個名字,故事是什麼都不重要。」

對此,知乎上有編劇答主曾回答道:「其實娛樂工業本身就該是取悅人的,現在的麻煩就是我們只被允許用一種產品來取悅觀眾,最後觀眾只剩下一種,愈加只需要一種產品,而其他的人簡直不像活在同一個國家內。」

如果說曾經的「IP」熱,會導致原創作品數量的下降,同時會流失一大批在原創方面努力的人群,使得影視產業倒退。那麼如今新政的出臺,無疑為忠於原創故事的編劇們打了一針強心劑。正如前阿里影業副總裁徐遠翔曾經說過的,「不能擁抱時代變化是刻舟求劍,只有好故事是王道。」

同樣的,對於編劇聯盟、編劇協會、編劇經紀公司等組織,新政是一個利好消息,因為政策會倒逼劇本的出產更嚴格。所以,不少編劇經紀的從業人員表達了對新政的支持。

著名製片人、編劇、導演白一驄在接受採訪時便表示,新政如果能夠將行業導向精工細作而非粗製濫造,一定程度上來說對於編劇就是有幫助的。「至少大家必須要認認真真看劇本了。」

而知名編劇餘飛則同樣提到,新政將對編劇行業帶來巨大利好。因為「完成劇本」這一硬性指標,使得編劇需完成的工作大大增加,對編劇的需求增加,編劇的收入也會更加客觀。

隱隱的擔憂:

編劇的尾款風險和影視公司的「生存戰」

這個行業的政策大多可一體兩面地來看,毒眸在採訪中了解到,雖然新政增加了對劇本數量和編劇工作量的需求,但是也有部分從業者表達了他們的擔心。

有相識的編劇告訴毒眸,這項規定對新人編劇很不友好。因為廣電審核的主體從大綱變成了整體劇本,那麼影視公司就可能會選擇有經驗的編劇來完成劇本,避免承擔風險。這對新人編劇的衝擊最大,而腰部編劇的需求量會增大。

某影視公司的編劇則認為,新政會加緊閉環,使得影企與相熟的編劇合作,而沒有業內資源的編劇的日子會更加艱難。不過對於知名編劇,製片人化也不妨是一條出路,越來越多的編劇能從「寫字的」,轉型掌握更多創作之外的資源關係。

《密戰》《我的博士老公》的編劇梁振華,第一部試水製片人的作品是《冰與火的青春》,而他擔任總製片人的最新作品,是正在熱播的《豔勢番之新青年》。前文提到的白一驄,也是編劇出身,後逐漸轉型成為導演和製片人。

還有從業多年的職業編劇向毒眸吐槽,新政鼓勵了資金到位,籌備成熟的項目,但編劇所掙的錢,很大一部分是不那麼成熟的項目。如果影視公司做項目都變得愈發謹慎,那麼項目越來越少,其實壓縮了編劇的工作機會

整理包含劇作業務的公司可以發現,除了新麗、華策、歡瑞、慈文這些老牌影視公司外,出品了《小歡喜》等熱門劇集的檸萌影業發展勢頭喜人,另外「青春劇第一廠牌」小糖人,《陳情令》二番出品方新湃傳媒等也是不可忽視的新生力量。

不過,市面上像這樣有姓名的劇作公司不過四五十家,實際上這個行業內做相關工作的公司遠遠超過這個數字。大部分「沒有姓名」的公司和編劇,未來會面臨「僧多粥少」的局面。

除了創作空間和發展路徑,不少編劇最擔心的,還是尾款比例的問題。

按照原先的行業慣例,製片公司打給編劇20%的款項作為大綱定金;而從初稿到開機期間,會陸陸續續給到編劇80%-90%的款項;在殺青後,再付剩餘的20-10%的尾款。有兼職編劇認為,新政會改變現有的付款方式,影視公司可能會將風險成本會轉移給編劇,整體付款比例都會被壓縮。比如減少定金的發放,在合同裡說明立項甚至拍攝後再付給編劇款項的大頭。

