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疑問,機器人教育和編程教育二者之間的關係到底是什麼?大家都不太懂。究竟二者有何不同?學機器人和學編程有衝突嗎?孩子要如何選擇呢?我們來一一剖析。
機器人教育與編程教育的區別
①涵蓋範圍不一
機器人教育:機器人教育,需要軟硬體結合,注重多學科的綜合運用,需要融匯貫通多門類知識,如物理、數學、生物、歷史等,涉及的範圍廣,對孩子的綜合素質的提高,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機器人教育在特定年齡,會加入編程教學。
編程教育:是純軟體教學,注重編程的邏輯能力訓練,對於孩子的邏輯推理思維能力要求高。
②建構基礎不一
機器人教育:以樂高機器人來說,其組合內包含RCX、兩個馬達、兩個觸控感測器和一個紅外線感測器,各種大小的輪胎和履帶,以及數種規格的齒輪和滑輪,還有各種積木,幫我們解決了電子電路和機械結構的問題。可以通過視覺化程序編輯工具RCX Code,像堆積木一樣,把各種代表不同程序邏輯的「積木」在屏幕上堆起來,就能完成RCX的程序。程序撰寫完畢後,通過套件提供的紅外線裝置,就可以把程序傳入RCX,就可以讓機器人真的動起來。
編程教育:編程教育是以程式語言的學習與計算思維的培養為目的,需要將模塊一層層剝開,學習核心的邏輯、算法、語法和結構。編程學習能夠幫助青少年培養計算思維和邏輯思維方式:計算思維是指,人們在理解事物、解決問題時,能夠以計算機科學概念、邏輯還有算法來理解、判斷的一種思維方式。
③培養孩子的側重點不一
機器人教育:機器人教育主要培養孩子的動手搭建能力、創造能力,偏重於工程思維的學習與實踐,當然其中也會涉及到讓機器人動起來和完成指令的編程應用,對孩子綜合能力有了較全面的培養。
編程教育:編程教育可以通過可視化圖形編程、代碼編程和機器人編程。編程學習能夠幫助青少年掌握一門新的語言工具:代碼,它是計算機世界的核心語言,就像書寫文字一樣,是人類用以表達的媒介。編程教育就像是學習這門新的語言,幫助學生搭建起與機器溝通的橋梁,用新的思維方式分析、解決問題。
機器人教育和編程教育有衝突嗎?
既然我們說了機器人教育和編程教育的那麼多不同,那二者會不會有衝突呢?
答案當然是:「不衝突」。
不論是把編程納入機器人中還是機器人納入編程中,都不矛盾!我們認為二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事實上,無論是讓孩子選擇機器人教育還是編程教育,都是為了給孩子們創建更多學習應用場景,通過跨學科的學習和實踐,提高孩子們的學習效率,培養孩子動手能力、邏輯思維等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這一切也都基於孩子有興趣,能夠堅持學習知識。
機器人和編程提升孩子綜合素養
在STEM教育中,強調的最多的還是孩子綜合能力的提升,同時也要讓孩子在接受機器人教育和編程教育的過程中清楚自己的興趣所在,知道自己適合幹什麼,未來該往哪個方向努力,做好自己的生涯規劃。
在接受機器人教育和編程教育的過程中,對於孩子來說,都是由易到難,先是趣味性為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玩中學」,在玩的過程中還能提升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進而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既然都是為了提升孩子的能力,所以真正的機器人教育從來不是要孩子造一個精美的機器人,寫一段完美無BUG的代碼,而是重點培養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綜合能力提升。
機器人和編程都讓孩子收穫哪些?
在機器人教育中,以發展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工程素養為主,可以培養孩子的搭建能力、空間想像能力以及創造力。比如機器人硬體的連接就非常強調動手能力,經過反覆練習,一個5歲的孩子也能很熟練的拼裝機器人,搭建一些較複雜的機械結構體。
在編程教育中,以開發孩子的計算思維為核心,提升孩子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創造能力,讓孩子能利用科學、數學、藝術等多方面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者融合,才能夯實人工智慧基礎
從分析問題到設法解決問題,從機器人搭建到編程運行。無論是在機器人教育中搭建什麼樣的作品,還是在編程教育中學習什麼樣的語言、指令,從根本上來說,都是讓孩子一步步跟著學習、操作,通過逐步引導的方法,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親身驗證,最後優化,這樣才能真正讓孩子在人工智慧的起跑線上扎牢基礎,為以後的發展鋪平道路。
科技的快速發展,解放了人類簡單重複的勞動力,但同時也對我們的創造力出了更高的要求,無論是機器人教育,還是編程教育,都不能僅停留在技能層面。
作為未來人工智慧時代的主人,「軟硬結合」才是王道,這就要求我們在對孩子進行人工智慧方面教育的同時,不但要懂得科學原理,更是要學會應用實踐,以更好的知識、能力和心態來適應即將到來的人工智慧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