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睿評
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
當我們為學業的負擔而痛苦,為子女的高壓而心疼時,應試教育永遠是一個發洩點。
在壓力面前,減負和素質教育,似乎是一個無限美好的願景。
但是極端的情緒,帶來的往往是「一想之美」,和病急亂投醫。
在我們發洩不滿的時候,可能就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如果真的減負了,我們是否承擔得起。
去年,一篇名為《南京的家長,已瘋》的文章火遍了大半個教育界。
當時,教育部門對減負做出了具體到教學環節的要求,看樣子是動了真格的了。
然而也就是在同時,以前還知道把不滿情緒往高壓教育上發洩的家長,卻瞬間失去了「攻擊目標」。
因為校園內的課業負擔是輕了,但是高考總是要考的。
大刀闊斧的減負之下,如何保持學生在高考中的競爭力?
迷茫和未知,帶來的是恐懼。
如果我是南京的家長,估計我也夠嗆能扛得住。
前兩天,南京一中發布一份《告2021屆高三家長書》。
主要內容也就是因為今年的高考成績不理想,所以今後將進行針對性改進。
說白了,其實就是一封道歉信。
讓南京一中不得不出面解釋的,是學校高一、高二學生的家長。
這幾天,家長們對南京一中的校長圍追堵截,點名批評。
還有不少人冒著細雨,在學校門口拉起了「校長下課」、「一中不行」的抗議標語。
有人認為這是小題大做,因為從今年南京一中的高考成績來看,其實也不算多差。
但是別忘了,這批畢業生三年前可是以全市第三的錄取成績進校的。
反觀三年前錄取成績第六名的南京二十九中,卻在高分考生和一本率兩項數據中,超越了一中。
這樣看的話,家長的不滿也不無道理。
一中為什麼遭遇「滑鐵盧」,校長又為何成了矛頭直指的中心?
說到底還是因為校長這幾年來,重素質輕應試。
家長送孩子來上高中,是為了考大學的。
要是空有一身誰也說不清道不明的「素質」,結果高考沒考好。
這樣的結果,確實誰都難以接受。
減負和素質教育相關的話題,討論了差不多得有30年了。
雖然沒怎麼實施,但是素質教育的「美好願景」,卻早已被一些人描繪得無比美好。
似乎只要進行了所謂的「素質教育」,就能像公知嘴裡所說的西方發達國家學生那樣,進了實驗室能做科研,下了球場會踢球,拿起小提琴能演奏,端起高腳杯會品紅酒。
但是說實話,西方精英教育的嚴苛,騎士更甚於國內。
而他們高考的殘酷程度,也根本不比國內要輕。
是的,我們是經常聽說國外名校「破格」錄取分數不高的學生入校,並且給出一些諸如「國際願景」、「特殊才能」之類冠冕堂皇的理由。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國外的名校的入學名額,是可以花錢買的。
只要錢砸到位了,別說錄取你了,讓學校的某個學院、某條道路以你的名字命名都行。
而有些人,只會「選擇性」地向我們展示國外教育美好的一面。
直到今天,在南京一中表態後,還有一幫子所謂的專家在批判這是「素質教育」在向「應試教育」低頭。
可是,這是誰向誰低頭的問題嗎?
所謂選材,終歸需要有一套選材的標準。
幾十年來,呼籲素質教育的人裡,從來就沒有哪怕一個人能把素質教育的選拔標準說清楚。
更別說量化和實施的事了。
素質教育到底行不行的問題我們先放一邊,可是一遇到問題,總是立場先行的話,怎麼看也怎麼不像是解決問題的態度吧。
素質教育到底可不可行,也不能把南京一中今年的高考成績當做結論。
但是我們更不應該做的,是在這個時候把「高考落榜不代表人生落榜」這樣的雞湯掛在嘴邊。
畢竟,雞湯再多,也不能管飽。
當我們總在思考該如何減負如何提高素質的時候,也許有時也應該回過頭來想一想,減負的本身是否正確吧。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晨讀六點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