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學越蠢,碎片化學習就是個騙局!

2021-02-13 麥子熟了

先給你講個故事,看你有沒有中招:

有一天,你的朋友給你「知識裝逼」了一個術語,牛!怎麼知道的?——他推給你一個公眾號。

你開始關注,覺得哇!大神!牛逼!長見識!

每天刷每天刷每天刷。很多問題也有了解決方法——按照這個進度,過3年就能理解宇宙終極奧義了。

慢慢你有了十多個類似的號,承包了你從專業、生活、工作、跑步、減肥、飲食、情感關係……等等所有的領域——咳咳,有點看不過來的你決定提高效率碎片化學習!

利用一切碎片時間,上地鐵看一篇,吃飯時看一篇,睡前刷2篇。眼睛看不完,用音頻刷,平時看不完,跑步還能刷——但是,還是刷不完!

還好有收藏功能,全他媽的收藏!

這也叫「松鼠症」——不斷攢不斷攢不斷攢……

等到收藏超過100篇未讀的時候,你終於發現收藏=永不再讀,這讓你沮喪。

更讓人沮喪的是,你好像距離寫文章的大牛越來越遠了——在你「學習」的這段時間,這100位大牛好像都更牛逼了一點。

而且牛逼的人好像越來越多,觀點越來越新,每天都有人用全新的玩法顛覆原來的牛人——哇,原來這才是對的!

別說宇宙奧義了,你對於生活有了深深的懷疑……

再好的雞湯也掩飾不了你日益的鬱悶——確實這個世界LOW的就是刷了無數文章的你。

你越來越焦慮,終於有一天,你徹底癱瘓了,對自己說,媽的為什麼活得這麼累?老子就是一個俗人,幹嘛沒事要成長?我要做一隻豬,一坨肉,一個死屍——你開始轉戰娛樂、小說和短視頻……

中 招 的 請 舉 手✋✋✋

更加讓你想抽自己的是,過了幾天你歇過來,你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循環——刷刷刷。

焦慮症-松鼠症-懶癌,本世紀三大絕症,其實是個死循環。


因為,所有的當代人都面臨兩個問題——信息超載和知識碎片化。

信息超載老話題不多說了,講幾個數據:

全世界每天有4000本書出版,超過4億個字;

紐約時報一天的文字量等於牛頓同時代的人一生的閱讀量;

一個專業領域,每天大概有200個公眾號正在註冊,有近1000篇文字正在產生……

過去雜家、博物家在現代社會已經不可能存在,即使有,也幹不過谷歌度娘。

知識的儲存能力,人類早就被電腦完勝了,知識的搜索和連結能力,才是學習的核心競爭力。

另一個趨勢也很明顯:知識碎片化。這個碎片化從3個方面開始:

——移動手機允許你在三站地鐵裡聽完一本書;

——如果你翻知乎、今日頭條或者某個博客,你並不會像看一本書一樣,知道前面一章講什麼的,後面即將講什麼,除了標題黨,你根本對下一個博客、內容毫無預期,只能被動接受;

——你並不知道是誰,在什麼情況下,針對什麼問題講的這句話。所有的信息缺乏了上下文,就是廢話。

比如說有段時間我刷管理類的文,你會發現在雷軍、傅盛、彼得德魯克、吳伯凡、馬雲、吳曉波……各位大佬針對同一個問題講的內容完全不同。到底信哪個?