類似的擔憂不止於此,某位資深網劇編劇指出,或許將來會存在這麼一種可能,那就是影視公司前面給編劇很少比例的款項,讓編劇出完整劇本,等過審了開機了才給尾款。但是編劇已經完成創作了,所以反而單方面承擔風險——「如果有完整劇本才能立項的話,甲方會因為這個坑你錢騙你劇本」。

對此,餘飛他在《「完成劇本承諾書」與「人狠話不多」》中提到,新政將對編劇行業帶來嚴重挑戰,可能會改寫編劇行業的規則。這背後的原因,主要是尾款的比例會增長,從原來的不到30%大幅增長,從而使編劇的收入風險增加。

截圖自《「完成劇本承諾書」與「人狠話不多」》

問題是,編劇能否承受住尾款比例提高這樣的風險?毒眸了解到,一個新人編劇最快也要拿4-6個月試錯一個12-30集的網劇劇本,而有的劇本甚至需要籌備幾年。如果製片方不先墊付劇本的錢,對編劇來說,前期的時間成本和收入風險都很大,生活很可能難以為繼。

不過,也有不少編劇認為,目前影視公司一般還沒正式開工,而因通知剛剛出臺,一系列行業的既定規則還沒因為這個變動過。因而這個政策對合作方式的影響,可能要過一段才能顯現。

接受毒眸採訪的一位編劇表示,她最近和某電視頻道合作的一個劇本最近正在立項,流程是看完劇本全本、上會通過、最後籌備立項。她所收到的前期劇本費用依然是由製片方墊付的,不過她也不確定這是否是處於交接期的風平浪靜。

而對於影視公司來說,新規恐怕和行業現狀也有不符之處。毒眸了解到,現在依然有一些項目劇本才寫到10集就開機,編劇在組裡邊寫邊拍,俗稱「飛頁」。如果將來都是先有完整劇本再開拍,習慣「飛頁」的劇組們,也需要花一段時間適應和調整了。上述受訪編劇就稱,「大前年有一個爆款劇就是進組了還各種趕本子」。

未來,影視公司要考慮的不僅是劇本的完成度,還需要考慮如何策劃項目題材。「我記得前幾年壓了一個創業題材的劇,那個趕的是多年前一個電影的熱度,但壓了四五年吧,整個社會氛圍變化就挺大的。」 一位編劇在接受採訪時稱。

所以在一個影視項目的策劃階段,就需要由文學策劃想好故事主題,究竟如何定位,並由項目經理來進行項目篩選,「這個就需要公司有一個很強的文學策劃和項目篩選能力了」,才能製作出更能經受住市場考驗的項目。

隨著製作周期的調整,更加考驗各類影視公司是否儲備有好的文學策劃和項目經理等人才資源。有資深人士表示,國內好的文學策劃其實非常稀缺,優質文學策劃的隱形門檻很高。

而在這些短期影響基礎上,新規甚至還可能涉及到某些公司的命脈。

鯤池影業聯合創始人、資深監製翁志超就認為,新規會直接影響到很多的製作機構的現金流。正如前文所說,前幾年有很多製作機構是拿5000字到10000字的故事大綱去進行拍攝立項備案的,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炒作題材的公司,先獲得炒作出來的IP和項目的立項權,再對外出售,最後賺取中間差。

翁志超指出,在新規的限制下,這些不合理的操作將無處遁形,從而擠出影視行業不健康的資金——「擠壓影視市場裡殘餘的泡沫,使得是真正熱愛這個行業的人才願意留下來專心做內容。」

關於新規影響所有影視製作公司的現金流的觀點,某一線影視公司工作人員表示,這個問題對於自家公司來說其實是不太成立的。因為頭部公司的項目一來有平臺墊款,而來有成熟的製作班底提前開發,相對來說受影響不大。真正受到影響的是小型影視公司。

不過,也有其他策劃人員告訴毒眸,另外一家知名影視公司,本來應該是各平臺的座上賓,但開工後因為疫情一直原地待命,如果這種狀態持續下去,在新規面前,或許一線公司的優勢也並不明顯。因為越是大組,每天的開銷越大,可能多達上百萬。

但不管如何,小型影視公司的從業人員的生存現狀並不樂觀。在網視互聯的《廣電新規:網絡電影、網劇備案,須提供《完成劇本承諾書》》一文中,有影視公司CEO留言表達了對新規的不滿。

