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宮廷雅樂文化傳承千年,當屬唐朝時期最為經典

2020-12-18 一更歷史

雅樂,顧名思義就是 典雅純正的音樂,是中國古代的傳統宮廷音樂,一般主要用於帝王祭祀和典禮的音樂。

武德年間,李唐初創,在當政者孜孜不倦的治理下,被起義活動重創的經濟、軍事等逐漸復甦,唯獨禮樂停滯不前,只能沿用舊制。然唐高祖李淵,不滿足於此,常發出喟嘆「禮樂之作,蓋聖人緣物設教,以為撙節,治之隆替,豈此之由。」

朝臣以陳亡國為玉樹後庭花,齊亡國時為伴侶曲為例,分析樂既能被人的情緒影響,又能影響人的情緒。由此,唐高祖李淵便派人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大唐雅樂。

唐高祖對禮樂一制高度重視,為振興禮樂,他在蓬萊宮內專設內教坊,主教雅樂,除了統治者的推崇,雅樂的發展還得益於文物昌盛,道不拾遺的社會環境。而且唐朝重視科舉考試,在制度的支持下,文人才子層出不窮,他們的出現也給雅樂注入了新的力量。

雅樂用途與起源

雅樂主要用於郊社、宗廟、鄉射。所謂郊社,是指天子祭祀天地的國家大典。《禮-中庸》:「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

宗廟,是指供奉歷朝歷代國王牌位、舉行祭祀的地方。鄉射, 天子以射禮簡選諸侯,以下德行能否?《禮記·射義》記載「天子以射選諸侯」。

總體而言,它用于吉禮(祭祀祖先)嘉禮(皇帝納後)與賓禮(迎接使臣)。

唐朝雅樂文化通倫理,易風俗,有歌頌功德,慎懷追遠之能,故通常被儒家視為禮樂文化的核心之一。雅樂並非尋常音樂,它是樂舞、樂歌、樂器相配合共同演奏的結果,其樂調、樂服、樂律、樂器均有特殊約束。

但雅樂並非隋唐時期的產物,它的起源可追溯到西周,就當時而言,雅樂還是鞏固階級制的工具,其規格和形式均因當事人身份地位而改變。延續到唐朝,雅樂成了風華絕代的文化。

《唐會要》中記載:「高祖受禪,軍國多務,未遑改創樂府,尚用隋氏舊文。武德九年正月十日,始命太常少卿祖孝孫,考正雅樂,至貞觀二年六月十日,樂成,奏之。」

由此,雅樂便在唐朝盛行。其中最為代表性的便是「十二和」。「十二和」便是指《豫和》、《順和》、《永和》、《肅和》、《太和》、《舒和》、《休和》、《昭和》、《雍和》、《壽和》。

除十二和外,十五和也破有名氣。

《通典》中對十五和記載說:「至開元中,又造三和樂,共十五和樂,其曰,元和、順和、永和、肅和、雍和、壽和、太和、舒和、休和、昭和、和、正和、承和、豐和、宣和。」

雅樂調式

雅樂調式也有其特色,它在傳統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的基礎上,再做加工,將徵低半音-變徵;將宮低半音-變宮,由此便構成七聲調式「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唐代樂律一改隋朝的黃鐘專用,將南北樂律做整合,讓七階樂律得到廣泛應用。

雅樂的樂器種類繁多,通常有篳篥(bili,都讀四聲)、龍笛、笙、羯鼓、鉦鼓、太鼓、琵琶和箏。

《樂府雜錄》中也有對懸掛於樂器上簨(sun,三聲)虡(ju,四聲)的描述,簨虡上有孔雀羽毛與彩色流蘇的裝飾,其上有金銅鍍色,極其奢侈華貴。雅樂六懸規模盛大。

《唐六典·太常寺》中記載:「大唐造蓬萊宮成時,充庭七十二。武后還東都,乃省之。皇后庭諸後廟及郊祭並二十架,同舞八佾。」

雅樂的樂曲分為序、破、急三個樂章。

雅樂的方式和常見裝束

雅樂的方式也有講究,手上方式包括交手、合手、牽引、伏肘、去肋、振肋、打腰、卷手、打手;腳上方式包括落、押腳、追腳、踴、踏、立、跪、飛、行走。

除此之外,演奏時的服裝也包括多種,其中套裝裝束、蠻繪裝束、貫頭衣裝束最為常見,左方舞為紅色,右方舞為綠色,文舞配套裝裝束,武舞曲配蠻武裝束、貫頭衣裝束。

文舞代表為《九功舞》,武舞代表為《七德舞》,此二者不僅用於雅樂,還常用於燕樂。雅樂文化的服裝要求,看似附贅懸疣,實則有大學問,正因為這份繁瑣,雅樂才被人如此推崇。

