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盯「天外來客」,紫金山天文臺接連發現3顆新的小行星

2020-12-22 新華報業網

  交匯點訊 2月下旬以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已經發現3顆新的近地小行星!其中有兩顆已與地球「擦肩而過」,還有一顆「潛在威脅小行星」將於今年5月初飛掠地球。為何近期接連發現新的小行星?他們會對地球產生怎樣的「威脅」?對於這些「不速之客」,人類該怎麼去應對?

  接連發現三位「不速之客」

  先認識一下這三位「天外來客」:2020 DM4,2月26日發現,直徑近160米,預計今年5月初飛掠地球,屆時離地球最近距離約為735萬千米;2020 FD2,3月17日發現,直徑約為26米,已於3月15日飛掠地球,當時離地球距離約為32.8萬千米;2020 FL2,3月19日發現,直徑約為20米,已於3月23日飛掠地球,當時離地球距離約為14.4萬千米,這也是我國迄今發現的尺寸最小、與地球軌道距離最近的一顆小行星。

  為何能在短短一個月內發現三顆新的小行星?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團組首席研究員趙海斌解釋說,地球周圍充斥著各種可能與我們「擦肩而過」的小天體,但是由於觀測條件和觀測能力的限制,人類並不能完全發現它們。近期接連發現三顆小行星,主要得益於良好的夜間觀測條件和高效的數據處理手段。「它們只是無數個小行星的代表,發現這些『不速之客』,監測它們,並進行預警,是我們的一項長期的重要工作。」

  「潛在威脅分子」威力有多大

  發現和監測小行星,是為了守衛地球。

  趙海斌說,小行星的爆炸威力和質量、速度、密度等有關。一般來說,直徑10米以下的小行星經過大氣層時基本就被燒蝕了,部分小行星燒蝕後會有隕石落到地面。而有研究顯示,小行星的直徑每增加10倍,爆炸威力就會增加1000倍。「一般來說,直徑140米以上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威力足以毀掉一個中等國家。」

  在天文學上,直徑大於等於140米且與地球的最小軌道交會距離小於0.05天文單位(約750萬千米)的近地小行星,即被稱為「潛在威脅小行星」。近期發現的三顆小行星中,將於5月初飛掠地球的2020 DM4便是這樣一個「危險分子」。

  不過,地球的「哨兵」一直在盯著它呢!2月26日晚,位於江蘇盱眙的紫臺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了正在接近地球的2020 DM4,科研人員隨即上報國際小行星中心(MPC),並立刻通知牽頭組建的合作監測網內望遠鏡進行後隨跟蹤觀測,最終匯總全球12個觀測站點的數據,確定了2020 DM4的軌道,做好了迎接「不速之客」的準備。

  「根據觀測數據,2020 DM4直徑接近160米,飛掠地球時最近距離約為735萬千米。」趙海斌說,「不過大家不用擔心,雖然有威脅,但畢竟是潛在的。我們會持續監測這顆小行星,不斷修正觀測,以提供更精確的軌道數據。」

  必須在小行星「發現」地球前就找到它們

  面對近地小行星的潛在威脅,我們該怎麼去應對?

  「小行星防禦方法的研究全球已提上日程,但是在防禦之前,發現和監測是至關重要的。」趙海斌說,觀測發現近地小行星之後,通過進一步監測並精確定軌,可以分析其軌道特性,評估撞擊概率,預測隕落地球的時間、地點,然後基於對其材質結構等物理性質的研究,評估可能發生的碰撞事件對地球環境和人類生存安全的危害程度。「只有了解防禦對象的特性,才有可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提前進行精確預警並採取防禦措施。」

  趙海斌說,近階段,我國對於近地天體監測預警能力急需提高,而建設口徑更大的巡天望遠鏡才是當務之急。而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們監測小行星的手段還包括紅外觀測、雷達測量和空間探測等,這些也將是這一學科領域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目前,我國觀測水平日益提高,國際合作也在不斷加深,2018年2月,我國作為正式成員加入國際小行星預警網,紫金山天文臺作為我國該領域的最重要力量,一直在致力於我國自主的近地天體監測預警觀測網建設。此次2020 DM4的發現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已經在運行的一個小型監測預警網,通過「東部望遠鏡先行發現,西部望遠鏡後隨認證」的綜合觀測模式實現。

