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不知道拉賓德拉納特是誰,可一說起泰戈爾,相信你會知道他是迄今為止印度最偉大的詩人、文學家,他於1913年憑藉詩集《吉檀迦利》成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位亞洲人,從此享譽世界文壇。
當然,獲獎並不是泰戈爾在中國爆火的唯一理由,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位印度詩聖和中國有著深厚的淵源。1924年,時值名聲大噪、披著滿身霞光的泰戈爾曾造訪中國,與梁啓超、蔡元培、徐志摩、林徽因等一眾文壇巨匠進行過深刻交流。
泰戈爾熱愛散發著東方魅力的中國文化,但又能夠從容進出西方文明,曾在英國留學多年的他,寫下的大多都是英文詩歌。
今天我們即將欣賞的這首詩的名字就叫做《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泰戈爾中國之行轟動民國,但其文化意義卻影響至今,國內不少大師都曾翻譯過他的作品,而上面這首詩則以鄭振鐸的版本為最佳。
《生如夏花》印·泰戈爾
生命,一次又一次輕薄過
輕狂不知疲倦
——題記
1
我聽見回聲,來自山谷和心間
以寂寞的鐮刀收割空曠的靈魂
不斷地重複決絕,又重複幸福
終有綠洲搖曳在沙漠
我相信自己
生來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
不凋不敗,妖冶如火
承受心跳的負荷和呼吸的累贅
樂此不疲
2
我聽見音樂,來自月光和胴體
輔極端的誘餌捕獲飄渺的唯美
一生充盈著激烈,又充盈著純然
總有回憶貫穿於世間
我相信自己
死時如同靜美的秋日落葉
不盛不亂,姿態如煙
即便枯萎也保留豐肌清骨的傲然
玄之又玄
3
我聽見愛情,我相信愛情
愛情是一潭掙扎的藍藻
如同一陣悽微的風
穿過我失血的靜脈
駐守歲月的信念
4
我相信一切能夠聽見
甚至預見離散,遇見另一個自己
而有些瞬間無法把握
任憑東走西顧,逝去的必然不返
請看我頭置簪花,一路走來一路盛開
頻頻遺漏一些,又深陷風霜雨雪的感動
5
般若波羅蜜,一聲一聲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還在乎擁有什麼
這首詩流傳甚廣,尤其搭配上鄭振鐸先生典雅優美而帶有哲學韻味的文字,那更是風靡大街小巷。小解還記得初中的時候就從文摘上抄錄下了這首詩,並反覆誦讀熟背,至今還記憶猶新,隨便提起一句,滿滿的都是青春的回憶。相信不少人都會感同身受。
歌手樸樹還在2003年發布了同名專輯和同名歌曲,歌詞風格與泰戈爾詩頗為相似,可見是一脈相承的。此外,還有數位作家以之為名創作了小說,更有同名電視連續劇的熱播。
這首詩之所以對中國讀者造成如此深刻的影響,得益於泰戈爾在文字之中對死亡展現出的超乎尋常的認知。
正如詩所寫:生如夏花,死如秋葉,不凋不敗,妖冶如火,不盛不亂,姿態如煙。
只有當我們將個別死亡的事實剝離於生命整體時,才會看到生命的脆弱、空虛並感覺到失落、沮喪。可是別忘了,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將生命看得透徹,把生活活出真實,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死亡所存在的過程。
泰戈爾做到了,他以詩人特有的眼光看穿了生命的真諦,所以在他的筆下,死亡充滿著詩情畫意。生命必須綻放,像夏天的花朵一樣令人著迷,而當其離去時也不必驚慌,就讓它像秋天的落葉一般沉著冷靜,始終保持固有的姿態。
這首詩的成功,不僅在於泰戈爾那異於常人的詩意稟賦,能夠看到普通人無法顧及的生活,還在於泰戈爾經歷的一切。一生漫長而又短暫,即使生命本身一次又一次的輕薄,即使我們遭遇再多的磨難挫折,多少的離合悲歡,多少的無可奈何,可泰戈爾告訴我們:即便枯萎也保留豐肌清骨的傲然。
自泰戈爾來訪中國後,對中國現代文學產生了重大影響,啟迪了郭沫若、徐志摩、冰心等很多大師。這首《生如夏花》出自泰戈爾的詩集《飛鳥集》,而《飛鳥集》則啟迪冰心寫下了《繁星·春水》。
徐志摩這樣評價泰戈爾:「他是信仰生命的,他是尊崇青年的,他是歌頌青春與清晨的,他永遠指點著前途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