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為和中國一衣帶水的一個國家,中日的交流也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時期,那時候雙方交往並不深,最初《漢書》對其只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這短短十九個字的記載。
到漢光武帝時期,倭奴國派人到洛陽朝貢,漢光武帝授予了其金印紫綬。
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後漢書·東夷列傳》
當時的日本存在三十多個大小的國家相互攻伐,倭奴國就是其中之一,由於它的有利地理位置,所以率先來到了洛陽進行朝貢。而倭奴國的到來是希望得到中國的青銅器、武器、農具及各種生產技術,誰得到更多的技術誰就能在戰爭中獲得優勢,如果能得到中國的冊封的話,將會提高其政治地位。從倭奴國到來之後,陸續又有很多日本小國過來朝貢。1784年,在現在日本福岡的志賀島村,兩位農民在挖水渠的過程中挖到了一個金光閃閃的東西,據考證這個東西就是公元57年漢光武帝賜給倭奴國的金印,金印上分三行印著「漢/委奴/國王」五個漢字。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倭國也與中原王朝有所往來,由於中原動亂,中原王朝並沒有過多的關注倭國。到達隋唐時期雙方的交往才密切起來,但當倭國第一次來到長安覲見時,就發生了讓隋文帝很不高興的事情。倭國派出第一個遣隋使得時間是公元598年,這一年正好是隋朝派遣30萬大軍徵伐高句麗之後,同時日本也準備在兩年後徵伐新羅。此時的倭國已經統一了200多年,社會各方面也有很大的發展,而中國剛結束亂世沒多久。在這種情況下倭國覺得與隋朝的差距沒有以前那麼懸殊了,自尊心也大大增強,於是想和隋朝進行「對等外交」進行交流。另一方面可能是為了刺探隋朝的態度,看隋朝將如何對待新羅和他們的紛爭。
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倭王派人來到長安,隋文帝讓人問倭國有什麼風俗。倭國使者說:「倭王以天為兄,以日為弟,天不亮就起床聽政,聽政時倭王坐如來像,待太陽升起後,就把政務交給弟弟——太陽」。中國古代皇帝自稱「天子」,然而倭國使臣一來就說倭王是天的兄弟,這話一出口可想而知隋文帝的反應了。一個小小的倭國就想在這件事上佔自己的便宜,隋文帝雖然生氣,但作為天朝上國沒必要和一個沒見過世面的小國計較,於是訓令倭國把這一稱謂改掉。
上令所司 訪其風俗。使者言倭王以天為兄,以日為弟,天未明時出聽政,跏趺坐,日出便停 理務,雲委我弟。高祖曰:「此太無義理。」於是訓令改之。《隋書·列傳·卷四十六》
從這次來隋朝之後,到614年的短短15年中,雙方來往了5次。而在大業三年(607年),這次倭國與隋朝交往中又發生了一件讓隋煬帝不高興的事情。倭國從第一次來隋朝之後就知道了隋朝的強大,之後的多次過來就是想要多多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生產知識。大業三年,倭國外交官小野妹子出使隋朝,這次雖然沒有「以天為兄」這樣的字眼了,但國書中的「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這句話也並不比之前的那句要好。隋煬帝看見這句話之後很不高興,於是對鴻臚卿說:「蠻夷書有無禮者,勿復以聞。」顯然隋煬帝雖然不高興,但是也沒準備計較,只是想著眼不見心不煩。為了維護好和周圍的外交關係還派裴世清出使倭國。
而在裴世清隨小野妹子出使倭國之時隋朝的國書竟然丟了,到了日本之後,小野妹子也沒有把隋煬帝不高興的事告訴倭王。很有可能國書裡面有隋煬帝教訓倭王的話語,從後來裴世清到倭國之後只是把倭王稱為王而不是「倭皇」,就可以看出隋朝方面是並沒有把倭國放在同等地位的,而是像周邊小國一樣實行的「宗藩體系」。據《隋書》記載裴世清到達倭國受到了倭王的親自接見,並向倭王宣了諭,順利地完成了朝命。但《日本本紀》中卻記載說裴世清根本沒有見到天皇,國書也是由人進行宣傳的。《日本本紀》還記載了之後倭國又進行了第三次和第四次訪隋,並在國書中稱倭王為「東天皇」,稱隋煬帝為「西皇帝」,顯然倭國是力爭在外交上與隋朝建立平等關係。但在《隋書》中記載從倭國使臣隨裴世清來隋朝進貢之後就再也沒有往來,顯然是在這之後倭國的做法徹底的觸怒了隋朝。
到了唐朝時期,由於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和對外政策,對日本大規模到來的遣唐使給予了優厚的待遇,並準許日本不用一年一貢,還讓高表仁持符節前去撫慰。但就是這樣,倭國不但不感恩,還一直想著對抗大唐。高表仁這次過去並沒有達到目的,沒有宣示朝廷之命就回來了。史書也只是說高表仁與倭王子發生了爭禮事件,表示沒有撫慰倭國的能力。雖然沒有寫到底是爭論的什麼事情,但是從之前倭國訪隋就可以看出,倭王子應該是想以倭皇這樣平等的地位來接待高表仁,對於這樣的要求,作為天朝上國的使臣肯定不會接受,憤然離去也是正常的事了。
太宗矜其道遠,敕所司無令歲貢,又遣新州刺史高表 仁持節往撫之。表仁無綏遠之才,與王子爭禮,不宣朝命而還。
讓倭國真正認識到和大唐差距的事情是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戰爭——白江口之戰。此戰中大唐和新羅聯軍徹底戰勝了倭國和百濟聯軍,後來大唐更是滅掉了不可一世的高句麗。這一戰完全把倭國的自信心打掉了,從此倭國變得表面無比順從,更加不遺餘力地學習中國文化。之後到武則天時期,倭國認為這個名字不好聽於是懇請武則天賜名,於是有了現在日本這個國名。
日本一直力圖與中國平起平坐,當中國強的時候就蟄伏起來學習。當日本認為自己強大了就開始起小心思,從後來的明朝抗倭援朝,清朝的甲午中日戰爭到近代的中國抗日戰爭,無不顯示著日本的野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隋唐就是對日本太過於放縱,導致日本的野心不斷滋生。表面是日本在隋唐爭面子,實際上日本的野心從來沒有消失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