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傳媒網3月8日訊(記者楊軼)不知何時,微信朋友圈變成了一個交易平臺,各式各樣的商品都被拿出來在此交易。那些在微信賣東西的人,也有了一種專門名稱——微商。隨著微商的火爆,在朋友圈內買到假貨的消息也越來越多。
3月5日,一名株洲本地微商向《長株潭報》記者報料:「微商平臺假貨多,很多號稱代購的商品其實是在國內貼牌的。」
案件回顧 賣假貨或面臨七年刑期
日前,一名杭州女子在微信朋友圈售賣假名牌被告上了法庭,最高或面臨七年有期徒刑。公安機關在其住所內發現假冒的「LV」、「Celine」、「Prada」等皮包,「Chanel」的皮夾、包、耳釘,「Omega」、「江詩丹頓」、「萬國」品牌手錶等24件商品。據統計,在2013年,這名杭州女子銷售假名牌的商品共計價值人民幣11萬元。
檢方認為,「該女子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應當以銷售假冒註冊商標的商品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商家心聲 微商成假貨的代名詞
「小聰明」是株洲一名從事微信代購的微商,她有一份穩定工作,從事微信代購已有兩年多。
從事代購,是因為有個遠在美國的哥哥,想賺錢貼補家用,就慫恿她在微信上進行代購,「結果一開始做了發現根本沒那麼賺錢」,「小聰明」說。
「小聰明」表示,自己的客戶主要是朋友。在貨源上,一直是官網訂購,或者哥哥在美國的專賣店進行購買,這樣算下來,利潤並不高,「只是賺點跑路費」。
因此,「小聰明」對於微商這個稱號很是排斥:「微商現在就是假貨的代名詞,我賣的是正品。」
現身說法 怎樣避免買假貨
「小聰明」介紹,微信朋友圈裡假貨已經泛濫。其中根據商品來源不同,又細分為代理和代購兩類。
據她了解到的信息,玩代理的,貨源很大部分是在國內進行貼牌,並非所說的原裝進口。
「代購也有假貨。」「小聰明」說,有的代購是國外的地攤貨進行貼牌,有的甚至是在國內進行貼牌,冒充進口產品。
怎樣才能避免買到假貨?「小聰明」介紹:「找自己熟悉的人購買,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購買到假貨。或者購買自己熟悉、能鑑別真假的產品,切勿盲目跟風。」
□案例
微商坦言:賣的商品不全是真品
業內人士透露,朋友圈所謂代購多為高仿,「一線品牌」很多來自沿海小廠。
日前,武昌的王女士就向記者投訴,近日她在微信朋友圈一朋友處購買了一款號稱「美國正品代購」的Coach長款錢包,加上郵費共680元。錢包寄到後,發票、包裝盒、產品證書一應俱全。王女士卻發現,「錢包走線和五金件都比較粗糙,皮質摸起來也不太舒服」,她懷疑買到假貨想要退貨,遭賣家拒絕。
記者在王女士提供的賣家「寶貝貝」微信朋友圈中看到,對方出售的鞋子、皮帶、太陽鏡、女包等幾乎囊括所有一線品牌,大部分商品標註為原單、正品代購等。記者聯繫上這名賣家,對方是名女子,她稱賣貨時已告知消費者不退不換。她坦言,賣的商品不全是真品,「看顧客要什麼貨,一款LV女士皮包,500元~8000元價格不等,普仿價格最低,幾百元就可以搞定,要精仿的,8000元的也有,也可以私人定製,只要把貨品的照片傳給我就可以。」
微商揭秘:品牌代購連發票都可造假
「那些說是從美國、法國代購的,大都是從廣東某個小鎮的廠拿的貨。」從事微信代購生意的張晨(化名)向記者透露,每季度這些小廠會專門去歐洲、美國掃貨,將當季火爆的新品購回來,原樣製作全套產品和包裝盒。「想要什麼樣品牌的包裝盒都有,消費者想要哪個國家的商場發票都有,發票還都是蓋了章的,做得比真的還要真」。
張晨透露,如一個Chanel裡外全羊皮的包,精仿貨在皮質、五金件上都會做得和品牌貨一樣,出廠價過千元,市場價可賣到近萬元;如是普通仿製品,外用羊皮裡用豬皮,或外用羊皮內用人造革,價格就會低很多。
□支招
微信代購遇糾紛聊天記錄可做證據
微信代購遭遇假貨,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莫過於「我該如何維權?」
在以往的民事訴訟中,有的當事人提交了手機簡訊、網上聊天記錄等,作為支撐自己訴訟請求的證據,但在審理過程中往往不被當做證據來採信。今年2月4日,最高法院發布了《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並於發布之日起實施。
這份司法解釋明確,視聽資料包括錄音資料和影像資料兩大類。電子數據則是指通過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網上聊天記錄、博客、微博客、手機簡訊、電子籤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信息。此外,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錄音資料和影像資料,適用於電子數據的規定。這就意味著,平時市民在QQ或其他平臺的聊天記錄、博客、微博客、微信朋友圈留言、手機簡訊、電子籤名、域名等電子數據信息,都能作為民事案件中的「呈堂證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