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聽說教學
最近讀到一句話,我覺得對聽說教學很有啟發:「讀乃寫之始,寫是讀之成。」精心的閱讀實際上是寫作的開始,是為寫作打下基礎;寫是檢驗閱讀質量的有效途徑。「讀乃寫之始,寫是讀之成。」這句話完全可以進行自然合理的遷移:「聽是說之始,說是聽之成」,通過聽力達成的語言、信息的理解性輸入是為了後續的說作鋪墊;而「說」的效果與聽的質量成正比。
(一)聽力教學的一些誤區
1.只聽寫單詞,不聽寫句子,更不聽寫段落。英語學習離不開「字」「詞」「句」「段」「篇」。我們可以通過聽寫句子和段落的辦法強化學生的「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的意識。
2.單純地聽寫單詞,詞彙學習的訓練強度強度不足。有些教師習慣於聽寫單詞,這本身沒有什麼大的錯誤,但是經過觀察,在5分鐘或者10分鐘那麼短的時間裡,我們聽寫不了多少單詞。我們不妨通過默寫的方式提高詞彙學習的訓練強度強度。當然,我們在這裡並不是否認聽寫的作用,而是建議老師們最好能夠兼顧聽寫和默寫。此外,我們定期讓學生做詞彙的檢測題這也是提高詞彙學習的訓練強度強度的一種辦法。
3.聽錄音之前或者觀看錄像之前教師沒有提出與文本內容相關有關的問題。在給學生聽錄音之前或者觀看錄像之前提出1-2個問題,讓他們帶著問題去聽,有利於他們聚焦聽力內容的關鍵信息。
4.聽錄音之後不注重聽力錄音文字稿的學習。聽力錄音文字稿不僅可以提供我們覆核聽力答案的便利,而且可以幫助我們分析錄音文本,找出在聽的過程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更為重要的是,聽力錄音文字稿是很好的朗讀材料。我們通過模仿錄音的語音語調,聽力理解的水平會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二)英語教師英語口語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的能力
相信英語教師都會認可這麼一個看法:英語教師的英語口語水平仍有較大的上升空間。問題是自己是否有強大的內驅力去改善自己的英語口語現狀。雖然不少英語教師基本上都可以用英語組織教學,但他們的英語口語的含金量、性價比仍嫌不足。嚴格地說,用英語組織教學與用上乘的英語組織教學是不同的。前者由於口語流暢度不夠,語音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與學生的交流障礙重重,結果很有可能是一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平淡無奇,激發不了多少思想火花和求知慾的英語課;後者由於教師的英語口語能力較強,良好的語言能力使教師駕馭教學活動遊刃有餘,教學預設與課堂生成水乳交融,師生之間互動頻頻,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因此出現了靈動、和諧的英語課,這毫不奇怪。
實事求是地說,英語口語質量較高,能嫻熟運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的老師鳳毛麟角。雖然一個英語教師的英語口語不那麼流暢,語音面貌不那麼漂亮並不妨礙他/她當一名合格的英語教師,但他/她要想成為一位優秀教師,培養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學生難度一定會特別大。我們常聽一些老師說:「這位老師的英語口語棒極了,語音語調漂亮,聽他/她上課真是一種享受,做他/她的學生真幸福。」英語口語好、語音面貌佳的英語教師給他/她的英語教學增加了許多附加值,其實這也是英語教學這門職業的基本要求。
大家都說學習英語者要學會用英語來思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中「思維品質」也是其中一項內容。培養學生用英語來思維的渠道是多種多的,但英語教師能夠用流利無誤的英語口語組織教學在這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假如英語教師自己本身的語言基本功都沒有過關,英語口語水平沒有比學生高出多少,那麼問題就嚴重了(怕就怕當事人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學生的英語學習即便不會誤入歧途,他們對英語學習的熱情可能一輩子也不會高漲起來。英語教師的英語口語較弱突出表現在其口語表達水平長期停留在淺層次上。如:只能用英語與學生就某些話題或課文的話題進行簡單的交流,不能用英語表達較為深層次的思想。我在聽課時經常聽到老師問學生這麼一個問題:「Where did you go last Saturday?Did you have a good time?」學生回答完教師的提問之後,教師並沒有用示範性,較為得體、地道、準確的英語告訴學生自己「last Saturday」的是怎麼度過的,學生無形中失去了一次又一次模仿、鑑賞的機會。但如果教師的英語能力較強,口語水平不錯,譬如用英語解釋《新概念英語》第四冊某篇課文的一段話就會很有意思,凸顯了英語課的特點和味道,也從某種角度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品質。
