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皇帝稱「天子」,倭國國君稱「天弟」,日本與中國的面子之爭

2020-12-15 讀史鑑往

日本作為和中國一衣帶水的一個國家,中日的交流也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時期,那時候雙方交往並不深,最初《漢書》對其只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這短短十九個字的記載。

到漢光武帝時期,倭奴國派人到洛陽朝貢,漢光武帝授予了其金印紫綬。

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後漢書·東夷列傳》

當時的日本存在三十多個大小的國家相互攻伐,倭奴國就是其中之一,由於它的有利地理位置,所以率先來到了洛陽進行朝貢。而倭奴國的到來是希望得到中國的青銅器、武器、農具及各種生產技術,誰得到更多的技術誰就能在戰爭中獲得優勢,如果能得到中國的冊封的話,將會提高其政治地位。從倭奴國到來之後,陸續又有很多日本小國過來朝貢。1784年,在現在日本福岡的志賀島村,兩位農民在挖水渠的過程中挖到了一個金光閃閃的東西,據考證這個東西就是公元57年漢光武帝賜給倭奴國的金印,金印上分三行印著「漢/委奴/國王」五個漢字。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倭國也與中原王朝有所往來,由於中原動亂,中原王朝並沒有過多的關注倭國。到達隋唐時期雙方的交往才密切起來,但當倭國第一次來到長安覲見時,就發生了讓隋文帝很不高興的事情。倭國派出第一個遣隋使得時間是公元598年,這一年正好是隋朝派遣30萬大軍徵伐高句麗之後,同時日本也準備在兩年後徵伐新羅。此時的倭國已經統一了200多年,社會各方面也有很大的發展,而中國剛結束亂世沒多久。在這種情況下倭國覺得與隋朝的差距沒有以前那麼懸殊了,自尊心也大大增強,於是想和隋朝進行「對等外交」進行交流。另一方面可能是為了刺探隋朝的態度,看隋朝將如何對待新羅和他們的紛爭。

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倭王派人來到長安,隋文帝讓人問倭國有什麼風俗。倭國使者說:「倭王以天為兄,以日為弟,天不亮就起床聽政,聽政時倭王坐如來像,待太陽升起後,就把政務交給弟弟——太陽」。中國古代皇帝自稱「天子」,然而倭國使臣一來就說倭王是天的兄弟,這話一出口可想而知隋文帝的反應了。一個小小的倭國就想在這件事上佔自己的便宜,隋文帝雖然生氣,但作為天朝上國沒必要和一個沒見過世面的小國計較,於是訓令倭國把這一稱謂改掉。

上令所司 訪其風俗。使者言倭王以天為兄,以日為弟,天未明時出聽政,跏趺坐,日出便停 理務,雲委我弟。高祖曰:「此太無義理。」於是訓令改之。《隋書·列傳·卷四十六》

從這次來隋朝之後,到614年的短短15年中,雙方來往了5次。而在大業三年(607年),這次倭國與隋朝交往中又發生了一件讓隋煬帝不高興的事情。倭國從第一次來隋朝之後就知道了隋朝的強大,之後的多次過來就是想要多多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生產知識。大業三年,倭國外交官小野妹子出使隋朝,這次雖然沒有「以天為兄」這樣的字眼了,但國書中的「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這句話也並不比之前的那句要好。隋煬帝看見這句話之後很不高興,於是對鴻臚卿說:「蠻夷書有無禮者,勿復以聞。」顯然隋煬帝雖然不高興,但是也沒準備計較,只是想著眼不見心不煩。為了維護好和周圍的外交關係還派裴世清出使倭國。