總得來說,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新規都會給行業帶來一定的影響,至於究竟是往哪個方向,推進,還有待時間檢驗。餘飛認為,新規給影視行業帶來的長期改變,主要體現在沒有實力、沒有能力、沒有創作經驗的「三無」小公司的生死存亡;一位影視公司宣傳嘆息道,小公司遇到新政,確實是被逆向淘汰了;但也有手握原創劇本的編劇對新政十分歡迎,認為行業終於要回到正常的軌道上了。

既然聊到了劇本創作,那眸爺今天就要送出一份和劇本創作有關的福利啦!

2.24(本周四)晚20:00sir電影私塾請來了一位大咖編劇,汪海林,他將以在線互動直播方式,從最新鮮熱辣的奧斯卡影片《寄生蟲》《1917》《好萊塢往事》說起,為你解讀電影劇作法新趨勢、方向與技巧。有「技術」與「藝術」 雙角度分析,結合電影劇作法提出注意問題觀點思考。

汪海林是誰,他是作為「中國十大編劇」之一,是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曾參與影視作品超過1000集, 關於編劇,他或許是最有資格開口的那位。

掃碼提前加入互動直播交流群,也可以提前把想交流的問題在群裡拋出來,群內會精選問題有可能得到汪海林老師親自解答。

相關焦點

  • 備案立項就需「完成劇本」,廣電新規將產生哪些「蝴蝶效應」?
    據骨朵了解,一部完整劇本,從大綱到分集大綱,然後才是劇本具體創作階段,每個階段片方都需要給編劇支付費用。儘管目前在業內,編劇費用如何支付,在哪一階段支付,支付多少並不統一,據有編劇經驗的漫美文化CEO陳彤透露,對於劇本而言,大綱、分集大綱、人物設定、人物關係才是劇本創作中更為重要的部分,「一個30集的劇本,完成10集劇本能拿到40%的酬勞。」
  • 「完成劇本才能備案」的廣電新規,一線編劇和製片人怎麼看|調查
    從2月14日起,隨著廣電總局對網絡影視劇規劃申報和審核系統完成調整,在備案立項時必須提交《重點原創網絡影視劇完成劇本創作承諾書》,各地省局將每月對申報項目進行劇本抽審。填寫「不少於1500字內容概要」即可備案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
  • 爛劇橫行編劇背鍋?一線編劇哭訴:人人都是爹!都能修改我的劇本
    大家最終摸索出最賺錢也最保險的道路,就是通過一套好的ip故事去做形式化。國外的有漫威,變形金剛,在國內,就落到這些老劇上。編劇侯爺:首先國內,編劇的地位是很低的。一個劇可以說演員演得好,導演拍的好,你聽過多少人說劇本寫得好嗎?這本身就是本末倒置的,劇本才是一個劇的靈魂,然而編劇的片酬對於演員來說是九牛一毛。《大宅門》這個劇,郭寶昌寫了好幾十年,它怎麼可能不好呢?
  • 直播賣劇本,能否解編劇困局
    □張瑩  4月3日、14日,兩場直播賣劇本大會悄然舉行,第一場7000多人次圍觀,第二場2000多人次圍觀。有人說,直播賣劇本是編劇的自救,有人說搭直播快車,是劇本困局的破局之舉。  兩場直播我從頭看到尾,挺有意思的,幾個編劇拿著自己的劇本為大家講故事。
  • 《悟空傳》立項劇情有更改 新增編劇變為合拍片
    2016年11月(上旬)全國電影劇本(梗概)備案、立項公示的通知,郭子健新片《悟空傳》再次出現在其中。該片於兩年前就已經立項,此次出現劇情梗概有所變動,編劇欄出現了新的名字,分類也變成了合拍片。一條荊棘的成長之路才剛剛開始。  時隔兩年《悟空傳》重新立項,編劇欄除了郭子健和今何在,又出現了範文文和黃海的名字,劇情梗概也變成了:彼時的孫悟空還不是齊天大聖,二郎神也只是一個長著三隻眼名叫楊戩的熱血青年。為人世間的和諧美好,一路上,他們一起攜手鬥妖雲,戰天兵。同時在這條荊棘的成長之路上收穫了友誼也收穫了愛情。