  交匯點記者 蔡姝雯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版權和免責聲明

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新華報業網",並保留"新華報業網"的電頭。

免責聲明:本站轉載稿件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華報業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者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高能預警:今晚,有小行星飛來!它們真能撞地球?這次不會
    全球科學家都在密切關注這些「天外來客」加「不速之客」,我國也有一臺以跟蹤觀測小行星為主要目標的望遠鏡:位於江蘇盱眙的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這些小行星有可能撞上地球嗎?對於這個網友最關注的問題,觀測人員帶來了「定心丸」——科學家對近期看到的這幾顆小行星的軌道已經掌握得比較準確了。
  • 我國又發現一顆近地小行星 與地球軌道距離最近
    我國又發現一顆近地小行星 與地球軌道距離最近原標題:我國又發現一顆近地小行星,系2月下旬以來發現的第三顆新華社南京3月30日消息,記者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國際小行星預警網和國際小行星中心近日又發布一顆由該臺近地天體望遠鏡率先觀測到的近地小行星:2020 FL2。
  • 獨家:小行星今晚 「串門」?紫金山天文臺:咱這有圖有真相
    全球天文學家確認,這顆小行星並非「衝著地球」來的,只是「路過」。並且,它也不是突然冒出來的,而是早就在密切關注的名單上。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趙海斌研究員,向荔枝科技提供了這張圖片:這是2018年9月9日,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拍攝到的「2002 PZ39」小行星,即圖中標出的快速移動的小亮點。
  • 從「中華星」到「悟空」:紫金山天文臺科學家70年的「追星記」
    有一顆小行星,它的名字叫「中華」,它是第一顆中國人發現的小行星,它的發現者和命名者叫張鈺哲。張鈺哲是中國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新中國成立後紫金山天文臺的第一任臺長。在過去的70年,一代又一代天文學家,用他們的堅韌和嚴謹的科學態度,追尋浩瀚宇宙,繪製銀河畫卷。
  • 紫臺「捉」到一顆近地小行星,下周飛掠地球
    現代快報訊(記者 阿里亞)聽說有顆小行星正奔著地球飛來?沒錯。11月12日,現代快報記者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一顆名為2020 VA1的近地小行星正在向地球靠近。據預測,這顆小行星將於11月20日飛掠地球,屆時與地球的最近距離約為448萬公裡。這顆小行星最早由紫金山天文臺的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
  • 紫金山天文臺發現近地小行星近距離飛掠地球|科技傳播熱度榜單TOP10
    2、紫金山天文臺發現近地小行星近距離飛掠地球←入榜理由國際小行星預警網(IAWN)和國際小行星中心(MPC)發布,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近地小行星2020 FL2於北京時間2020年3月23日凌晨04時38分24秒在0.38地月距離(約14.4萬公裡)飛掠地球。
  • 今天一顆小行星跟地球「擦肩而過」 ,半個月前我們就發現了
    不過,這並不是什麼「新」聞,在半個月前,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的近地天體望遠鏡就發現了這顆小行星。其中,大視場是大批量發現的決定性因素,歷數在近地小行星搜尋領域卓有建樹的望遠鏡,它們均見長於巡天速度。建造中的魯賓天文臺(LSST)將成為最強有力的接力者。
  • 今天一顆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 ,半個月前我們就發現了-虎嗅網
    不過,這並不是什麼「新」聞,在半個月前,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的近地天體望遠鏡就發現了這顆小行星。具有強大巡天能力的光學望遠鏡是近地小行星發現與監測的關鍵。巡天速度和極限星等是近地小行星搜尋的關鍵指標,而視場和口徑便是分別與這兩個指標密切相關的望遠鏡參數。其中,大視場是大批量發現的決定性因素,歷數在近地小行星搜尋領域卓有建樹的望遠鏡,它們均見長於巡天速度。建造中的魯賓天文臺將成為最強有力的接力者。
  • 紫金山天文臺:來一場天文「朝聖」之旅—新聞—科學網
    嚴格地說,位於天堡城的紫金山天文臺是紫金山天文臺的紫金山科研科普園區。紫金山園區至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它的建成標誌著我國現代天文學研究的開始,中國現代天文學的許多分支學科和天文臺站大多從這裡誕生、組建和拓展。由於它在中國天文事業建立與發展中作出的特殊貢獻,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 只要說到中國現代天文學就很難繞過紫金山天文臺。
  • 仰望星空:一起來聽聽這顆「中國星」一波三折的往事
    你可能無數次的仰望星空,但是你知道嗎,有一顆小行星,它的名字叫"中華",它是第一顆中國人發現的小行星,它的發現者和命名者叫張鈺哲。張鈺哲是中國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新中國成立後紫金山天文臺的第一任臺長。1957年10月30日,他們發現了一顆和1125中華星軌道十分相似的小行星,然而,它並不是1125中華星。這成了張鈺哲心中最大的遺憾。過了20年,1977年,這顆小行星被計算出精確的軌道,得到其他天文臺觀測的證實。於是國際上破例做出一個決定,將張鈺哲在金山發現的這顆新小行星,代替1928UF給予1125中華星的名字,並命名"中國星"。