其實雷軍講的是網際網路行業;傅盛講的是小企業逆襲,他正在做投資;彼得德魯克用管理在講哲學;吳伯凡老師在講中西方文化;馬雲老師在對大眾勵志;吳曉波其實是用管理談財經

——更重要的是,他們講話的場合,時間點和對象你一無所知。如果一個人沒有搜索能力,他不會知道背景;沒有思考能力,不會知道為什麼——這樣單純知道一句話,比不知道更糟糕。


常年刷微信的人的大腦

把前面兩個結論放一塊,結果很清晰——時間空間碎片化確實能夠提高學習的效率(其實也幹不過電腦),而信息碎片化和知識結構碎片化帶來的,則是學習效率的倒退和焦慮之源

——因為他毀掉你的主動搜索能力和主動連結的能力,也就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這就是碎片化的陷阱,極大的提高了並沒有什麼卵用的信息,而降低了最重要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深度思考是件難事,也是件需要時間和空間的事,它遠遠比迅速點開另一個同樣標題很好玩、內容很逗比的標題的文章難得多也長得多——但這個時候,90%的人會選擇點開下一個話題——你的淺薄之路也從此開始。

這也形成一個上癮機制——瞬間點開新話題能讓你獲得「哇我懂了」的廉價快感,但看的信息越多,就見到越多牛人的思想高度,你卻無法越無法深度思考。為了抵禦這種焦慮,你只好繼續打開更多窗口,見證更多頂峰,然後更多焦慮。

飲鴆止渴,一直到癱瘓。

「我靠,我看了本書特好的書!」

「是嗎是嗎說什麼的給我講講?」

「恩……特別好!特別牛!……我講不出來,給個連結你自己看吧。」

是不是這樣?

所以大部分的人學習,起初是為了解決問題,結果變成了逃避問題。他們越學越焦慮。

觀察下那些給你餵知識的專家們怎麼做的。

他們都挺賊的——專注於一個小領域,以熱點為關鍵詞,搜索他們自己專業領域的內容;然後通過新的知識結構表達出來。

他們一方面無限度的降低了知識的門檻,其實反而被拉高的是你和他之間的距離。

知識創富時代,內容創業時代——無論你怎麼說這個領域的弄潮兒,靠的都是這三個能力:

他們知道——即使你拿回來一百萬個知識的砂礫,也只是沙漠,人們愛看的,是沙子集合成的金字塔——有組織的知識才是核心競爭力。有高度的知識,才有知識壓強。


在你不斷的在沙漠閒逛,他們自己的金字塔蓋了起來。

下面是3個把抵禦碎片化,讓知識「零存整取」的方式:

1. 學習的起點不是焦慮,而是問題

李小龍當年剛回香港,在《歡樂今宵》上節目,節目組請來了一名太極拳拳師,想考驗他能不能推到對方。拳師也擺好架子等他來推,結果李小龍一拳打在對方臉上。

(此處有人準備直接拉到下面準備開罵「你他媽懂個屁太極」,這就是碎片化太厲害,完全不看上下文)

李小龍想表達的是——在真實的實戰中,沒有人會等你擺好架勢,只衝著你規定的地方打過來。

學習也是一樣——在真實生活中,環境和知識都變化太多——你不可能像學校裡一樣,系統的學好學完一門知識,然後坐在教室等著不超過知識點的考試。

大部分時間,生活會先給你一個考試,然後你根據問題,自己找出關鍵詞,開始學習。

所以,學習的起點不是某人在朋友圈曬的一本書、推薦的一個微信文、或者這個行業的一個經典教材引發你的焦慮,而應該是你真實遇到的一個問題:

1、 通過不斷的思考和對話,一直到能清晰的提出一個明確具體的問題——這時候,已經解決了一半。

2、 把問題拆分出關鍵字,然後開始搜索認知資源。

3、找到你要的資源。

2. 擴充學習資源——人事網書

找學習資源的能力,就是搜索能力。

大部分人找資源,第一反應是上網,或買本書。這很容易陷入困境,因為網絡是個無底洞,這裡翻翻那裡看看,一不小心,2天都出不來。要把書裡面的內容消化用完至少2周,前提還是你選對了書。

信息爆炸時代,最重要的不是增加信息,而是篩選和刪除信息。

所以其實最好的方式是:

1、從有經驗的人開始,根據你提出的問題,給你清晰的建議、方向和邊界;

