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人日、攤煎餅、吃七寶羹、戴人勝、贈花勝、撈魚生

2020-12-20 中華人

正月初七,傳說這天是人類的誕辰日,即人的生日,民間曾把這天叫做「人日」「人日節」或「人勝節」。

中國人民在這一天戴人勝,吃七寶羹,吃麵條,登高賦詩。民俗專家表示,「人日」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祈福納吉和求平保安的願望以及對「人」本身的尊重。

(由來)

傳說女媧創造蒼生,順序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並於第七天造出人來,故此初七為人的生日。漢、魏以後,人日逐漸從單一的佔卜活動,發展成為包括慶祝、祭祀等活動內容的節日。到了唐代,中國民間仍相當重視人日節。高適的《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中就有「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的感懷之句。它證明唐代的人日節,已不僅僅專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層思親念友的氣氛。時至今日,也有在外的遊子在年前回家,過了人日節才能遠走他方。人日節這天不出遠門,不走親串友,在家團聚。人日節下午一般吃長面,也叫拉魂面。意即過年時人都走東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過該準備春耕生產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來,準備春耕生產。

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髮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唐代之後,更重視這個節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俗稱「人日子」。

(內涵)

人日,就是「人民安之日」,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七就是中國傳統習俗中的「人日」,是春節系列節日中重要的節日之一。來自專家著述稱,人日在中國至少有二千年以上歷史。

何謂「人日」?儘管各地風俗有不同,但漢時東方朔的《佔書》中就有「初七人日,從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見星辰,人民安,君臣和會」的說法。可見,古人已將「人民安」視作「人日」的核心思想。

(習俗)

攤煎餅——

中國民間此日要吃春餅卷"盒子菜"(熟肉食品),並在庭院攤煎餅,「燻天」。

吃七寶羹——

七寶羹

用七種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時候食用,以此來取吉兆,並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各地物產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別。廣東潮汕用芥菜、芥蘭、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蔥、芫茜、韭菜加魚、肉等;臺灣、福建用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蔥兆聰明,蒜兆精於算計,芥菜令人長壽,客家人喜用魚一起煮,取食有餘之意。汕頭市區的菜攤,在這一天將7件菜搭配好,論把算錢,不計斤兩,人們樂意接受。農村哪一戶欠一兩件菜,在地裡採他人一二株菜湊成七件,沒人說他是賊。

戴人勝——

人日節時,中國女子用彩紙、絲帛、軟金銀等材料製成小人的形狀,戴於頭上。也貼於屏風等處。

贈花勝——

是日,人們製作各種花勝(類人勝,樣式為花朵)相互饋贈。

出遊、登高——

人日節也是仕女出遊與文人墨客登高賦詩的日子。唐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云:「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柳條弄色不忍看,梅花滿枝空斷腸。身在南蕃無所遇,心懷百憂復千慮。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撈魚生——

撈魚生

南方一些地區,人們有在人日節「撈魚生」的習俗,撈魚生時,往往多人圍滿一桌,把魚肉、配料與醬料倒在大盤裡,大家站起身,揮動筷子,將魚料撈動,口中還要不斷喊到:「撈啊!撈啊!發啊!發啊!」,而且要越撈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吃麵條——

大部分地方在這天還有吃麵條的習俗,寓意著用麵條纏住歲月的雙腿,取長壽之意。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視為「人日子」。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別為小孩兒、大人和老人的「日子」,誰要過「日子」就要吃麵條。

