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張婷婷)「憑什麼全家人都在睡覺,就我一個人夜裡起來餵孩子?一瓶奶粉能搞定的事情,為什麼要讓母親累死累活地母乳餵養?」……在年輕一代媽媽的眼中,母乳餵養的確是個「累人的活」。
實際上,除了勞累,在嬰兒出生六個月內的母乳餵養還會遇到許多棘手問題,直接影響著母親堅持母乳餵養的決心。母嬰專家呼籲,堅持母乳餵養,媽媽和寶寶都受益。
多種原因影響母乳餵養
「生產後,奶水還行,但是每天晚上都得起來餵奶,就太痛苦了。所以晚上換成了奶粉,想好好睡個覺。後來,慢慢得白天奶粉添加的次數也多了起來,孩子也逐漸適應了。其實我自己感覺混合餵養沒啥事,但是家裡人仍然勸我改回母乳餵養。」在孩子三個月以前,小王一直堅持純母乳餵養。可馬上產假結束了,打算回到工作崗位的她開始有意識地給孩子混合餵養,但家人的態度讓她特別煩惱。
「母乳餵養過程中,我還因乳腺炎出現了發燒的情況,服藥期間也不敢給孩子吃母乳。上班以後一旦忙起來,不管是時間上還是精力上,我都很難將母乳餵養堅持到底。」思來想去,小王還是決定「狠狠心」,逐漸給孩子斷奶。
與小王不同,李女士則因母乳少質量差而不得不放棄母乳餵養。「我知道母乳對孩子的好處,我想著即使是上了班累一些,也要堅持給孩子喝母乳。」但令她沒有想到的是,阻礙母乳餵養的不是時間和精力,而是自身奶水少,質量也不好。
「奶水像清水一樣,寶寶在吮吸的時候不僅費勁,而且相當頻繁。時間長了,孩子的生長發育肯定也會受影響。」李女士說,鄰居家的寶寶和自家小寶出生時間差不多,卻長得白白胖胖,活像一隻「小牛犢」,可自家的孩子各項指標都存在落後現象,她感覺特別愧疚。為了不想寶寶吃不飽受委屈,她也向現實妥協了,只能添加配方奶,以保證孩子的需求。
市婦幼保健院護理部主任楊靜認為,現在各個階段的代乳品很多,一些奶粉廣告鋪天蓋地,讓一些母親很難堅持母乳餵養。有些母親因特殊原因不能哺餵孩子,或者是身體確實比較差而無法哺餵的媽媽們來說,用奶粉純屬迫不得已。但是那些身體狀況良好,奶量也比較充足的媽媽,因為怕麻煩不想親自餵母乳的,她覺得還是得改一改的。
成功母乳餵養謹記妙招
8月1日至7日是第29個世界母乳餵養周,主題為「支持母乳餵養,守護健康地球」。據蚌埠市婦幼衛生年報統計,蚌埠市2019年度母乳餵養率為87.99%,較2018年度增長0.14%,母乳餵養率逐年穩步增長。
媽媽的乳汁是最適合寶寶的食物,母乳中含有很多生物活性因子,是配方粉無法替代的。聽起來簡單的母乳餵養,實操起來卻讓有的「新手」媽媽「壓力山大」,尤其是剛開始的時候。對此,市婦幼保健院母嬰專家向大家支招,科學順利哺乳,避免陷入母乳餵養「雷區」。
楊靜強調,母乳餵養能夠滿足6個月內嬰兒所需的全部營養,不僅給寶寶提供了最佳的營養和免疫保護,促進寶寶更好的生長發育,還能為家庭減少經濟負擔,同時也是建立母子感情最好的橋梁。
在實際餵養過程中,母親要樹立母乳餵養信心,樹立信心是促進母乳餵養成功的第一步。另外,堅持母乳餵養要實現「三早」,「早接觸、早吸吮、早開奶」是促進成功母乳餵養的關鍵。產後的1小時為肌膚接觸的黃金時間,是寶寶最清醒的尋乳本能反射最強烈的時候。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只要寶寶出生,待身體擦乾後,就可以放在新媽媽的胸前進行肌膚接觸,讓寶寶在媽媽的胸前「爬行尋乳」。母嬰同室時,每天分開的時間最好不超過1小時,可以有效促進新媽媽按需哺乳。
新媽媽們還要堅持夜間哺乳,催乳素在夜間比白天分泌得更加旺盛,媽媽可以採取和寶寶同步休息的方法來保證睡眠。這也是促進母乳餵養成功的一項重要措施。
另外,要防止嬰兒出現「乳頭錯覺」。開奶前,不要給寶寶餵任何食物或飲料、不要給吃母乳的寶寶使用奶瓶、奶嘴,其主要目的是防止「乳頭錯覺」。如果需要添加配方奶的,可以用小勺或奶杯餵養,或者乳旁加奶。
對於新生兒黃疸不能餵母乳的說法,楊靜表示要科學對待,切勿陷入「想法誤區」。
專家解釋,正常情況下,有超過一半的足月新生兒會在出生後兩三天出現生理性黃疸,4天至5天達高峰,第7天至第10天開始逐漸消退,最遲消退時間不超過2周。生理性黃疸並不需要採取特殊的處理方式,但越早、越頻繁地進行母乳餵養,對寶寶「退黃」越有幫助。
在這期間,媽媽可以繼續給寶寶母乳餵養,因為早吸吮、早開奶和按需哺乳,可以有效刺激寶寶的腸蠕動,促使寶寶多排便,從而使引起黃疸發生的膽紅素儘快排出體外,對於減輕黃疸非常有利。
需要注意的是,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家人要密切觀察寶寶的病情發展,並及時與醫生交流,如果是病理性黃疸,應積極查找原因,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