2、 找到行業對標,看看人家是怎麼做的;

3、進一步用網絡搜索資料和書的總結和評論,最後才是系統的看書。

這個方法展開又是一篇,我有機會另外開文講

3.  721法則:留出足夠多的時間練習、思考和討論

行動學習理論認為,人要掌握一門技能,需要有10%的時間學習知識和信息,70%的時間練習和踐行,還有20%的時間與人溝通和討論。這個原則叫做721原則。

碎片化學習對於10%的信息接收非常有用,而剩下獨處練習的70%和討論的20%,則需要留出大量時間來系統學習——碎片化學習永遠只是系統化學習的輔助。你需要留出足夠多整塊時間學習。

如果能看到這裡,順便說一句——我每周只寫一篇不那麼好讀的乾貨文,一方面因為我懶,另一方面也因為我並不認為天天刷文能對人有所幫助。

每周三晚上,如果能重新思考一個觀點,做一點行動和思辨,幫助遠遠更大。(關於這個話題你有什麼想說,記得在後面留言,做討論的20%)

4. 輸出倒逼輸入

如何能保證讓自己思考有體系?

我看過、試過很多方法,最後最有效的只有一個,就是用輸出倒逼輸入。

你可以寫文章、講課、做PPT、做讀書筆記、導圖……只有一個要求——你的輸出有結構。

你要先搭好圖紙,設計出一個承重結構,然後鋪鋼筋,最後才放水泥和沙子。

先建立一個結構,你的知識和信息量會自動吸附在結構之上。時間一長,你會成為一個能根據結構連結知識的人。

很多人會說,我不會寫該怎麼辦?

研究新建構主義的王竹立老師有一個觀點——把知識零存整取:

第一步,叫做積件式寫作,就是用ctrlc加ctrlV的方法,先拼出一篇符合邏輯的文字。(引用別人東西記得註明來源哈)

第二步,進入個性化改寫階段,在第一步的基礎上,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化,寫出自己的案例,自己的風格,自己的側重點——現在網絡上大部分的寫作和講課都是此類。