送火神——

在山東部分地區,有送火把的習俗,用作物秸稈綁紮的火把,在自家門前點燃,一直送到村外,意為驅除火災,祈求在新的一年裡,平安無事,不著火災。

拆天地棚子——

山東莒縣一帶,正月初七俗稱「人七日」,有「拆天地棚子」之年俗。這天早晨,每家百姓敞開大門,並將除夕入夜時放置的「攔門棒」(一根適當粗細,比大門口稍寬些的木棒,放置在大門口裡側的地上,傳說用於攔截不祥類靈物。)撤走,在門口點一把豆秸,並將家裡供天地三界神和灶君神的牌位請下來,一起點燃燒了,同時放鞭炮,放完鞭炮後從大門處開始,從外向裡把家裡院子掃一遍,整個「拆天地棚子」的過程就完成了。從此開始,請來過年的神都返回自處,過年環節即結束,各家恢復平常日狀態,可以洗衣、從事各種事宜。

人口饃——

在晉東南地區(山西晉城一帶),人們會蒸特殊的饅頭(個數比家裡人口多一個)。饅頭中間加入制錢,據說吃到帶制錢的饅頭一年中會有好運。

相關焦點

  • 正月初七南北食俗有何不同?攤煎餅、吃七寶羹歡天喜地慶「人日」
    正月初七南北食俗有何不同?攤煎餅、吃七寶羹歡天喜地慶「人日」隨著春節鞭炮聲日漸減少,新年氣氛已經接近尾聲。正月初五之後商場、店鋪又開始步入正軌。然而在正月裡還有一個特殊的節日就是正月初七,傳說這一天是人類誕生的日子。
  • 正月初七「人日節」,民間習俗,吃了七寶羹,祛病、闢邪、消災……
    農曆的正月初七,傳說這天是人類的誕辰日,即人的生日,民間曾把這天叫做「人日」、「人日節」或「人勝節」。 在我國至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關於「人日節」的習俗,民間各個地方不盡相同,有撈魚生的、有攤煎餅的、也有吃麵條的,不過在粵東地區一直流傳著吃七寶羹的習俗。
  • 為什麼在初七這天上班?你肯定不知道
    而正月也是如此,農曆新年的首八天為人和不同畜牧作物的生日,依次序為「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中國傳統民間稱初七這天為「人日」「人勝節」 或「七元日」,簡單來說就是人類的生日。初七為人日  傳說女媧創造蒼生,順序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並於第七天造出人來,故此初七為人的生日。因此,傳統民俗認為,正月初七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俗稱「人日子」。所以你要在這一天開始勞動,為以後的生活打拼。當然,這只是玩笑,接下來筆者再為大家介紹一下這一天的習俗。
  • 大年初七「撈魚生」
    人日要尊敬每一個人,連官府也不能在這一天處決罪犯,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大年初七為「人日」,意思是人類的生日,傳統習慣要吃麵條,這樣可以保佑老年人健康長壽。究竟大年初七有什麼習俗與禁忌呢?鄭博士簡單說說:   道教認為:「天地先生雞,次狗,次豬,次羊,次牛,次馬,始生人。」此說頗有「進化論」的科學觀念。
  • 初七「人日」!大家生日快樂!
    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髮上。人日節時,漢族女子用彩紙、絲帛、軟金銀等材料製成小人的形狀,戴於頭上。也貼於屏風等處。是日,人們製作各種花勝(類人勝,樣式為花朵)相互饋贈。
  • 今天初七,開工大吉!你準備好了嗎?
    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戴「人勝」從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髮上。唐代之後,更重視這個節日。
  • 初七"人日"!很多榆次人都不知道有這些習俗~
    中國農曆正月初七被稱為「人日」民間傳說女媧造人之時正月前六天分別造了雞、狗、羊、豬、牛、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正月初七這天是人類的生日人日節時,漢族女子用彩紙、絲帛、軟金銀等材料製成小人的形狀,戴於頭上。也貼於屏風等處。
  • 初七、女媧造出了人.自從那塊石頭有了靈性,人三世的姻緣輪迴就已經註定
