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23日電 (記者 馬海燕)近期,中國多地傳出高考改革的消息。其中,北京的中高考改革方案(徵求意見稿)提出:2016年起語文學科分值將由150分提高到180分;英語學科分數由150分減為100分,並實行社會化考試,一年兩次考試,學生可多次參加,按最好成績計入高考總分,成績3年內有效。
除北京外,山東從明年起也將取消英語聽力測試。江蘇英語將「退出」高考,不再計入總分,而是以等級計形式計入高考成績,高校在錄取時將對英語等級提出要求。
雖然北京的方案還在公開徵求意見中,但這是高考改革十多年來首次獲得難得一致的好評。在某門戶網站調查中,超過七成網友對降低英語比重表示支持。原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在微博中說,「減弱英語教學剛性要求、降低英語考試權重分值,增加母語教學剛性要求和提高母語考試權重分值,應是下一步考試改革方向之一,堅持!」
多年來,在高考「指揮棒」的指引下,中國學生學英語的起步時間已從中學提早至小學、甚至幼兒園。升學、就業、評職稱都要看英語成績,雖然可能工作內容與英語並不相關。儘管「重英語、輕母語」多年來一直為許多學者特別是國學研究者詬病,但整體並未改觀。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程方平表示,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把另一個國家的語言擺在這麼重要的位置上,「當英語成為從幼兒園到博士後的噩夢時,英語不得不改。」
「在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未全面完成之前,高考的內容與形式,甚至直接決定了中國基礎教育的走向和成效。」清華大學招辦主任於涵認為,本輪改革首先拿「過熱」的英語科目「開刀」,並且將分數「盈餘」投向中國母語科目及體現高校選才需求的綜合科目,是非常積極的信號。
但降低英語比重能否撬動整個高考改革的難題,甚至對中國的教育變革產生根本性影響,很多人並不樂觀。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北京這次推出的高考改革其實主要集中在考試評價上,對於高考的改革來說這僅僅是一小步,高考改革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和高校都擁有較大的自主性,學生自主地選擇高校,高校也不是被動地等著學生來。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也認為,真正「啃硬骨頭」不是高考科目改革,而是錄取制度改革,這就是按國家教育改革綱要確定的高考改革思路,推進政府放權,落實大學的招生自主權、擴大學生的選擇權。「其實,實行這樣的考試、錄取模式,根本不需特別關注英語科目的改革,因為各校在自主招生中自會根據辦學定位、特點提出不同的英語要求,這就讓英語教學真正回歸本質,從全民『一刀切』學英語,轉變為學生根據興趣、學業和職業發展選擇性學英語。」
也許北京的高考改革方案提出「從2014年起,本科志願填報實行平行志願組填報方式,每批次第一志願為2所平行的學校;第二志願為3所平行的學校」給了眾人一線曙光,但也只是一線曙光。教育改革「應標本兼治,關鍵是體制要變」是老調重彈,也是金玉良言。
於涵認為,考試招生綜合改革的推進,既需要「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也需要基於全局頂層設計、因地制宜分步實施以及堅持不懈紮實推進的智慧和作為,做好「持久戰」的準備,做出「攻堅戰」的努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