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紹樂在自家稻田
海外網銅仁7月7日電(張振)「在家門口就有錢賺,大家都願意跟著合作社幹。」望著自家的十餘畝稻田長勢喜人,成功摘掉「貧困帽」的陳紹樂嘴角樂開了花。5年來,貴州銅仁老麻塘村的貧困戶通過白水大米合作化種植,實現了收入翻番,人均純收入超萬元。
白水大米產於銅仁市滑石鄉片區,清嘉慶年間曾作為貢米進貢皇宮,故稱為「白水貢米」,老麻塘村是白水大米的核心種植區。然而好的品牌卻沒有帶來好的收益,多年來,白水大米的市場低迷,價格和普通大米一樣。
白水貢米成品
「農民端著金飯碗卻沒飯吃,壯勞力紛紛選擇外出務工,村裡只有留守老人靠零散種植水稻蔬菜過日,產業無規劃、無目標,一度陷入貧困狀態。」老麻塘村駐村第一書記吳騰飛回憶起合作社成立前的景象。在全村958戶3522人中,貧困戶有698人,貧困發生率達19.82%,屬省級二類貧困村。
「沒有自己的產業,就沒法帶領老百姓脫貧致富。」村幹部意識到,只有把散戶集中起來,壯大村集體經濟,才會有競爭力。隨後,在村支兩委的主導下,村裡確定了「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統一品種發放、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綠色防控、統一訂單收購、統一加工銷售 ,2015 年,碧江區滑石鄉白秧坪大米生產專業合作社應聲成立。
田碧虎介紹生產設備
「種子、技術全部都由合作社的人來管,我們沒有一點投入,只管耕種就行了。」陳紹樂介紹說。在技術上,合作社以現場指導為主、課堂培訓為輔的方式,邀請區裡專業的技術指導員,為農戶們提供「貼身式」的技術支持。
「農技人員平均3天就會巡一次田,只要老百姓諮詢有關病蟲害防治和技術的事情,一個電話,我們要求1小時內必須安排,12小時內必須到達。」碧江區政協副主席、農業專家田碧虎說。
為打通銷路,提高水稻的「品牌」附加值,「白水貢米」先後註冊了商標、取得了生產許可證,還獲得了「銅仁市十佳優質特色農產品」的稱號。此外,合作社與華聯超市、惠農網電商平臺等合作,成功把白水大米搬到了網上,產品走出銅仁,遠銷北京、上海等地。
合作社的千畝稻田
現如今,白水大米的市場價實現了由過去每斤2.6元到現在6.69元的飛躍。合作社負責人雷兵給記者算了一筆豐收帳:1600畝水稻田可回購80萬斤稻穀,去殼後得48萬斤大米,每斤利潤一元,合作社一年的純利潤可達48萬元。
據悉,白水大米合作社共覆蓋群眾270餘戶,其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90餘戶。2017年,依託「白水貢米」產業的發展,合作社覆蓋範圍內的貧困戶已全部脫貧。
來源:海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