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試官說「等通知」,是不是沒戲了?
許多人在職場面試的過程中都遇到過很多問題,有的是倒在了奇葩的職場問題上,有的是倒在了和面試官的溝通交流上,而更多的還是於面試官那淡淡的一句「等通知吧!」逐漸喪失了自己的信心。
我的一位朋友就是如此,他也有過幾年的工作經歷,能力不能說得上是優秀,但也絕對不差,屬於公司裡面的中等水平。而最近他就去參加了一家公司的面試,其實以他的能力而言進入這家公司還是很有希望的。
面試過程和他所想像的一樣,感覺非常流暢,不能說是非常好,但也絕對談不上壞。本來以為差不多可以進入公司被錄用了,結果最後面試官只是說了一句「等我們通知吧」。
這種情況讓他都覺得非常鬱悶,這句「等通知吧!」像極了給求職者宣判「死刑」,他覺得這是否意味著自己是被公司拒絕了的意思?其實不止是他,許多求職者在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也都會下意識給自己一個被拒絕的答案。
其實這不怪他會這麼想,畢竟每個人在聽到這種話的時候都會給自己一個暗示,讓自己做好最壞的打算。畢竟求職的路仍然要繼續,不可能在一棵樹上吊死,所以也不會抱有什麼希望,如果自己真的被錄用那就是意外之喜,如果的確是被拒絕那麼也不會多難過,畢竟有了足夠的心理建設和準備。
那「等通知」這句話的背後到底是被拒絕了?還是有什麼其他默認的潛規則呢?
2.「等通知」背後的默認規則
第一:掌握主動權
其實面試官不僅僅是要面試求職者,同時也是整個公司的形象代表,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全都代表著公司的立場,而是否錄用的權力也都在公司的手中。這也就導致了,有時候他們必須要掌握一個主動權。
而「等通知」這句話無形中就可以讓面試官佔據非常大的主動權,選擇的權力在自己的手裡,在公司的手裡,可以有時間去抉擇與權衡,不至於腦子一熱就把某位求職者留了下來,畢竟求職者工作能力的好壞也和他們的薪酬福利所掛勾。
更何況一個優秀的員工也能為整個公司帶來巨大的貢獻,又有哪個面試官不希望自己公司可以更進一步的?
第二:貨比三家
其實面試官說出這種話,有時候也是代表著這個崗位的競爭對手很多,其中不乏和我們一樣優秀的人,這就需要公司來針對整個部門團隊,以及公司現狀和員工的具體情況來做權衡對比了。
也不怪面試官這樣,畢竟貨比三家,誰不想花最少的工資招來最優秀、最適合公司的員工呢?所以面試官們會在最後結尾的時候說出「等通知」這種話,就是不明確表示最後的結果,讓求職者多等幾天。
其實如今許多公司都會採用這種形式,特別是在疫情過後經濟百廢待興的階段,更多的公司已經不想再有試錯的機會了,對於他們來說新錄用的職工能力越強,讓公司經濟復甦的速度就越快。
其實一個公司的經濟復甦並非是指望新加入進來的員工,但是能讓新員工更快地為了公司創造收益,又是哪個面試官,哪個老闆能夠拒絕的呢?
第三:留有餘地,避免尷尬
其實面試官說出「等通知吧」,有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求職者本身並不符合崗位的要求,而即使面試官覺得在不合適,也不會當場拒絕,因為那樣會讓面試的場面非常尷尬,也容易讓外界對於這個公司產生不良印象。
特別是誰知道一個人未來的高度會到哪裡?俗話說做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面試官這麼說也未曾不是抱有這種考慮,萬一自己的公司被收購了,而收購的人正是當初面試被自己直言拒絕甚至諷刺的人,那自己的職場生涯豈不是到頭了?
3.面對「等通知」我們該怎麼辦?
那麼如果我們在面試的過程中,遇到了類似的情況又該怎麼做呢?
第一:主動詢問
首先我們一定不能被動地去等待,應該在面試三天後主動像面試官去問詢結果,這樣可以讓我們掌握主動權,也能表示出自己對於這份工作的重視。過了也還好,如果不過的話,我們也可以趁此機會厚著臉皮詢問面試官我們自身所欠缺的能力到底是什麼,改進後是否有進入這家公司的機會等等。
三天,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如果我們是被委婉拒絕的,那麼三天可以給對方一個復盤的時間,並且多等幾天也不會對結果造成什麼影響。如果我們是被錄用的,那麼這三天就足夠面試官和領導商議出一個具體的結果,還能體現出我們對於這份工作的重視程度。
第二:如果沒有通過,詢問原因
如果沒有通過的話,切記切記一定要厚著臉皮佔用面試官的一點時間,並且向其詢問原因。這樣的作法就是為了可以讓自己在之後能夠復盤,對於自己的不足方面有一個更加客觀的了解。
從而可以有針對性地改變自己,解決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問題,提升自己在某些方面的專業能力,從而在日後其他公司的面試過程中可以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優勢,讓面試官更快地看到你。
第三:放平心態
我們在等待通知的時候,一定要自己先放平心態,提前做好最壞的打算,千萬不要因為等待公司的通知就打亂了自己曾經所擬定的求職計劃。而放平心態之後,哪怕出現最壞的情況,其實這個時候也沒有了太多對於不好青年礦發生你的壞情緒。
所以等待歸等待,我們仍然不要忘記了我們的目的是要求職,是要找到一家心儀的公司成功入職,而非是在一顆歪脖子樹上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