而在裴世清隨小野妹子出使倭國之時隋朝的國書竟然丟了,到了日本之後,小野妹子也沒有把隋煬帝不高興的事告訴倭王。很有可能國書裡面有隋煬帝教訓倭王的話語,從後來裴世清到倭國之後只是把倭王稱為王而不是「倭皇」,就可以看出隋朝方面是並沒有把倭國放在同等地位的,而是像周邊小國一樣實行的「宗藩體系」。據《隋書》記載裴世清到達倭國受到了倭王的親自接見,並向倭王宣了諭,順利地完成了朝命。但《日本本紀》中卻記載說裴世清根本沒有見到天皇,國書也是由人進行宣傳的。《日本本紀》還記載了之後倭國又進行了第三次和第四次訪隋,並在國書中稱倭王為「東天皇」,稱隋煬帝為「西皇帝」,顯然倭國是力爭在外交上與隋朝建立平等關係。但在《隋書》中記載從倭國使臣隨裴世清來隋朝進貢之後就再也沒有往來,顯然是在這之後倭國的做法徹底的觸怒了隋朝。

到了唐朝時期,由於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和對外政策,對日本大規模到來的遣唐使給予了優厚的待遇,並準許日本不用一年一貢,還讓高表仁持符節前去撫慰。但就是這樣,倭國不但不感恩,還一直想著對抗大唐。高表仁這次過去並沒有達到目的,沒有宣示朝廷之命就回來了。史書也只是說高表仁與倭王子發生了爭禮事件,表示沒有撫慰倭國的能力。雖然沒有寫到底是爭論的什麼事情,但是從之前倭國訪隋就可以看出,倭王子應該是想以倭皇這樣平等的地位來接待高表仁,對於這樣的要求,作為天朝上國的使臣肯定不會接受,憤然離去也是正常的事了。

太宗矜其道遠,敕所司無令歲貢,又遣新州刺史高表 仁持節往撫之。表仁無綏遠之才,與王子爭禮,不宣朝命而還。

讓倭國真正認識到和大唐差距的事情是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戰爭——白江口之戰。此戰中大唐和新羅聯軍徹底戰勝了倭國和百濟聯軍,後來大唐更是滅掉了不可一世的高句麗。這一戰完全把倭國的自信心打掉了,從此倭國變得表面無比順從,更加不遺餘力地學習中國文化。之後到武則天時期,倭國認為這個名字不好聽於是懇請武則天賜名,於是有了現在日本這個國名。

日本一直力圖與中國平起平坐,當中國強的時候就蟄伏起來學習。當日本認為自己強大了就開始起小心思,從後來的明朝抗倭援朝,清朝的甲午中日戰爭到近代的中國抗日戰爭,無不顯示著日本的野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隋唐就是對日本太過於放縱,導致日本的野心不斷滋生。表面是日本在隋唐爭面子,實際上日本的野心從來沒有消失過。

