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會想,那些滲透著女子靈氣的棉花,從枝頭摘下來之後,它們會被送到哪裡去呢?究竟是被彈成輕盈的棉絮,裝入被褥之中,還是被紡成棉線,染上五彩,織成絢麗多彩的棉布,裁成錦繡衣裳呢?但是,我相信,不管是哪一種方式,棉花最終的歸宿,必然是與一位溫柔嫻淑的女子有關,因為,只有女子那充滿柔情的雙手,才配觸摸那柔軟無骨的棉花。
究竟是在什麼時候,人們想到了用棉花來織布呢?據說,9世紀的一位阿拉伯的旅行家蘇萊曼,在他的《蘇萊曼遊記》中說,這是一種用來觀賞的「花」,是種植在花園中的,莫非,在那個時候,人們恐怕還不懂得如何用棉花來織布?《梁書》中曾經記載,在高昌這個地方,有一種神奇的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纊,名為白疊子」,這種名叫「白疊子」的草,恐怕就是棉花吧。
據說,中原地區現存最早的棉紡織品,是在一座南宋古墓中發現的棉線毯。到了元朝初年的時候,朝廷開始向老百姓徵收棉布,作為稅收的一種,由此可見,從那個時候開始,棉布已經成為了紡織品的一種。到了明代宋應星編寫《天工開物》的時候,棉織品已經遍地都是了,「棉布寸土皆有」,「織機十室必有」,再加上明朝的政府大力徵收棉花棉布,勸民植棉,棉花從此深入了人們的生活。
看著那些蓬鬆的棉絮,我不禁又想,究竟誰是第一個想出將棉花紡織成布的人呢,是傳說中的織女嗎?織女是不是真有其人,我不知道,但是,我卻知道有一位偉大的棉紡織家,那是一位宋末元初的傑出女性,她發展並傳播了先進的紡織技術,推廣了新的紡織工具,到了清代的時候,她更被人尊為是布業的始祖,她叫黃道婆。
在上海植物園內,有一座整飭一新的黃母祠,就是為了紀念黃道婆而設立的。聽說,黃道婆是上海烏泥涇鎮人,從小飽受欺凌,不堪虐待的她,逃出了家門,輾轉竟然流落到了崖州地界,在當地和黎族居民一起生活了三十多年的時間,學得了當地植棉、軋花、彈花、紡紗、織布等技巧,到了年老之後,思鄉心切,於是就回歸了故裡,悉心傳授家鄉的姐妹們相關的技術,很快,在她的幫助下,上海成了明清時候中國重要的棉紡織業中心。
在黃道婆逝世之後,鄉親們對其既敬仰,又想念,由於感念她的恩德,鄉民們便造了黃母祠來祭奠這位與棉花有著不解之緣的女子。後來,黃母祠經過了多次毀壞和重建,最後被劃入了上海植物園的地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