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徵沙集村新貌
八一希望小學舊址打造紅色文化教育基地
「一年下來,一家人的收入能達15萬元左右,這樣的生活,以前是不敢想的。」談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儀徵陳集鎮沙集村村民孫如昌忍不住地「炫耀」。
孫如昌所在的沙集村,地處蘇皖兩省交界處,是揚州的革命老區,也是曾經的經濟薄弱村。近年來,這一片「紅色熱土」,通過農業招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一舉甩掉「窮帽子」的同時,更是翻身成了脫貧致富典型村。
就近上班掙「雙薪」
村民們甩掉「窮帽子」
提起沙集村,1939年儀徵縣第一屆縣委就誕生於此地,具有70年校史的八一希望小學舊址也在村境內。這一片曾經聞名四方的紅色熱土,卻一直戴著「貧困村」的帽子。
「村裡道路是土路,村民的住房破舊不堪。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一位70多歲的村民回想起過去,仍無限感慨。
窮則思變。沙集村黨支部書記趙元明介紹,藉助「萬頃良田」項目工程的機遇,靠著土地流轉發展產業,沙集村讓村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
「我們家原來每年就靠種點糧食維持生活,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孫如昌說,自從村裡搞土地流轉後,不僅住進了兩層樓的小洋房。家中的7畝多地流轉給了村裡,全家人都在村裡企業打工,一年家庭總收入達15萬元左右。
趙元明說,土地流轉後,村裡集中發展生態循環養殖、林苗一體化、特色水產養殖、農產品加工為主的特色產業,既把村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又在家門口創造就業機會,現已帶動全村幾百名勞動力就近上班掙「雙薪」,「大家的錢袋子慢慢鼓起來了。」
大力發展綠色農業
拓展「紅色旅遊」新路子
在沙集村村黨群服務中心北面,一片藍瓦白牆建築群矗立田間。「這是我們已上馬的10萬頭仔豬養殖場項目,已投資8000餘萬元;另外投資1.6億元的15萬頭現代化養殖場也正在建設中。」揚州蘇勝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杜德成介紹。
「今年年出欄10萬頭仔豬的話,可實現銷售2億元。肥豬廠建成後,今年也能出欄約8.5萬頭成品豬,產值近5億元。」杜德成信心滿滿地說,這還不包括豬場糞汙處理變廢為寶、沼氣發電節本增效帶來的經濟效益和循環利用的生態效益。
作為一名返鄉創業者,揚州月星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兵開展生態農業水產養殖,年產值達到300餘萬元,帶動就業30餘人。通過土地流轉,先後二十餘家農業龍頭企業入戶沙集村,昔日的「泥土地」成了投資者、返鄉創業者心中「出金子」的地方。
11日上午10點,位於沙集村南井組的原八一希望小學舊址內,工人們正在緊鑼密鼓施工。今年年底,這裡將成為揚州又一處紅色旅遊景點。「以原儀徵縣第一屆縣委、新四軍革命事跡為基礎,對揚州軍分區授牌的原沙集八一希望小學舊址進行功能改造,打造儀徵市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開展展示參觀、學習教育培訓等活動。」趙元明說。此外,還將恢復清末民初有名的吳家粉坊,展示蓑衣耕牛、石舂、磨坊等生活場景。
「以旅興農,以農帶旅,彰顯生態旅遊效應。」趙元明說,未來,沙集村將繼續全力推動三產融合,在延鏈增效上下功夫,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力爭早日實現「人人有產業、戶戶有錢賺、處處見遊客」的美好藍圖。 通訊員 楊星星 周務兵
記者 楊寶嶺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