(三)英語教師要加強英語口語教學的方法原則的運用
根據我多次的下校聽課觀察,英語教師對語法課教學、詞彙課教學、閱讀課教學以及試卷講評課的重視程度要遠遠高於聽說課教學,具體體現在在教學策略的運用上。事實上,如果我們對聽說課教學足夠重視,會促進學生的閱讀、寫作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這其中的道理很簡單:英語的特性是既有聲音,又有文字;先有聲音,後有文字,英語學習最好能做到「5到」,即:「耳到」、「嘴到」「眼到」「手到」和「腦到」。
英語口語的教學方法原則的研究成果很豐富,限於篇幅,以下我們只對部分的方法原則做扼要的介紹:
1.聽為先,說為後。我們母語口語能力的培養之所以普遍成功,原因在於有大量的、長時間的聽的過程,耳濡目染,聽得多了,自然會說。
2.「3D英語口語教學法」。所謂「3D」是指dialogue, discussion,和debate。這種方法的基本原則就是把學生定位在對話、討論、辯論這三種口語實踐活動的中心,學生充當演員的角色,教師則退居導演的位置,使整個教學過程完全變成學生的語言實踐過程。當然,運用「3D」法應該是學生有較多的語言知識的儲備和能力積累才進行,效果會更好。
3.確保英語口語活動與任務成功的四個特徵:
(1)在口語活動時,要讓學生儘量多用英語說話;
(2)儘可能多數學生獲得說話的機會,儘可能機會均等,不要讓口語好的少數學生長期獨霸課堂的話語權;
(3)口語活動或任務自身要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話題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他們的認知規律,促進真實性的語言溝通。
(4)運用的英語的難度應該是恰到好處,既不太難,又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活動的難度要循序漸進,先讓讓學生跳一跳,然後跳幾跳能摘到「果子」。
4.「信息溝」原則。所謂「信息溝」就是對話的一方擁有對話的另一方沒有的信息,這種雙方在信息上擁有的差異能有效促進真實交際的進行。
5.英語口語活動應以語言意義為中心展開。語言離開了信息,便是死亡了的語言。不是以意義即信息為中心的語言活動,便是沒有生命的語言活動。對於沒有生命的語言活動,學生很快會失去興趣。因此,為了保證學生在英語口語訓練活動中能夠充分地、積極地用英語說話,教師就必須多設計語言信息量大且有意義的活動。
6.英語口語先準確,後流利。英語教學中關於「fluency」和「accuracy」之爭由來已久。一般來說,書面語對準確性的依賴更大,而對流利的依賴性卻較小;口頭語則相反,對流利程度依賴更大,對準確的依賴性卻小些。從中國英語教學的實際來看,片面強調準確或片面強調流利都是不可取的。我個人認為,英語口語教學應該先準確,後流利,先過「準確」關,再過「流利」關。這裡講的「準確」包括用詞、語法和語音方面的準確。我們發現,錯誤比比皆是、貌似「流利」的十句話抵不上準確、流利程度稍有欠缺的一句話。我就見過一個很喜歡說英語的人,但令人遺憾的是,當細聽ta說的英語時,我吃驚地發現ta說的大部分都是「broken English」,與ta溝通著實是一件很傷腦筋的事情。
(未完待續)
【往期回顧】請點擊標題進入:
1.英語學習的誤區之二|「語法中心論」的誤區
2.一家之言|英語思維品質和英語思維模式的培養(上)
3.一家之言|英語思維品質和英語思維模式的培養(下)
4.作為英語教師,思考力這個問題可能被你不同程度忽略了
5.英國這所大學是這樣培訓教師的(上)
6.英國這所大學是這樣培訓教師的(中)
7.英國這所大學是這樣培訓教師的(下)---客觀的評價令我心服口服
8.如果你連應該學習哪些英語詞彙都搞不清楚,學習效果肯定不會好到哪裡去!
9.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英語教學的重中之重
10有些英語老師可能還沒有意識到知識面的重要性
11.如果你說得精彩,很有可能也教得精彩(上)---小議英語教師的教學語言設計
12.如果你說得精彩,很有可能也教得精彩(中)---小議英語教師的教學語言設計
13.如果你說得精彩,很有可能也教得精彩(下)---小議英語教師的教學語言設計
14.實話實說︱你的努力,或許只是做了大量的「無用功」
15.例說英語教學智慧
16.做題、讀題、命題、說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