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區營造的創意巧思 土溝村變身美術館

2020-12-20 中國臺灣網

臺灣社區營造的創意巧思 土溝村變身美術館

2015年12月08日 09:33:29  來源:東南網

  小草莓做成大產業

  去臺灣旅遊的許多朋友都知道苗慄大湖有臺灣「草莓之鄉」的美名,酸酸甜甜的草莓讓大湖鄉打

  出了名氣,也財源滾滾。其實在臺灣,靠草莓經濟發展起來的遠不止大湖鄉,位於臺北市的白石湖社區,素來也有「草莓王國」的頭銜。

  據白石湖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魏芳國介紹,位於城鄉接合部的白石湖原本是一個貧困落後的郊區鄉村,後來村民們引進草莓新品種,通過溫室大棚種植,提供遊客觀光採果、農事體驗、親子互動等服務,並每年舉辦內湖草莓季,最終通過產業活化帶動農村再造。

  「打草莓牌,食草莓利。」魏芳國說,從草莓種植髮展到觀光果園,從休閒採摘發展到生態旅遊,讓白石湖人嘗到了甜頭。目前,白石湖草莓村從事草莓觀光採摘的農場多達20餘家,每年能給社區帶來數千萬元的收入;而以草莓為主題的餐廳、甜品店和文創商店有50多家,比如莓圃庭園咖啡的草莓薄餅、白石森活餐廳的草莓養生餐等,吸引來人潮,也帶來錢潮。

  「一顆草莓,掛在枝頭可以提供觀光採摘,顧客摘了沒有買回去的可以製成罐頭、入菜、做成果醬或者糕點,而一瓶草莓酒可以賣到300元甚至上千元。」農舍田園餐廳老闆林家民說。他向記者算了一筆帳:原來一分地的草莓園最多能賣十幾萬元的草莓,現在引入餐飲,通過深加工開發出多種產品,如草莓罐頭、草莓面、草莓醋等,加工後的草莓價值每公斤可比鮮果提升10倍,僅餐廳一項每天的營收就有10萬塊,經濟效益大大提升。

  「通過深加工提升產品附加值,把小草莓做成大產業,再通過營銷內湖草莓季等品牌,插上觀光的翅膀。」魏芳國說,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一邊是源源不斷的遊客,一邊是季節性強的草莓鮮果,如何解決這一供需矛盾,村民通過產業活化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責任編輯:李瑞豔]

