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和美國人的誦讀困難可能基於不同的原因。(圖片提供: Michael Prince/Corbis)
並非所有的誦讀困難者都是完全一樣的。一項新的研究結果顯示,講中文和講英文的誦讀困難症患者,其大腦受損的區域是不同的。這一發現為搞清產生誦讀困難的神經學機制帶來了曙光,同時揭示了大腦處理兩種語言的本質差別。
在美國和中國,大約有5%到10%的人患有誦讀困難。這些人無法將一個單詞的視覺信號和聽覺信號聯繫起來。在英語中,這種疾病導致了對組成單詞的字母的曲解或變調。例如,誦讀困難者會將「Dyslexia」讀成「Lysdexia」。而在中文中,這種疾病會影響一個人將文字轉化為聲音的能力以及對文字含義的理解。對患有閱讀障礙的中國兒童進行的大腦成像研究顯示,與英文的閱讀和書寫相比,這些功能是由大腦的不同區域所控制的。
如今,一個由中國香港大學的Li-Hai Tan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講英語和說中文的人的大腦功能的不同源自於大腦的解剖學差異。研究小組使用了一種形態測量學分析方法,從而得到了16名患有誦讀困難的北京學童的精細三維腦測量結果。隨後,研究人員將這些結果與16名正常中國人的相關測量結果進行了對比。數據顯示,儘管這兩組受試者的灰質——與高級認知功能有關的大腦物質——體積並沒有差異,但誦讀困難者左額中回——識別圖像和形狀以及喚醒記憶的重要大腦區域——的灰質卻明顯少得多。與之形成對照的是,根據另一個研究小組在2007年得到的結果,英語誦讀困難者大腦左頂葉的灰質有減少跡象。這一區域更多的是參與將字母符號轉化為語音的工作而非對其形狀的解析。Tan表示:「這一發現非常令人吃驚。」他的研究小組在本周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網絡版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Tan說:「我們從未想過,在兩種文化背景下,誦讀困難患兒的大腦結構也出現了差異。」
美國劍橋市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神經心理學家Robert Desimone指出,中文和英文巨大的本質差異使得這一發現具有重要意義。作為中文載體的漢字主要依賴複雜的圖形表達全部的含義,而英文則是一種字母語言,它更多地憑藉規律而非圖像識別和記憶。曾參與英語誦讀困難研究的MIT認知心理學家John Gabrieli強調,如今,隨著大腦解剖學差異的揭示,科學家朝著「搞清誦讀困難的發病機制又邁出了一步」。
Gabrieli說,如果你對於一種語言存在誦讀困難,那麼另一種語言是否也會讓你感到無所適從呢?這確實是「一個很吸引人的問題」。但Tan對此表示懷疑,他說自己的研究小組相信,「不同的基因可能與中文和英文的誦讀困難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