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瀋陽8月31日電(記者徐揚 趙洪南)「這裡埋著我的工友和鄉親,也給我留下終生難以磨滅的記憶和身體上永遠的傷痛。」這是高慶岐生前經常對兒子說的話。
在剛剛修繕過的阜新萬人坑死難礦工紀念館內,面對累累白骨,83歲的高多賢回憶起父親當年在礦上死裡逃生的經歷,老淚縱橫。
當時,還只是孩子的高多賢,親眼看著父親被日本人抓去做勞工。「那情景一輩子都忘不了。」
1944年,高多賢家住的村子——錦州義縣劉龍溝鄉高家溝村裡來了日本人,挨家挨戶的給老百姓照相。
「起初,村裡人搞不懂日本人為什麼要給他們照相。」高多賢說,後來才知道日本人的險惡用心,照片是用來抓勞工的「證據」,即使抓到的勞工跑了,也能拿著照片找到他的家人。
在日本人給高多賢一家拍完了那張所謂的「全家福」後,高多賢的父親高慶岐、大伯和叔叔都被日本人抓了到了阜新太平礦(今海州礦)做勞工,開始了「拿命換飯吃」的非人生活。
長期研究日本侵華史的遼寧省委黨校教授李秉剛說,1936年10月1日,日偽「滿洲炭礦株式會社」成立「阜新礦業所」,開始全面掠奪阜新煤炭。
日本侵略者在生產上奉行「以中國勞工生命攫取資源」的政策,「要煤不要人」。他們通過把頭招騙、攤派勞工、抓捕戰俘和平民百姓等手段,每年弄來幾萬人下井挖煤。
現藏於遼寧省檔案館的「國民政府東北行轅審判軍事法庭對日本戰犯的判決書」中,詳細記述了萩原四郎任偽滿阜新縣參事官期間,強徵「一萬六七千人送往阜新煤礦充當勞工」的犯罪事實。
「只要多出煤,死人不死人全然不顧。」李秉剛說,由於沒有安全措施,冒頂、透水、瓦斯爆炸等事故頻繁發生,吞噬了無數中國礦工的生命。僅阜新「萬人坑」遺址就埋葬死難礦工7萬餘人。
阜新「萬人坑」遺址原是日本侵略者於1940年徵地20多萬平方米設立的墓地。迄今為止,這裡已發現受殘害礦工遺骨7萬具,是日本侵略中國、掠奪中國礦產資源的歷史罪證。
2014年,在國家及省、市各級政府重視和支持下,阜新「萬人坑」死難礦工紀念館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與保護,新建了陳列館,依據原址原貌重修了紀念碑,新館於2015年8月15日正式對外開放。
高多賢說,父親高慶岐每每回憶起那段過往,就像做了一場噩夢。他們住在低矮潮溼的工棚,工棚外的圍牆上拉著電網,24小時都有警察看管。「工棚是用秫秸席搭的,不遮風不擋寒,父親和50多名勞工就擠在鋪著草的地上睡覺。吃得是橡子面窩頭,又苦又澀,不少勞工因此脹肚而死。可有的時候光叫幹活,連頓橡子面窩頭都不給。」
「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父親和其他勞工每天要在礦井下工作十多個小時,腳步稍慢一點,就會挨工頭的皮鞭。」高多賢說,更要命的是礦井事故頻發。高慶岐到礦上4個多月後,就遭遇了冒頂事故,被一塊巨石砸傷了後腰。
高慶岐受傷後,日本人不僅不給他看病,也不準他養傷,致使他的腰落下終生殘疾,再也挺不直了。因為不能幹活,日本人就把他調到太平礦日本人公寓做雜工。在每天上下班的路上,高慶岐都會看到「日本人用馬車把一車車死人拉到公寓附近的溝裡埋掉」。高多賢說,高慶岐曾親眼見過有的勞工根本沒有死,就被日本人扔到溝裡活埋了。
李秉剛說,1936年至1945年,強募到阜新地區的勞工達50餘萬人,其中約10萬人因飢餓、傷病、瘟疫、事故、迫害等原因死亡。
1945年2月,高慶岐的哥哥和弟弟趁日本人不注意跑了出來。他們找到高慶岐,哥仨兒最終逃離了日本人的魔掌。
1952年,高多賢來到阜新工作,高慶岐每年來探望兒子時,都要到當年埋葬了數以萬計礦工屍骨的「萬人坑」遺址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