第三步,創造性重構,在持續的前兩步積累下,創造出全新的思路和模型。

大部分人的問題,都是看了第二第三步的文章,下結論說自己完全不適合寫作,然後放棄。其實每個人都應該動筆從第一步做起——寫作不是為了傳播,至少為了思考和學習。

希望你建立一座自己的金字塔。

相關焦點

  • 偽勤奮,越學越累,越累越學,越學越累......
    偽勤奮,就是讓自己產生勤奮的表象,麻痺自己,迷惑家長和老師,以獲得心靈的慰藉。小明堅持每天只睡5個小時,以便能夠多擠出一些時間用於學習。但是,他的成績始終還是中等。類似的真人真事每天都在不停地上演著.......
  • 碎片化閱讀,會讓我們變得越來越蠢嗎?
    下面這個TED演講,就是講的這個事情。演講者是《The Escapist 雜誌》的總經理 亞歷山大·馬克利斯(Alexander Macris)演講的主題是 People Are Getting Smarter, Contents Are Getting Dumber用中文講就是:人類越來越聰明,而我們閱讀的內容卻越來越蠢。
  • 《高效學習7堂課》:不懂高效學習的人,只會越學越焦慮
    一、不懂高效學習的人,越學越費勁缺乏高效學習的能力,即使付出比別人多百倍的努力,也可能只得到別人百分之一的成果,還自怨自艾,抱怨世界不公平。當我們冷靜下來仔細想想,學習力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具備的原能力。一切領域的成果,都離不開最初的學習和努力。所以,很多人不會學習,只會眼紅別人的成績,抱怨別人幸運,然後越學越費勁,越努力越焦慮。
  • 越學越吃力?幫孩子突破英語學習瓶頸!
    共享最貼心的育兒資訊,最實用的英語學習方法,最值得一讀的童書,最優質的在線課程在孩子學英語這件事上,我們操碎了心
  • 越固執的人往往層次越低
    比如,一個女孩深陷感情騙局,外人一看就知道男孩在騙她,但女孩子卻固執地認為男孩是真正地愛她,任憑外人怎麼說,她都不會改變主意,甚至認為別人在不懷好意地破壞他們。再比如,你苦口婆心地跟他人說年輕的時候多學點東西,多增長見識,對自己的事業、人生都有幫助,他卻認為什麼文化、知識都沒有用,遇到事情還得靠錢、靠關係、靠運氣。
  • 快樂學習首創「4S快樂學習法」,讓孩子越學越愛學
    快樂學習教育科技集團(以下簡稱「快樂學習」)首創「4S快樂學習法」,就是以激發學生興趣為起點,讓孩子學習變被動為主動,把「4S快樂學習法」融入孩子們的學習方法中,讓孩子在每堂課的學習中循序漸進的掌握知識點,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受益終身的學習力,越學越愛學,越學越聰明。
  • 碎片化英語學習?不要再自己騙自己了 碎片化的英語最後還是碎片
    碎片化英語學習?笑話。曾經看過這樣一則故事:一個聰明的科學家發明了一個神奇的記憶枕頭,每天晚上枕著它睡覺,就可以在睡夢中不知不覺的學英語。但是一個月過去了,當他試圖開口講英語的時候,卻一個單詞也蹦不出來。
  • 大學裡,越學越「懵圈」的6個專業,學好拿高薪,學不好難找工作
    雖然話是這麼說,但是還有很多專業是比較難學的。今天匠人就給大家帶來了大學裡,越學越「懵圈」的6個專業,學好拿高薪,學不好難找工作。01.金融工程專業說到大學裡越學越懵圈的專業,匠人首先要說一下的就是金融工程專業。
  • 研究:碎片化學習更科學高效!如何將其優勢,用到孩子的學習中?
    於是一種新的說法出現了,「碎片化學習學到的都是碎片化知識,根本沒有用,只不過是一種自我安慰罷了」。果真如此嗎?我並不這麼認為,因為很多學習規律在碎片化學習中都有體現,我們甚至可以通過研究理論發現,碎片化學習是符合學習規律的好方法。
  • 心理測試:選一本語文本,測你今後越學越輕鬆還是越學越吃力?
    選一本語文本答案分析:A:你今後不變今後的你在學習上不會出現越學越輕鬆的事情,也不會出現越學越吃力的事情,假如你之前學習吃力,今後還是吃力,假如你之前學習輕鬆,你今後學習還是會輕鬆,因此,你今後是不變的。
  • 《高效學習7堂課》: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碎片化時間
    坐地鐵、擠公交、打車等等這些碎片化時間累加起來其實總量是非常可觀的。而且很多人都會利用這些碎片化時間來進行學習,看看英語單詞、看看好文章,聽聽語音課等等。等堅持了一段時間後發現日子每天好像都這樣,把自己整的很累,進步確實很慢。事實上,進步就是很慢。因為你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的時候,你的知識也正在碎片化的遺忘掉,而且你學習的東西也都是雜亂無章的,也是碎片化的。