    正月初七為「人勝節」,也叫「人民安之日」,亦稱「人節」「人日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人日子」等。和春節期間其他的民間傳說和民俗活動一樣,我國民眾將正月初七定為「人勝節」,也寄託了美好願望。女媧將石頭上被隔開的三段被命名為前世、今生、來世,並在其身上添上一筆姻緣線,從今生一直延續到來世。 做完了這些,女媧就將石頭放在鬼門關的忘川河邊,讓其在此掌管三世姻緣輪迴。從此開始,人類就生生不息地繁衍了下來。「人勝節」的活動早在兩千年多前的漢朝就開始有了。每年正月初七,大家戴上「人勝」來慶祝。
  • 初七人日 看河南老鄉咋交朋友 豫記
    陳風 | 文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的正月初七,這一天是人日,蜀州刺史高適想起了他的河南老鄉杜甫。當時正值安史之亂,中原遍地狼煙。高適是河北滄州人,後遷居宋州宋城,也就是今天的商區一帶,所以河南也是他的故鄉。杜甫生於鞏義,是地地道道的河南人。
  • 大年初七是「人日」,這些習俗和禁忌你一定要知道!
    大年初七「人日節」這個已被漸漸淡忘的「生日」,是中國傳統習俗的「人類生日」——「人日」。民俗專家說,在中國至少史長兩千年。民間傳說女媧造人之時,正月前六天分別造了雞、狗、羊、豬、牛、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正月初七這天是人類的生日。
  • 初七"人日"!很多高平人都不知道有這些習俗~
    ▍☀商務QQ:56279629中國農曆正月初七被稱為「人日」民間傳說女媧造人之時正月前六天分別造了雞、狗、羊、豬、牛、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正月初七這天是人類的生日大年初七有哪些風俗和禁忌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大年初七:萬木生芽,人丁生輝!
    正月初七也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日子,俗話說:「正月初七比年大」。正月初七日,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蝸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始重之。
  • 正月初七「人勝節」,老傳統要喝「七菜羹」,寓意新的一年好兆頭
    每年農曆的正月初七,又稱為「人勝節」或「人日節」。在漢族的民間傳說中,女媧創世後,在造出了豬、狗、牛等動物後,在第七天造出了人類。於是以歲後的第七日便作為人類的「生日」,也就是我們說的「人勝節」。在漢朝的東方朔《佔書》中記載:歲後八日,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由古書看出,自漢朝開始便有「人勝節」的存在了。
  • 狗年大吉,初一至初七的宜忌習俗已為你準備好啦!
    3.吃麵民間諺語說: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初四烙餅炒雞蛋,初五捏上小人嘴,初七人日吃壽麵。又有: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轉,初四吃烙餅炒雞蛋,初五吃餃子捏小人嘴,初六吃合子,合子夾七合子夾八合子夾九,一直吃到拐彎。
  • 這種「野菜」元宵節後正吃,可以拌蒸菜、攤煎餅!出了正月就沒了
    這種「野菜」元宵節後正吃,可以拌蒸菜、攤煎餅!過了正月就沒了。現在很多人都開始喜歡吃野菜。一方面是它純天然無汙染,另外一方面很多也在都有它獨特的功效,對健康很有幫助。比如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種野菜,它曾經籍籍無名,沒人關注,現在卻備受大家喜歡。這種「野菜」元宵節過後正是它,可以拌蒸菜、攤煎餅!出了正月就沒了。這種野菜就叫做「茵陳」,茵陳就是白蒿的幼苗。在老家有一句話叫做「正月茵陳二月蒿,出了三月當柴燒」。
  • 農曆生日看一生命運:正月初七生人命運如何
    正月初七,也是農曆新年的大年初七,相傳遠古的時候,大地上是沒有生靈的,盤古開天闢地以後,女媧娘娘開始創造生靈,在第七天的時候,創造出了人,因此正月初七這天,是屬於人的節日,叫做
  • 教育分享之大年初七
    感謝關注小編,今日正月初七為人節,源於古代中國神話。攤煎餅吃七寶羹,安頓身心,休養生息。中國傳統節日。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