  • 又一顆小行星以中國科學家命名,細數吳汝康的成就
    記者了解到,吳汝康星處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是紫金山天文臺在2010年8月7日用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的。國際小行星的命名是永久性的榮譽,從此,吳汝康的名字將進入宇宙星空。此次活動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何梁何利基金會、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主辦,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管理處協辦。關注1:吳汝康有哪些科技成就?
  • 這顆新發現的小行星是距離太陽第二近的自然天體
    一顆在金星軌道內繞太陽飛行的新發現的小行星正在打破各種記錄。除了是第一顆已知具有該軌道的小行星外,這顆名為2020 AV2的太空巖石在太陽系中除水星外,與太陽的距離最近。圖註:這張照片拍攝於1月8日,展示了新發現的小行星2020AV2,它比金星繞太陽軌道更近。此外,根據位於義大利的在線天文臺"虛擬望遠鏡項目"探測獲得的數據顯示,2020AV2在太陽周圍飛行僅151天,是已知小行星中軌道周期最短的。
  • 中國院士小行星命名
    - 一顆小行星以我國石油專家王德民命名新華網 2016年04月12日 16:52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聯合舉辦的「王德民星」命名儀式暨學術報告會上獲悉,國際小行星委員會命名公報稱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德民為中國油田分層開採和化學驅油技術的...
  • 直徑370米的小行星或將撞擊地球?紫臺專家:可能性很小,不必過分擔憂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供圖突然加速,48年後可能撞擊地球在有撞擊地球危險的小行星中,阿波菲斯可謂鼎鼎大名。這顆發現於2004年的小行星還有一個可怕的名字——「毀神星」。阿波菲斯究竟是一顆怎麼樣的小行星?「它的全名為99942 apophis,直徑大約370米。」
  • 為什麼小行星能以他們的名字命名?
    為表彰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第一任主任、原吉林大學校長唐敖慶在教育和科學研究領域所做出的傑出貢獻,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於2007年5月19日發現、國際編號為218914號的小行星,近日正式被命名為「唐敖慶星」。
  • 科學家發現一顆圍繞金星運行的小行星
    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利用Zwicky瞬變設施(ZTF)帶來了一項有趣的發現。ZTF是一種基於帕洛瑪天文臺的測量相機。研究人員利用它發現了一顆新的小行星,名為2020 AV2,它完全在金星軌道內運行。科學家表示,這顆小行星如果想脫離目前軌道,唯一的方法是通過與水星和金星的引力相遇而被拋出目前的軌道。
  • 命名「高魯星」 宇宙小行星有了長樂人名字
    宇宙裡的小行星有了長樂人的姓名啦!昨日,記者從長樂市科協獲悉,為紀念長樂人高魯先生對我國近現代天文學做出的貢獻,由北京天文臺CCD小組發現的一個小行星,近日被命名為「高魯星」。此前,用福州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有「林則徐星」。  高魯為長樂城關人,是中國現代天文學開創者。
  • 紫金山天文臺,600mm望遠鏡伸向夜空,圓形房頂上為啥有大裂縫?
    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上的紫金山天文臺舊址圓頂觀象臺。(李倫 攝影)站在海拔448.9米的紫金山主峰北高峰俯瞰紫金山天文臺建築群。(李倫 攝影)(李倫 攝影)紫金山天文臺舊址位於江蘇省南京市鐘山(紫金山)的第三峰上,海拔250米,始建於193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臺是總部,在青海等地還有同名的其他觀測臺。紫金山天文臺是我國自己建立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學研究機構,前身是成立於1928年2月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標誌著中國現代天文學研究的開始,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
  • 如果小行星撞向地球,我們如何絕地求生?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最新發現一顆近地小行星:2020 VA1。該小行星目前正在向地球靠近,預計在11月20日飛掠地球。本次飛掠不會對地球構成威脅。據悉,這顆小行星最早由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於11月6日發現。
  • 《尋找外星人》40、小行星有多少顆?
    1804年9月1日利林特爾天文臺臺長的一個助手卡爾.哈丁發現了「婚神星」。1807年3月29日奧伯斯在發現「智神星」5年後再次發現了一顆小行星——灶神星。實際上,灶神星在1781年3月13日晚上就有可能被發現。因為,當天晚上,英國天文學家赫歇耳在金牛座中發現了天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