雅樂管理機構

雅樂存在其管理機構被稱為「太樂署」。

《唐六典》中有關太樂署規模的記載說:「令一人,丞一人,府三人,史六人,樂正八人,典事八人,掌固六人,文舞二舞郎一百四十人。」隋朝之前,文舞二舞郎皆為貴族男子,隋朝時,文舞二舞郎多為官宦子弟。唐朝時,文舞二舞郎便由普通男子頂替,這也標誌著雅樂逐漸與平民接軌。

太樂署的主要職責是管理出演樂人,負責雅樂演出,雅樂表演人員由協律郎、太樂令、文舞二舞郎、演唱人員、伴奏人員組成。其中協律郎負責掌握節奏統籌指揮,太樂令負責設置雅樂的樂懸,文舞二舞郎則負責表演。

雅樂樂隊分類

唐朝時表演雅樂的樂隊,又可分為樂懸樂隊、登歌樂隊、鼓吹十二案樂隊和文舞二舞樂隊。其中樂懸樂隊又可分為宮懸樂隊和軒懸樂隊。

《唐六典》中記載宮懸樂隊說:「鎛鍾十二,編鍾十二,編磬十二,凡三十六有虡。(宗廟與殿庭同,郊丘、社稷,則二十虡,面別去編鍾、磬各二虡也。)東方、西方,磬虡起北,錘虡次之;南方、北方,磬虡起西,錘虡次之。」

宮懸樂器有鎛(bo,二聲)鍾、編磬、編鐘、建鼓、祝、笛、簫、壎、琴、瑟、箏、築。軒懸較宮懸簡單,只有鎛鍾、編磬、編鐘、建鼓。登歌樂隊被分成登上和登下兩部分,其中登上負責登歌、鍾、磬、節鼓、琴、瑟、箏、築;登下負責笙、簫、和簫、篪、壎。

鼓吹十二案樂隊是由十二個鼓吹小隊組成大型樂隊,文舞二舞樂隊主要為文舞二舞郎,其中文舞翟、鞀(tao,二聲)鼓、鐸、金鉦、鐃、相、雅,武舞負責幹、鏚(qi,一聲)、旌、鞀、鐸、金錞、鐃、相、雅。

小結

唐朝雅樂蓬勃發展,其中最出名的便是《秦王破陣樂》、《慶善樂》和《上元樂》,《秦王破陣曲》聲音激昂,《慶善樂》慢文細裡,《上元樂》舒緩優雅,三者各有其特色。

唐朝時期,雅樂家喻戶曉,可漸漸的禮樂形式層出不窮,雅樂的地位也開始出現動搖,雅樂使用範圍的局限性也逐漸體現出來,且雅樂中,正平和在愉悅普通百姓方面,它遠不如輕快活潑的胡樂。