  • 廣電新規要求劇方申報提供《完成劇本創作承諾書》 「攢劇本」應付...
    據相關人士透露,目前地方廣電系統已執行廣電新政,新政後申請的影視劇立項都需要網絡提交承諾書。初審環節雖然不要求提供劇本全本,但一旦在抽查中發現劇方的劇本創作實際並未完成,可能會有相應的懲罰措施。從這一點來看,對項目立項階段的劇本要求,新政後確實有所加強。
  • 過審電影劇本遭網友吐槽 中國編劇水準怎麼這麼爛
    拍攝這些影片,均需報送劇本立項審查,按照廣電總局相關管理規定辦理),當時曾被熱議為「新政」,但隨後導演王小帥在其微博中指出,「此事2003年就說過,也是梗概立項。」總局相關官員隨後也表示,取消一般題材電影劇本審查已經實施有幾年了,之前曾有一段時間要求審查劇本,但近幾年只要求看1000字的劇本梗概,實施之後一直沒有正式公布。2013年的《通知》只是重新明確。
  • 這才是狗血劇:記一個國產劇劇本的誕生
    網易娛樂採訪在苦逼吐血成長起來的編劇小明,揭秘國產劇本誕生過程以及而來的奇葩亂象。(註:小明指代多個編劇,以下分集故事均是真實案例)。劇本產生的源動力當然離不開編劇的表達欲望,但多數時候這只是存在於藝術文本形式的劇本,而並非是可提供拍攝的影視劇本,而只有少數知名編劇能把自己的原創劇本轉化為市場價值,例如高滿堂的《闖關東》。很多時候,劇本的市場價值來源於持有人是否有可調動的資源,例如小明的劇本就成就了有資源的朋友成為導演。
  • 真人秀「劇本」再成焦點,揭秘綜藝編劇工作流程
    2013年,湖南衛視從韓國MBC引進《我是歌手》,一個新的工種——綜藝編劇也悄悄地在綜藝節目的幕後團隊中佔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綜藝編劇從何而來   提到編劇,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影視劇編劇。演員按照劇本指示,說出臺詞,完成角色塑造。
  • 各位編劇 阿來喊你們交作業了!「四川三部曲」分集劇本完成創作
    5年來,「阿來工作室」的籤約編劇黎民泰、汪建中、羅松、崔久成、劉虹利等筆耕不輟,完成自貢鹽業、保路運動和川軍出川抗戰等題材的劇本大綱,而據劇本大綱完成的3部小說《川鹽世家》《保路悲歌》《鐵血榮耀》已於2018年底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率先與讀者見面。之後,編劇們便投入了分集劇本的創造階段,阿來親自指導,親自審稿,直言:「希望三部劇本都能成為講述四川故事的經典,並最終拍攝出優秀的影視作品。」
  • 《我不是藥神》編劇新作立項 韓延新片拍腦癱患者
    編劇韓家女的新作《盜時光》立項1905電影網訊日前,國家電影局官網公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國電影劇本(梗概)備案、立項公示的通知。其中包括故事影片283部、動畫影片6部,紀錄影片6部,科教影片8部。《我不是藥神》第一編劇韓家女的新作《盜時光》、《送你一朵小紅花》導演韓延編劇新作《天竺公園》受到業內關注。在《盜時光》的故事梗概中,可以看到一些喜劇元素,罹患老年阿茲海默症的主角因牽掛家人,策劃了一系列逃離醫院回家的計劃,在病友們和醫生的關懷下,患者逐漸找回丟失的記憶並順利回歸家庭。
  • 編劇小白如何晉級電影劇本達人
    這些非科班的外行們,最終都作為第一署名編劇完成了劇本,並且投拍、上映,取得不錯的成績。影視業的行業門檻,可能沒有你想像得那麼高。當然對於製片方來說,這種選擇是有風險的,這意味著要給他們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去摸索,不斷試錯。因此,零基礎作者需要一點遇伯樂的小運氣。
