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的中國城市裡,年輕人喜歡享受生活,但什麼樣的生活是有品位的,有格調的,小資情調的?大概率離不開一些洋品牌作為「裝飾品」。於是在中國城市年輕人中有一種「哈根達斯情節」,他們必須用一種或幾種洋品牌,來展示自己的品味,似乎沒有這些,自己就掉隊了,就土味了,就沒品味,沒格調了。這就是「哈根達斯情節」。
我們如果經常出國,會發現一種現象,一些我們在國內視為神品,奢華象徵的東西,在產品的母國,卻是非常普通的大路貨,和眾多類似產品擠在超市的角落裡。有時候我們會質疑自己的眼睛,是不是看錯了,遇到了「康帥夫」式的山寨貨,當你一再揉搓眼睛後,終於確認,你沒看錯。於是,你會感覺到失落,感覺到落差,感覺自己的品味和格調遭到了無情的蹂躪。
但這能怪誰呢?
哈根達斯們的伎倆
哈根達斯是一種美國品牌的冰淇淋,在美國它只是眾多冰淇淋品牌中的一個非常普通的存在,不具有絲毫奢侈品的特性。你到美國的超市中,要找到它還要仔細一點,因為美國人對冰淇淋非常喜愛,所以美國超市中冰淇淋品牌也非常多,而哈根達斯就是其中不太起眼的一個,價格也非常公道親民。比如一款在中國需要大概五十元一盒的冰淇淋,在美國超市中只要一美元。沒錯,你沒看錯,就是一美元。
在美國非常普通的東西,在中國成了奢侈品,相信五六十元一盒的冰淇淋,是非常昂貴了,就算你要裝小資,也裝不了幾回。想想還是算了,就當是交智商稅吧。
其實,類似哈根達斯這樣的假奢侈品在中國還有很多。比如星巴克咖啡,在他的老家美國,就是屬於廉價的大眾化咖啡,在中國也成了奢華的象徵,也成了展示小資情懷的打卡聖地。
為什麼本來普普通通的東西,到了中國就成了貴族?難道中國人都那麼傻嗎?其實,不是中國人傻,只是中國人被一個「洋」字蒙蔽了眼睛。改革開放這些年,我們接觸了很多西方先進的工業和科技,被震撼到了,感覺歐美發達國家真是太先進啦,感覺那裡所有的東西都是美好的,都是高貴的。
其中的一些中國人就由對西方先進工業和科技羨慕,變成了仰慕,最後變成了崇拜。尤其是在一些西方文化產業的衝擊下,中國很多年輕人,對中國自己的文化產生了鄙視心理,自覺地向西方靠攏,甚至有些人會因自己是中國人而產生自卑的恨意,對西方的一切都會產生崇拜。
而歐美商人也看清了這一點,他們就會很好地利用這樣的機會。最早一批進入中國的洋品牌,比如肯德基,麥當勞,在美國就是快餐,最便宜的流水線食品,進入中國後,卻成了身份的象徵,當年為了吃一口洋快餐,排隊超過幾十米是常見的現象。把吃一頓麥當勞,作為對孩子的獎勵,在肯德基開生日會成了時髦而高檔的象徵。但隨著中國人眼界的開闊,肯、麥兩家快餐店已經逐漸被中國人所冷落,不得不把大中華區的經營權賣給了中國人。
哈根達斯情節只是崇洋媚外的表象
部分中國人的崇洋媚外是非常直白和坦誠的,沒有任何遮掩和羞恥感。而這些以吃一盒哈根達斯冰淇淋為榮的小資,只是一些暫時被西方文化炫花了眼的小白羊,他們會隨著「握鞭人」的牧羊鞭而動。而這些「握鞭人」才是真正的「大反派」。
慨文曾經在一家大型央企開發的大型購物中心,看到了可笑又可悲的一幕。小編平時是不怎麼逛商場的,而這家購物城還是第一次去,可進到裡面就感覺到不太對勁,怎麼好像到了外國了?
慨文在裡面很難找到漢字,幾乎每個店鋪都是全英文標誌,有些店明明就是中國品牌,在購物城外面也有店鋪,是用中文標誌的,怎麼到了這裡面全都換成英文了?就連導購板也是難覓中國字,只有「李寧」等少數幾個品牌還固執地用著中文商標。最可笑的是慨文看到了肯德基,但這裡的肯德基也把三個漢字拿掉了,僅剩下了英文商標。
到這時,我才肯定這一定是故意為之的,這是購物城統一指令商家不要用中文的。也許他們認為只有用英文,才能顯示這個購物城的高大上,才顯得更洋氣,更高貴。可明明是中國人開的商城,在中國人的地盤,賣著中國產的商品,顧客也都是中國人,為什麼用中文就不行了!
慨文對此感覺到害怕,因為這些能夠掌控一方權力,一眾資源的「握鞭人」,影響力非常巨大,如果這樣的「握鞭人」太多,會對中國社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所以說,我們看到的那些吃著哈根達斯,體驗小資情懷的年輕人並不可怕,他們只是受人誘導的年輕人,他們只是有些迷茫,只要能做正確的引導,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閱歷的豐富,他們中的大部分,終究會醒悟的。
總有一天,他們會說:哈根達斯,我們不想再用你偽裝成貴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