相關焦點

  • 日本的國號是怎麼從倭國變成日本的?其實經過了中國皇帝的同意
    而在《論衡》中說「周時天下太平,越裳獻白雉,倭人貢鬯草(鬯草就是香草的意思)」,也就是說早在西周時期倭國就已經屁顛屁顛的來朝見周天子,並向天子獻上香草了。不過根據倭國當時的生產力想要來越過這波濤洶湧的大海來朝見天子無異於天方夜譚,所以這個說法大家可以持懷疑態度。
  • 日本從「倭國—扶桑—大和—日本」的由來,日本不願意聽的國號!
    日本,這個國家總面積37.8平方公裡,他們自己稱自己為大和民族,總人口約為1億人口。其實日本在中國古代時期被稱之為「倭國」,以及「扶桑、邪馬臺、大和」也是日本的稱呼。那麼今天小編就好好和大家來聊聊古代日本為何要從「倭國」改名為「日本」呢?
  • 中國的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那日本呢?很少人知道
    中國的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只是一個簡稱。我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二字在古代有不同的含義。該詞最早出現在寶雞出土的青銅器「何尊」的銘文中:「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在戰國的書籍中,「中國」二字已經頻繁出現了。
  • 「日本」為什麼叫日本,「日本人」這一說法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漢倭奴國王金印東漢初年,日本列島上的部落社會向國家過渡之中,許多部落結成聯盟,形成大大小小數百國,其中一個較大的部落國王,為藉助強盛的漢帝國的權威,取得凌駕於其他部落王國之上的地位,於是遣使朝覲漢朝皇帝。漢朝光武皇帝了解到這些日本列島上部族的風俗,同時嘉許其遠來恭敬之情,授以金印,賜名以倭。
  • 倭國、倭王、倭寇的「倭」到底是什麼意思?一個被誤解了的詞彙
    倭國的「倭」究竟是什麼意思?《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倭,從人從委。委,從禾從女,「委曲也,取其禾穀垂穗委曲之兒,故從禾。」
  • 「日本」兩個字是什麼意思?日本這個國名是怎麼來的?
    實際上,在古代,大多數生活在中國周邊的蠻夷小國,其國名都是由中國皇帝給起的。而且,不能叫「起」,得恭恭敬敬地稱「賜」。當時,凡得中國皇帝賜名者,無不感激涕零,山呼萬歲。得到了這枚天朝皇帝賞賜的金印,當時倭國上上下下歡天喜地,為成為漢帝國藩籬國而感到無限光榮。現在的日本學者無法否認光武帝賜「漢倭奴國王」金印的事實,但他們糾結於「倭奴」這兩個字。中國古代造字,有形聲、指事、會意等六法。
  • 「日本」兩個字的本義是指什麼?為什麼日本要用這個名字?
    實際上,在古代,絕大多數生活在中國周邊的蠻夷小國,其國名都是由中國皇帝給起的。而且,不能叫「起」,得稱為「賜」。當時,凡得中國皇帝賜名者,無不感激涕零,山呼萬歲。日本最早的名稱「倭奴國」,就是東漢光武帝給賞賜的,這一點,應該是沒什麼爭議的。
  • 日本為什麼叫日本,這一國名是如何得來的,日本的全稱又是什麼
    日本古稱「倭國」。我國漢代的史書稱日本人為「倭人」,唐代的史書稱為「倭奴」。 七世紀後半葉,日本遣唐使根據中國皇帝國書中的稱呼將其國名改成為了日本,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一直沿用至今。我國古代何以最初稱日本為「倭」,上引文獻均未作說明,按「倭」字早已有之,如《詩經·小雅·四牡》云:「四牡 周道倭遲。」
  • 中國的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的呢?說出來你別不信
    其實「中國」只是我國名稱的簡稱,「中國」一詞在我國出現的時間也很早。在距今3000多年的西周,很多的古典文獻之中就出現了「中國」這一詞語。但是此時的「中國」並不是一個代表國家的專有名詞,而在更多程度上是一個方位詞或形容詞,其中「中」是表示方位,有「中央之邦」的意思。
  • 跑題春秋六:對古代國君的N種稱呼
    春秋時期以及之前的夏、商、西周實行的都是分封制這種政權組織形式,天下除了天子之外還有大大小小、成百上千的諸侯國君,很多國君都是《春秋》裡的重要角色,了解對古代國君的各種稱呼,不僅有助於更好地學習和理解《春秋》等歷史文獻,而且這也是很重要的歷史常識和國學知識。
  • 日本教材的漢代地圖,到底有沒有抹黑呢?標註日本島是「倭國」
    很多人都以為,我們和日本的羈絆是從近代才開始的,但這樣的說法其實並不正確。在兩千多年前,日本的地位還要我們漢朝皇帝承認,但日本對我們的覬覦,絕對不是近代才開始的。中日之間的戰爭早在隋唐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當時的日本頻繁的騷擾朝鮮和中國,唐朝建立之後,就開始肅清日軍,這才有了唐朝時期友好往來的景象。而「日本」這個名字,也是武則天統治時期才賜予日本的,不過一直以來,日本都沒有能夠擺脫「倭人」的稱呼。