  • 廣播電視總局新政策:編劇和策劃有三點疑慮
    另外,因為疫情而將線下會議變成微信會議之後,編劇們表示,以往動輒5-8小時,甚至一開到半夜的劇本會時間大幅縮短,線上會議基本控制在4小時內完成,大家速戰速決,效率反而提升了。由於影視城等拍攝場地大面積關閉,本來原定於年後完成劇本,籌備開機的項目無限期延期。本著未雨綢繆的原則,在其他環節停擺的同時,編劇和策劃有更多時間打磨劇本。
  • 編劇在線直播賣劇本,靠譜嗎?
    這是她在晉江網站完成的32萬字小說,圍繞創作了5集劇本,希望通過此次直播轉讓同名小說改編權,並出任電視劇的改編編劇。「目前整個影視行業受疫情影響而停擺,這個新鮮活動的出現,刺激和推動了劇本的供需市場。可以說,所有編劇都站在了同一個起跑線上,不帶簡歷不問出處,只要故事夠好就能吸引來有實力的資方,甚至可以優先選擇最能為劇本加分的資方,這對於我這樣的年輕編劇來說是求之不得的。」
  • 香港16歲少年或成好萊塢最年輕編劇 劇本將開機
    香港16歲少年或成好萊塢最年輕編劇 劇本將開機 時間:2013.07.1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分享到:
  • 誰在編劇新紅樓:紅學家堅守原著劇本「被」補旁白
    「我們這些創作者都將它看作一個殿堂、盛典,首先是敬畏它,之後才思考它研究它……」  【劇本層層通】  導演:李少紅  文學統籌:張慶善 孫玉明 沈治鈞   文學顧問:鄭萬隆  劇本組:顧小白、青枚、柏邦妮、胡楠、張天然、李雪、董友竹、劉玥、蔡一瑪  立項階段 2006年初
  • 台州編劇:有正能量的劇本才能賺人氣
    而2012年完成《中央警衛2》後,他出現了三年的作品「空白期」。「三年沉澱,我幫台州地方做文化工作同時,積累素材以及尋求轉型契機。」在他認為,不論是小說作家,還是編劇,寫出有味道的故事永遠是文字創作者的追求和標杆。在此之前,李異寫了十幾年的懸疑小說,而今年他正式從傳統類型作家向編劇的身份轉變,操刀創作第一部劇本,題材是時下熱門的醫療劇,題目暫定《醫戰》。
  • 直播賣劇本:編劇缺舞臺,也需要自己打造舞臺
    這些編劇中有相當成熟的,已經擁有自己代表作的編劇,更多的是初出茅廬尚未進入行業的新人,甚至,這些新人中還有不少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憑藉著自己的一腔熱情已經埋頭寫了好些年,狀態相當「野生」。而原本並非「網紅」的編劇把前景未知的劇本擺上檯面,也不可能讓資方直接拍個連結付款完成交易,開發影視作品是漫長的過程,一種「緊跟潮流」的新形式下,有編劇們試圖開闢新路徑的探索熱情,也有屬於一個群體的困頓和無奈。
  • 編劇直播賣劇本 是噱頭還是創新?
    近日,編劇在網上賣劇本的直播吸引了不少網友的關注,目前已經有超過20位編劇在直播中售賣自己的劇本。雖然這種創新形式引來眾人圍觀,但也有不少質疑聲,比如智慧財產權怎麼保護等。「直播賣劇本」能走多遠? 編劇直播賣劇本引圍觀 在上月初,編劇幫發起了「直播賣劇本」的系列活動。
  • 編劇託導演代為向委託方交付劇本的法律風險及救濟選擇(下)
    結合交付事實,逐一分析:首先,如果交付完成,則委託方應該支付剩餘稿酬;其次,如果交付未完成,因為合同約定著作權自劇本交付之日起轉移,則劇本的版權仍然屬於編劇;最後,對於已經收取的稿酬的處理,應在合同解除的前提下討論。若合同繼續有效,則雙方仍應繼續履行合同,不涉及編劇已經收取的稿酬退還的問題。只有在合同解除的前提下才涉及恢復原狀、退還稿酬的問題。因該問題與前兩項問題性質不同,應區分開單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