聯繫我們

投稿郵箱:twwtougao@163.com

聯繫電話:010-83998731

相關焦點

  • 臺灣社區營造的創意巧思~
    金華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周宏儒說,「樹木銀行」運用「資源轉換再生」的概念,不僅可以達到儲「植」減碳、綠色循環的目標,也減少了新建景觀的成本。目前,金華社區「樹木銀行」成功運作的經驗正在島內其他社區推廣。土溝村變身美術館能想像鄉村成為美術館是什麼樣子嗎?
  • 組圖:走近臺南後壁土溝村 探訪臺灣首座農村美術館
    (中評社 趙家麟攝)   人民網11月11日電 據中評社報導,「村就是美術館,美術館就是村」臺灣米倉之一的臺南市後壁區,隱於鄉間的一處偏僻農村——土溝村,在青年藝術家十餘年來接力式的耕耘下,累積豐富的藝術環境創作與農村新機能,在去年開辦了臺灣第一個「農村美術館」之後,今年又再接再厲,自9、10日的的周末起至明年3月1日止,推出「2013村之屋當代藝術展」,讓藝術展覽及農村市集、音樂會、
  • 一群暫住當地的大學生,用創意設計讓這個臺灣「空心村」重新綻放!
    和許多鄉村相似,彼時的土溝村品也嘗過「空心化」的苦痛。土溝村早年是臺灣冠軍米的故鄉,而後因為產業結構改變,村裡的年輕人寧願艱難打拼在大城市,也沒想回到故土。勞動耕作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長期以來以稻作為主業土溝村全村水牛也僅剩一頭。村中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孩童。
  • 【鄉村營造案例】一個「空心」鄉村的再生:讓創意設計飄出泥土芬芳
    土溝村早年是臺灣冠軍米的故鄉,而後因為產業結構改變,村裡的年輕人寧願艱難打拼在大城市,也沒想回到故土。勞動耕作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全村水牛也僅剩一頭。村中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孩童。失去年輕和活力,「寂寞」的土溝村髒亂差,漸漸流露出破落之相。土溝能從一個遍地豬糞、處處臭水的小山村蝶變成島內小有名氣的農村美術館,和一群來農村圓夢的大學生密不可分。
  • 【創意營造•人物】林磐聳|臺灣設計界的發光體
    他是臺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協會理事長,海峽兩岸文化創意產業高校研究聯盟理事長,臺灣創意設計中心董事,亞洲大學、廈門大學講座教授,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客座教授。2014年12月4日做客中國傳媒大學「新經濟、新知識、新思維」系列前沿講座,以「文化是根,生活為本——臺灣文化創意設計服務案例解析」為題,分享以設計為引導的臺灣創意營造主張。
  • 電話亭化身街頭美術館,大學用創意設計讓老舊社區變時尚
    廢品回收站變身「同濟-麻省理工上海城市科學實驗室」、電話亭改造成全國首個街頭美術館,大學與街道、設計與社區碰撞產生了特別的火花。12月23日上午,四平路街道與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合作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四平創生嘉年華」活動,設計師與社區居民一起玩起了3D列印趣味實驗、社區親子益智遊戲,觀看即興舞蹈和豐富多彩的展覽……這場創意盛會的舉行,也標誌著四平空間創生行動第三季正式拉開帷幕。
  • 跟著幾米遊臺灣 臺灣遊不可錯過的景點
    今天為大家盤點臺灣的經典幾米景區,去臺灣的話一定要去!  1、南科湖濱雅舍幾米公園  圓滾滾大眼睛的花貓睜大了眼,伸著懶腰,可愛悠哉  地址:臺南市善化區南科七路和三抱竹路交叉口  2、臺南後壁土溝村  今年土溝村美術館開展再度邀請比西裡岸創意工坊與幾米一起在土溝村裡開起飛魚
  • 村在畫中 畫在村中——走進臺灣第一座農村美術館
    老宅、倉庫、牆壁、小吃店、圍牆……四處都能看見藝術、環境與社區的完美結合。名為「兒時記憶」的房內裝飾,就是一個用水泥砌成的小堆,畫上小鳥、手印、烏龜等記憶中的畫面,童年就在眼前。  摩託車上廢舊的後視鏡,倒插在一個廢舊的瓷盆中,就成了洗手池。哪怕是公共洗手間,乾淨的地板和牆壁仿佛油畫般的顏色,簡單的小窗上點綴著一小盆綠植,讓人不敢相信它原本的功能。
  • 臺灣社區營造及公益組織考察之二: 一位臺灣藝術家故鄉社區營造的啟迪
    近日,中央又作出了《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提出精準扶貧、到2020年確保我國7000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戰略目標。大陸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裡實現了七億人口的脫貧,創造了世界奇蹟,有很多的成功經驗,最近中央扶貧工作會議也提出了很多切實有效的措施。從這一周我們在臺灣了解的農村社區情況看,或許臺灣社區營造經驗,可以讓我們扶貧工作及重建故鄉開拓一些新的思路。
  • 親歷臺灣再造現場為中國農村培養規劃師——2015臺灣美麗鄉村營造工作營