  • 你越這樣對男人,他越會愛你,越捨不得你
    情商很抽象,但你可以學怎麼好好說話,讓自己看起來像個高情商的人。千萬別讓你的「嘴」拖了你幸福的後腿今天這個社會,我們拼命追求的無非是,升職加薪、被別人認可、家庭甜蜜、夫妻和睦、孩子聽話……而這些都跟一件事有關,就是:說話。反正你每天都要說話,何不說它個爐火純青?
  • 三個辦法教你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
    「學習金字塔模型」,通過這個模型,他能夠在有限的學習時間裡聚焦⾃⼰的學習⽅向,時刻保持快速個⼈成長。不要浪費碎片化時間即便如此,我們不可否認的是,碎片化時間其實大量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雖然這些時間看起來零零碎碎,累積起來的總量卻很可觀:比如上下班通勤 1 小時,閒聊、排隊、玩手機,其他零碎時間,這樣計算下來,我們一天至少有 2 小時以上的可利用碎片時間,一年下來就是 700 多個小時。
  • 越「冷門」越「燒錢」越「高貴」 部分變異的興趣班學習透視
    記者採訪時發現,一些家長為孩子挑選興趣班時不以孩子興趣為參考,而是認為越貴、越冷門的興趣班,越「高大上」。  帶著6歲孩子乘坐公交車,到10公裡外老師家中學一個小時雙簧管課,成了長春市民黃卉的習慣。一對一課時500元,每周上兩次課,來迴路程要花費兩個多小時。讓黃卉有些煩心的不僅是舟車勞頓,上了半年課,孩子對學習雙簧管還是不太感興趣。
  • 獲得英語學習的成就感,瑞思英語讓孩子「越學越有興趣」
    瑞思將濃縮的世界帶到孩子面前,不斷獲得的成就感讓孩子們在學習英語的道路上「越學越有興趣」。成就感會產生內驅力,激發孩子的內在潛能,越學越有興趣實踐帶來的成就感是激發孩子前進的內在動力。多年來,瑞思致力於為孩子提供多種能力展示和實踐的平臺,給與孩子們呈現學習效果的機會,把課堂上努力學習的知識在實踐中學以致用,感受到英語給自己帶來的快樂,越學越有興趣。為了讓孩子們將課堂所學熟練運用到生活場景中,瑞思將國際研學打造成「移動英語實踐課堂」,讓孩子們在真實的場景中感受異國文化生活。
  • 碎片化學習的真相是什麼?高手都是如何駕馭碎片化時間的?
    時間雖然碎片化了,但是個人並沒有碎片,知識也沒有碎片。如果碎片化時間可以有效利用起來,那有沒有什麼很好的方法呢?日本知名暢銷書作家小山龍介最近出了一本《碎片化學習》。在這本書中他總結了自己和身邊的高手利用碎片化學習的幾十個小技巧,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利用碎片化時間,達到終身學習的目的。
  • 孩子「越學越差」急壞父母,正確面對學習分化,6招打破馬太效應
    「越學越差」,尤其是對那些花了無數的精力(辛苦陪讀)和財力(花不菲的補習費)更是要著急上火,孩子「前程」關係到每個父母,這事兒看起來不重視不行。這種現象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學習分化」。所謂學習分化,是指對同一學習內容,不同孩子的學習結果有較大的差異,有的學得很好,有的學得很差。表現在學習成績上,就是成績有高,也有墊底的。前者被人譽為「學優生」或「學霸」,後者被專家命名為「學困生」。
  • 羅蓓:英語本該越學越簡單
    原標題:羅蓓:英語本該越學越簡單  音頻課程《羅蓓8遍魔耳記單詞》2018年9月在「十點讀書」上線後,短短3個月即躋身當年全網知識付費外語學習類Top5,隨後不到一個月,銷售量便突破10萬份。近日,《羅蓓8遍魔耳記單詞》紙質書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發行。
  • 學習日語越學越難?也許你正在走向誤區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日語學習大家儘量做到面面俱到。日語學習誤區一、背單詞只記假名和基本詞義經常有同學反映單詞背了不少,但是在聽寫的時候根本不知所云,不是聽不出來是哪個詞就是反應太慢,等反應出來一句話都放完了。
  • 學的越「多」,成績越差?高三班主任:出現3個問題,不適合多學
    在學習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與經驗,像每年高考結束後,總是有清北學霸、高考狀元們的學習經驗或者是學習筆記被廣泛流傳,然而除了這極少的尖子生外,對於其他學生而言,可能只有零碎不成系統的學習方式,但是卻難以維持,在快速的學習壓力下,想要慢慢積攢出自己的學習優勢,反而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