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宮鬥好手張貴妃下線後,曾經一度引起熱議的帝後CP和帝妃CP逐漸淡出討論圈,而徽柔與懷吉的虐戀情深則成了眾人關注中的焦點。
出身高貴的帝王長女徽柔因為多次的愛而不得而趨於崩潰,曾經那個天真明豔的小姑娘,最終化身為了寂寂深宮最可悲的犧牲者。
有人說,徽柔一生的悲劇大都是由那個所謂最寵她的父親親手造成的,可是一切就真的如此嗎?
那個在歷史上謹慎克己到了極點的帝王才是徽柔一切悲劇的造就者嗎?
仁宗表示:這鍋我真的背不起。
不可否認,徽柔的悲劇確實有幾分來源於帝王,他給了她無上的寵愛,卻沒有教會她在黑暗中該如何行走,可是更來悲劇的來源卻並非仁宗之過。
如果可以,他也不願那個自己一手寵大的長女最終淪入瘋狂的地獄。
也許帝王才是這個世界上最為悲情的人物,因為他將親眼看著身邊在乎的人,一步步淪入無敵深淵,卻始終無法伸出援助之手。
一切的一切早在他踏上那個高高在上的王座的那一刻,一切就早已成了命中注定,一如這部電視劇原本的名字——《孤城閉》。
而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則是徽柔的悲劇到底是由什麼造成的?
一、時代的制約
想要看清一段歷史的本源,那麼就不能脫離了具體的時代。每一個時代的發展自然會相應的局限性,而那些悲劇的產生也大多逃離不了這種特殊的制約。
宋朝宣揚「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雖然是「家天下」的封建本質,可是皇權卻同樣被制約著。
他們強調:「法者天下公器,若屢違詔令,雖天子之子亦不得而私!」
法律並非一人一家的私器,它的存在為的是維護整個制度的合理與合法性,所以即使貴為帝王,也依舊有著自己的不得已。
強大的臺諫制度,讓士大夫們擁有了制約皇權的權利,皇家無小事,對於擁有監察職權的士大夫來說,即使貴為天子一言一行也要符合法度,更何況只是憑藉寵愛尊享富貴,卻無甚權勢的公主。
徽柔忤逆婆婆本就被大臣所詬病,再加上夜扣宮門,更是成了群臣彈劾重點。
原書中是這樣描寫的:諫官王陶論宮門夜開,乞繩治護衛,御史又共論主第內臣多不謹……
就連大名鼎鼎的司馬光,也都針對此事多次上書帝王,在他們的眼裡女子本應恭順賢良,而作為公主本就是天下女子的典範,更應謹守禮儀,而不是任性妄為。
從一開始,生於帝王家的她,就沒有任性的權利。
除了這些朝堂上的紛爭逼迫著仁宗無法在徽柔受傷的時候給予守護之外,還有宋朝對於駙馬身份的要求。
《宋史》中有記載,宋代對於駙馬授官的規定是這樣的:「駙馬都尉選尚公主、長公主,並除小將軍,下降日,除刺史;選尚大長公主,即除大將軍,下降日,除團練使。」
宋朝的駙馬不能在朝中居於要職,一旦你選擇了尚公主,那麼也就意味著你將放棄自己的前途,所以宋朝的駙馬大多選自小門小戶。
無論是徽柔的初戀,出生於世家的曹評,亦或是後來怦然心動的馮京,因為身份與未來的因素,她與他們註定了只能一別兩相歡。
可是見識過了才學出眾的世家公子,機變無雙的新科探花郎,這樣的徽柔又怎麼可能看得上庸碌而懦弱的李瑋?