    放眼海峽對岸,臺灣鄉村的發展歷經了凋敝,重建,復興的蛻變過程,已經成為全亞洲乃至全球創意農業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臺灣的經歷和經驗對大陸有著寶貴的參考和借鑑作用,本次海峽兩岸鄉村營造工作營邀請海峽兩岸頂級導師團隊,帶隊親歷臺灣鄉村再造的現場,讓學員與寶島的建築師、農會骨幹、鄉公所以及鄉村居民一起工作,親身體驗和參與臺灣鄉村社區再造的過程,為中國農村培養規劃師。
  • 臺灣專家傳授社區營造經驗
    為激發基層活力,提高居民幸福感,我國臺灣地區如何推進社區治理創新?日前,在第二屆中國社區治理論壇上,臺灣大學執行長張淑慧分享了臺灣社區營造經驗,增進社區自治推動基層治理。 據張淑慧介紹,臺灣社區發展自然且多元,福利服務重點由微觀物質福利、精神福祉轉為宏觀的社區培力、居民參與及多元服務,臺灣社會工作強調「人在情境中」。社區營造注重引導民眾參與社區事務,激發居民發揮主人翁意識和積極參與的熱情。
  • 臺灣桃米生態村的社區營造
    ——夏鑄九(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名譽教授)「社區營造就是要政府誘導、民間自發、NGO幫扶、是社區自組織、自治理、自發展,幫助解決社會福利,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提升社區的集體社會資本,達到社區自治理的目的。」
  • 一位臺灣藝術家故鄉社區營造的啟迪
    從這一周我們在臺灣了解的農村社區情況看,或許臺灣社區營造經驗,可以讓我們扶貧工作及重建故鄉開拓一些新的思路。11月23日,我們中國公益研究院考察團一行參觀了臺灣彰化縣王功社區及王功蚵藝文化協會。這是一個在一位回鄉藝術家的帶動下社區營造成功、鄉村復興的典型案例。王功是臺灣西海岸的一個偏遠漁港,盛產優質海蠣。
  • 文化歷史寓教於樂——臺北城南變身「都市樂園」
    「都市樂園」  新華社臺北4月7日電(記者石龍洪、陳鍵興)看看書、散散步、聽聽歌、玩玩劇……人文氣息濃鬱的臺北城南近日重現歷史記憶,變身「都市樂園」,民眾漫步其中,愜意享受文化體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臺北城南的同安街、廈門街、牯嶺街一帶,曾是當時臺灣文化界人士聚集之地。而今,這裡是擁有全臺最密集文教機構和高等教育學區的區域之一。博物館、美術館、藝術教育館、郵政博物館等在此群聚,且有眾多大中小學,讓城南成為臺北重要文化地標。  為延續歷史特色,引領民眾更加了解城南歷史文化風貌,本月1至8日,在重慶南路、南海路、泉州街、寧波西街一帶,「城南有意思」系列活動上演。
  • 兩岸社區中心: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前世今生
    這一概念隨後成為「社區總體營造」的核心,也由此明確了臺灣文化產業的兩條發展路徑,文化產業開始進入臺灣經濟社會發展的視野,成為臺灣文創產業的雛形,為臺灣文創產業的發展打下了基礎。與此同時,臺灣中華兩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協會開始推廣文化創意產業的營造意識,旨在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建構社區生命共同體的「社區總體營造」。以此為標誌,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開始進入培育起步發展期。
  • 深讀臺灣文創園區 野趣華山 VS 秀氣松煙 創意變身
    臺北酒廠,怎麼會變成「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從歷史來說,華山前身是創建於1914年的日本「芳釀社」,當時是臺灣最大的製酒廠之一。二次大戰後被政府接收,更名臺北酒廠,直至1987年酒廠遷移,才從熱鬧變閒置。從地理而言,它可是黃金地段,就算不懂金融財務,也知道它很適合蓋豪宅或商辦大樓。
  • 社區營造案例之看得見鄉愁的社造:臺灣桃米生態村
    正是由於地形的複雜,耕地面積不多,土壤土質較差,導致年輕勞動力流失嚴重,人口構成以老人和兒童為主;此外,以農業為主的桃米社區,其主要農作物麻竹筍經濟效益較差,因此,桃米社區的經濟水平十分落後。桃米社區早期經濟水平十分落後1999年,臺灣地區發生了九二一大地震。桃米裡距震中央20多公裡,受災情況極為嚴重。
  • 幾米的漫畫世界:跟著幾米主題景點遊臺灣
    幾米是臺灣知名的繪本畫家,他的作品已經不單單是在繪本上了,也在慢慢走進我們的生活。
  • 粟上海社區美術館落戶愚園路
    由劉海粟美術館、建築師張海翱等合作的粟上海社區美術館,將於本屆「2018城市生活季  據介紹,「粟上海」取劉海粟之「粟」與塑造之「塑」諧音,是由劉海粟美術館發起的公共藝術與社區營造計劃。粟上海社區美術館位於1088弄「愚園路公共市集」內的二層空間。整個展館由潑墨廊道、臺階式書吧、裝置彩帶、觀影互動區、可移動式書畫展覽、休閒洽談區以及臨展雕塑區等組成。
  • 社區最牛爆改!成都一廢自行車棚變身高大上美術館
    這個美術館是自行車棚改的?」12月13日下午,「量子糾纏」藝術展在成都高新區華姿路28號舉行,20多位成都藝術新銳在這裡帶來了一場「風和日麗」的溫馨畫展,更讓人覺得溫馨的是,展覽場地是剛剛由一個廢舊自行車棚爆改而成的社區美術館。來來往往的行人佇立在街邊,透過明亮的落地窗看到的不僅是畫作,還有藝術家走進街區,融入市民生活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