  • 有個國家不承認日本天皇,認為中國皇帝才是皇帝,日本天皇是國王
    日本天皇是當今世界唯一還在使用「皇帝」名號的國家元首,皇帝、國王、帝國與王國還是有區別的,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大汗、單于,歐洲歷史上的奧古斯都、沙皇,非洲和中東歷史上的「萬王之王」都是皇帝,在英語裡翻譯為「Emperor」,而國王則翻譯為「King」,王比皇帝要低一個級別。
  • 日本農民撿到漢代國寶級文物,證實倭國兩千年前已臣服中國
    導讀:日本,一個位於中國東部、太平洋西部的一個島國。在中國歷史上這個島國曾一度被稱為「東瀛」「倭國」「東洋」,直到唐代時期倭國才派使者來華請求唐皇賜名;在倭國天皇的請求下,唐皇同意倭國改名「日本」。依照字面的意思就是「太陽之本」,即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因此日本有時也被稱為太陽之國。
  • 古人為什麼稱日本為「扶桑」?
    至於為什麼會叫日本為「扶桑」,因為中國古代傳說東方有個地方叫扶桑,那裡有一種傳說中的神木,叫扶桑樹,太陽就從那上面升起來的。因為太陽從東方升起,日本正好在中國東邊,所以,當時就認為日本就是扶桑國了。從「日本」的字面意思來看,「本」字,具有草木本根的涵義;以「日本」為名,就寓有太陽、太陽樹本根之所在的意思。在日本島上的古代列國中,很早就有以「扶桑」自稱的國名或族名,這正是以太陽所在的神樹之地而自命。日本人的這種觀念,反映出上古時代的中國人和日本人所共有的一種宇宙結構觀念。
  • 日本國名竟跟武則天有關係,很少人才知道名字由來,漲知識了
    我們今天所知道最能讓歷史記住的就是日本這兩個字,不過日本就算再囂張,這個名字還是當年我們中國的一個皇帝武則天賞賜給它的在一千多年前,這個世界是沒有一個日本的稱呼,那個時候日本的那個地方,被所以人叫做倭國,當然倭這個字並不是讚美之詞,而是帶有很強的貶義,倭最早出現在《論衡》中,東漢
  • 中國的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全稱是什麼?說了你別不信
    眾所周知,美國的全名是美利堅合眾國,而法國的全名是法蘭西共和國,我們中國的全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世界上許多其他國家都有縮寫,那麼日本的全名是什麼? 實際上,日本的全名只是日本國,不再有名稱。但是,在我國,日本通常被稱為小日本。這是因為古代日本人的平均身高不是很高,即使在軍隊中那些日本兵也很矮小。
  • 此皇帝定下殿試製度並世代沿襲,至此進士及第者方稱「天子門生」
    古代科舉考試制度中,素來有個規矩,那就是在鄉試、會試中取得功名之人都將主考官視為「座師」,自稱門生。而在殿試中,因為是天子主持考試,因此那些進士及第之人往往冠之以「天子門生」的頭銜。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天子門生」最早源於北宋,隋唐時期並無此說。
  • 中國古代體育講究君子之爭 天子通過射禮選拔諸侯
    中國古人的體育精神如何?11月24日,湖北省博物館研究館員張吟午做客關山月美術館,從古代文物中選取體育競技的場面,和現場觀眾分享了她在文物研究中認識的中國古代體育。  此次講座是由本報參與主辦的關山月美術館「四方沙龍」系列學術講座第80期。講座圍繞2012年四方沙龍的主題「藝術中的生活」,以《其爭也君子——從文物看中國古代體育》為題,展現了中國古人君子之爭的體育精神。
  • 日本人為何厭惡「日本」這一國號?「日本」二字又有何特殊含義?
    對於這一提問,講師引用了《隋書·東夷傳》中「日出之國」一詞,答道「日本即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紀淑光再問「『倭國』確實是在大唐東面,即太陽升起的方位,但是如果是在日本本土,太陽豈不是在國家的中間方位升起?既然如此,又為何要稱為『日出之國』呢?」對此,講師的解釋是「因為從大唐的方位看,太陽是從東方升起的,所以我們稱自己的國家為『日本』」。
  • 皇帝和天子,不同概念在南北朝時期帶來的巨大影響
    這個過程就是在屈原寫《九歌》的時候,可以看到當時大巫祝和天子並未完全統一,而隨著秦始皇一統天下,皇帝就是天子,天子的身份已經包含了祭祀中國最高宗教代表——天。二、天子身份之爭中國是炎黃子孫,問題是炎黃子孫有多少?草原民族是不是炎黃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