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孩子是否有聽力障礙的問題,可從以下五點進行觀察:
—、嬰兒從降生到3個月,當突然聽到強音時,父母能觀察到他的反應。最常見的是在強聲音刺激後,會立即出現全身抖動,兩手握拳,兩眼快速睜、閉,有時也會停止吸吮動作或呼吸節奏發生變化等。
二、嬰兒在4到6個月時,對於給予的聲音刺激能做出反應,並能分辨出媽媽的聲音。
三、嬰兒到7至9個月時,能主動地向音源方向轉臉,孩子能主動地去尋找。
四、嬰兒到l0至11個月時,叫他的名字能有反應,能學會說「媽媽」、「爸爸」。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引發孩子反應的聲音強度也在逐漸減小。
五、幼兒在滿周歲到l周歲半時,能按聽到語言能做出反應,當問到「鼻子,眼睛在哪兒﹖」時,可用小手指出來。
在這段時間,家長用這些看似簡單實際很有效的方法就可以方便地對孩子的聽力進行篩查。需要注意的是在給聲音的同時,一定要避開孩子除聽覺之外的其他感覺,如視覺、觸覺等動作,儘可能在安靜的條件下進行。
關注兒童聽力障礙用愛心贏得聲音
聽力障礙要早期幹預
切莫忽視兒童「語話遲」
「貴人話語遲」這句諺語在我國一向廣為流傳,對此醫學界的觀點卻大相逕庭,有專家認為,聽覺功能和語言功能是相輔相成的,因此「話語遲」者應警惕聽力障礙。
家長的不重視是發生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另外一點是因為孩子與家長進行語言交流時運用了測聽。一種行為測聽是家長在與孩子進行語言交流時,無意中給了孩子動作手勢,見到孩子有反應,就認為她聽到了,但實際上孩子並沒有聽到。另一種是有的孩子在與家長交流時,儘管聽不清家長的語音,但會通過家長的口形的變化,觀察出家長的主要意圖。因此,孩子說話晚一定要引起家長的注意,如發現孩子到了1周歲還沒有語言意識,就應警惕有無聽力障礙。
把握最佳治療時機
3歲的劉寶鑫出生後不久發現雙耳失聰,在及時進行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後,現在已經可以進行簡單的語言交流了。有關專家認為,兒童聽力障礙最重要的是早發現、早幹預、早治療。如果錯過最佳語言時機,即使配上助聽器或人工耳蝸,也難以完全恢復語言能力。
耳聾時間越短,效果越好。由於人在6歲前處於言語形成黃金時期,若耳聾的時間過長,聽中樞一直得不到聲音信號的刺激,功能就會退化。這種退化是不可逆的,更重要的是,時間過長會引起語言中樞退化,導致語言障礙和影響語言清晰度。及早地發現了小兒的聽力障礙,及時採取聽力補償措施,並按照科學的方法進行言語訓練和康復教育,這些孩子的言語以及心理、智力發育就不會受到影響,這就是所謂的聾兒早期幹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