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順」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康會長細講《弟子規》第十六集 (中)
▲康老師細講《弟子規》第十六集(中)
康會長細講《弟子規》精彩節選
什麼是孝?就是內心順,不是總反對誰,誰說話你就衝人幾句,一定要順,這個順,我們體會體會,我最近學《弟子規》「入則孝」這一部分,我對「順」這個意義有了一些理解,我知道「順」的好處。
為什麼有人學了傳統文化還是沒有改變命運?
你看他做的很好,做事也不懶,也很認真,那為什麼不能改變命運?
原因就是不順,他外表是強迫自己裝的,內心並沒有變化。要知道「順」是順於心,也就是說傳統文化儒釋道三教全是心性之學,你要在內心上下功夫的。要心順,心絲毫沒有逆,沒有討厭別人,沒有抱怨,要內心順從,你內心順了,自然而然你就能盡到你自己的本分。
在學校裡我們的本分是什麼?
我們是學生,要聽老師話,老師的教誨,老師對我們的批評要接受,這就是學生的樣子。那麼我們又是小輩,又是學生又是小輩,又是兒女,又是弟弟,又是下級,好幾個身份我們都要盡到。對父母來講,我們很多人都是兒女,對老師來講都是學生。所以說要聽話。
什麼是聽話?
說實話,我以前不明白為什麼要聽話?後來學傳統文化了我才深刻理解,但是要讓聽話,就要知道聽話的好處。我們作為老師,必須把這個聽話的好處講清楚,講明白。其實就是我們做到聽話就是順。
聽話從哪學來?從父母那裡學來的。聽父母話,我們才能聽老師的話,才能聽長輩話,在社會上才能聽上級領導的話,跟朋友交往才能聽朋友的話,全是這麼來的。
如果你根本就不能聽父母的話,你到社會上能聽你上級領導的話嗎?你能聽朋友話嗎?夫婦兩個,你能聽丈夫的話,能聽妻子的話嗎?不能啊,你不能聽話就不是「敬」,不敬的人就很無理,無理的人,心裡沒有尊敬的人,這個人一生想過好日子,很難啊!因為他沒有敬,他會肆意妄為,他會為所欲為什麼都幹。等著他的就是災難、痛苦沒有別的。
「不逆於倫是之謂畜」這叫蓄也就是孝,孝者蓄也,是故孝子之事親也。一個孝子侍奉自己的雙親,「雙親」指的就是我們的父母。
什麼是道?
「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父母在世時要孝養,我們在《弟子規》當中的《入則孝》篇也講過:「養有四種:養身、養心、養智、養慧;養身就是照顧父母,讓她生活上不缺乏」。
在《弟子規》上講就是:「冬則溫,夏則淸;晨則省,昏則定」。這一部分就是養父母之身,對小孩子講呢,就是孩子還小,沒有收入,他不可能給父母金錢,只能在身體上給予照顧。在自己盡心上,給以父母幫助。那麼成年人,我們有收入了,我們有能力了來奉養父母。那就是他在物質生活上不可以缺乏,而且讓父母高興。
「養」生則養,養身、養心,養心就是什麼呢?「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這一部分。就是不讓父母憂心,如果你雖然在生活上給父母照顧的很好,但在平時做事時常常讓父母為你擔心,這也是不孝,你沒有做到養父母之心。
當然,這只是給大家說這個道理,但是現在父母好像不理解你,比如說我學習傳統文化,父母不理解,你學它幹啥?以後生活怎麼辦?這是父母錯誤的觀念,父母不理解。
那錯誤的觀念怎麼對待呢?接下來有就是養父母之慧這一部分,「養身、養心、養志」養志就是完成父母的志向,也就是《弟子規》裡的「冬則溫,夏則淸;晨則省,昏則定」,做到這部分就是養志。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這幾句經文也是養父母之志。最後是「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這都是養父母之志。
那養慧呢?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就是父母親有過失了,我們要規勸,我們令其改正,這是養父母的慧,因為我們知道父母親如果有過失,如果不改變,那麼我們知道他會發生不好的事情,到那時就為時已晚了。所以說,我們要勸諫,不能陷父母於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