也許這段婚姻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錯,可是錯的卻並非你我本身。
二、對於自身處境沒有清晰的認知
徽柔皇族的身份是她一生的榮耀,同時卻也是她一生悲劇的開始,然而她卻從未認識到自己的不同。
她享受了出身帶來的榮耀,卻認識不到自己所需承受的責任。
她想要的尋常女子最簡單的願望,卻註定了是身為帝王之家的她一生的求而不得。
皇族的身份本身就是政治的一部分,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享受了公主的身份所帶來的的福利,自然也要承擔公主這一身份所帶來的義務。
公主的婚姻本就是帝王手中的一顆籠絡人心的棋子,即使她本是帝王最寵愛的長女。
《邵氏聞見錄》卷第一帝,講到徽柔下嫁的原因時,是這樣描述的:念章懿太后不及享天下養,故擇其兄子李瑋使尚主。
因為念及生母之恩,為了加恩舅家,所以仁宗選擇了把徽柔嫁給李瑋,也許其中也有一絲為了女兒幸福的考慮,畢竟在他眼裡李瑋性子老實,一定會對徽柔好的。
可是徽柔要的從來都不是李瑋的好,她更想要那種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的尋常幸福。
然而身為帝王之女的徽柔,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沒有婚戀自由的權利,她所愛的終將成為一生的錯過,即使不是李瑋也依舊還會有其他人,而這些卻是徽柔從來沒有認識到的處境。
當她在李家受到極度委屈的時候,內心的脆弱讓她急切地想要奔回宮中,想要向最愛的父母傾訴自身的委屈,於是出現了夜扣宮門的事件。
在尋常家裡,這不過是一樁極為常見的受了委屈的孩子尋找父母作為依靠的事情,可是在天家,一言一行都被無限放大。
言官的申斥與彈劾,生生逼得徽柔被禁宮中,也許這與她而言並不算是太過難以接受,可是懷吉的被迫離開則成了她最深的痛。
也許於徽柔來說,她始終只把自己當做了世間最為普通的女子,卻忘了從一開始她就不一樣。
因為缺乏對於自身處境的清晰認知,所以才會肆無忌憚地一次次觸碰規則,最終導致無法挽回的後果。
我們每個人存於世間的本身就是在規則中不斷行走,唯有認清自身的處境,才能尋找到屬於自身的幸福旅途。
三、缺乏逆境求生的能力
古羅馬斯多葛派的著名哲學家塞涅卡曾說過:好的運氣令人羨慕,而戰勝厄運則更令人驚嘆
沒有誰的一生可以做到一帆風順,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屬於自己的磨難,區別只在於你如何去應對。
在順境中成長並不值得驕傲,而能夠在逆境中求生才算擁有了擁抱幸福的能力。
也許對於曾經的徽柔來說,她的一生太過於順暢,一出生就被帝王所偏愛,後有養在皇后身邊,可以說在未出嫁之前徽柔擁有了一個女子所能夠擁有的一切。
即使後宮紛爭不斷,可是作為被帝王所偏愛的長女,她依舊可以肆意生長。
也正是這種順風順水的成長曆程,讓徽柔缺乏逆境求生的能力。
面對丈夫和婆婆的屈辱,面對愛而不得的苦悶,她想的從來都不是如何去面對,如何走出這片昏暗的天地,而是以為任由自己沉淪在黑暗的深淵裡不可自拔,最終在與懷吉分開八年後,抑鬱而終。
溫室裡長大的徽柔終究撐不起置身逆境的自己,可是如果你不懂得自救,那麼這個世界上將再無人可以可以拯救你的一切。
著名哲學家尼採有這樣一句名言:但凡不能殺死你的,最終都會是你更強大。
唯有在逆境中走出一片天地,你才能夠成就強大的自己。
於徽柔來說,堅持走出眼前的陰霾,才能夠擁有廣闊的未來,即使在那個禮教束縛的年代,走出來的才是人生。
結尾
記得電視劇中曾有這樣一幕,張貴妃在臨死前對徽柔說:將來你一定會發現,你那尋常女子最簡單的願望,有一天也不會為世人所容,你這樣性子,也一樣會讓你落得個群臣怒斥、帝後抑制的下場。
張貴妃的臨死贈言終究道破了徽柔一生的悲慘命運。
有人說,最了解你的往往是你的對手,作為對手的張貴妃太清楚徽柔的本性,而她想要的所謂尋常的幸福本就是生於帝王之家的求而不得。
現實的逼迫,她對於自身處境的懵懂,以及在心性的脆弱讓她無法面對人生的逆境,這才是導致徽柔悲劇人生的罪魁禍首。
今日話題:
你覺得是什麼導致了徽柔一生的悲慘命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