唐朝安樂的社會環境讓雅樂蓬勃發展,可其海納百川的特性,也讓雅樂的生存受到衝擊,傳至今日,這種宣傳禮教,維護封建統治的特殊文化,已經逐漸消亡了。

參考文獻:《禮記》《唐會要》《舊唐書》《通典》《樂府雜錄》《唐六典》

相關焦點

  • 宋時期的流行音樂:中國古代「歌曲」文化的發展與特點
    從遠古時代到唐宋時期,社會生活天翻地覆,但是歌謠樂曲卻是經久不衰。作為中國歷史上最鼎盛繁榮的封建時代,唐宋時期的音樂藝術頗受現代藝術家以及史學家、音樂學家的關注與研究。自隋朝滅亡之後,唐朝繼承了隋朝大部分的政治文化制度,在宮廷禮樂方面更是尤為突出,而宋朝同樣繼承了唐朝以及五代十國歌曲文化的全部。
  • 中國古代歷史的輝煌時期唐朝,服飾可以用「開放」來形容!
    說起中國古代歷史的輝煌時期就不得不提唐朝,作為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帝國,唐朝不論從經濟、文化、外交、藝術、科技等領域都有著巨大的優越性,尤其是生活文化方面的影響力,更是波及到周邊諸多國家,影響千年之久。
  • 唐代政治對唐朝音樂文化和宮廷樂舞的影響有哪些?
    因此,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唐代政治對唐朝音樂文化,特別是樂舞的影響有哪些?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個:一是穩定的政治局面;二是寬鬆開明的政治環境;三是統治者的主張。01穩定的政治局面隋代統一南北,結束了中國歷史上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國家統一。
  • ...知行合一 傳承創新 ——古琴文化傳承與創新研討會暨東方雅樂...
    、海澱區非遺展示中心(北館)承辦,北京樂器學會古琴學術委員會、天津七弦琴院協辦的"古琴文化傳承與創新研討會暨東方雅樂音樂會"成功舉辦。古琴融入了中國古代的哲學理念,形成了獨有的文化體系,對其全面深入的挖掘與發展更是當前一項重要任務。北京古琴文化研究會要團結廣大古琴演奏家、學者及愛好者,以文化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 古風音樂深受眾人喜愛,殊不知唐朝胡樂才是華夏音樂的基礎!
    古風音樂越來越受到大家青睞,今天小編帶大家來扒一扒唐朝音樂,那個古代的流行風和現在的有什麼不一樣,他們對現代流行音樂有什麼影響呢?眾所周知,唐代胡樂入華是我國音樂發展史中的重要事件之一,外來音樂的傳入在唐代達到了頂峰。胡樂入華這一事件的形成,是以當時地理交通以及地區文化交流為前提開展的。
  • 中國古代雅樂「六小舞」首次復原 在孔子故裡曲阜全球首演
    信息 中國古代雅樂「六小舞」首次復原 在孔子故裡曲阜全球首演 來自中國音樂學院雅樂團的樂器演奏者和舞蹈演員都是20左右歲的青年,身著各色雅樂服飾,神情肅穆,四位舞者手持或不持道具,在「上轉勢、下轉勢、外轉勢、內轉勢」四個動作之間來回「切換」。「六小舞」,中國古代未成年二十歲之前童子的樂舞,為二十歲後六大舞學習做基礎,故稱小舞。圖為復原展示的部分樂器演奏者。
  • 刀尖圖騰:傳承千年的剪紙文化裡女性的柔美與堅韌折射的情感美學
    剪紙文化,在中國已經傳承了千年,凝聚著中國底層勞動人民生活的結晶和智慧,在漫長的歷史中,中國民間剪紙文化,成為了老百姓對於美的另一種追求和展現。像一個窗口,折射著人們對於真善美的認知,更是從古至今,對於幸福生活的一種嚮往的精神圖騰。中國剪紙,是一種藝術。完美不是沒有任何東西可加,而是沒有任何東西可減。 尋門而入,破門而出 ,萬事皆有度,惟度是藝術。
  • 一場記錄蓉城千年雅樂的古琴音樂會完美上演
    12月6日晚,成都古琴文化學會應邀於四川歌舞劇院舉行了第26屆蓉城之秋「天府雅樂」古琴展演系列活動的最後一場「雲外弦歌·梓又雅韻」音樂會。據了解,作為成都古琴界的一支資深古琴教研組織,成都古琴文化學會當晚的演奏曲目經了過精心編排,每一首都是經典,每一個故事都擁有上千年歷史和文化的積累。
  • 中國樂器文化:古代中國十大樂器介紹
    中國樂器文化:古代中國十大樂器介紹在古時候,聲音是一種讓人絕美的享受,對於製造美妙的聲音,成為了古人探索發現的樂趣,也是因為這樣有了中國樂器文化,繼而發明了各種樂器。走吧,讓我們進入古時候的樂器時代吧!鼓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領,鼓的文化內涵博大而精深。在遠古時期,鼓被尊奉為通天的,主要是作為祭祀的器具。
  • 唐朝時期,音樂達到了高峰,具體表現有什麼呢?
    明清時期宮廷音樂的下移現象唐朝時期,唐宮廷音樂發展最為鼎盛的階段是在唐玄宗所統治下的開元天寶年間。在這一時期內,宮廷的樂官機構得以迅速的發展壯大,對內外教坊制度進行著不斷地完善,同時還設置了一系列樂官機構,如梨園等。在樂官的數量上,宮廷樂官大量增加,樂官隊伍得到了不斷的擴充,可以進行大型規模的演出。
  • 華夏古樂器大多失傳 中國鑼曾風靡西洋交響樂團
    魏晉南北朝時期,瑟是伴奏相和歌的常用樂器。隋唐時期用於清樂。以後則只用於宮廷雅樂和丁祭音樂。後來湖北隨縣曾侯乙墓、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都出土有瑟,弦數二十三至二十五弦不等,以二十五弦居多,按五聲音階調弦。但上述古瑟至南北朝時期失傳,唐宋以來文獻所載和歷代宮廷所用的瑟,與古瑟在形制、張弦、調弦法諸方面已有較大的差異。所以說,作為古代重要彈弦樂器的瑟已經銷聲匿跡上千年之久。
  • 冊立禮儀特別隆重繁瑣,源於中國古代宮廷文化
    君王們雖然厭煩各種繁縟的古代禮儀,但在冊立太子上卻都十分的認真,因為冊立的是未來的國家繼承人,是一國的儲君。唐朝宮殿中國曆朝歷代冊立太子的儀式都十分隆重。冊立太子是中國所有封建王朝的重大事件,宮廷要為此早早地準備和忙碌,使臣要四出祭告諸神;王公朝臣們都要寫表慶賀,井熟悉相關禮制。中國古代的宮廷是不折不扣的禮儀繁縟的特殊世界,冊立太子的儀式是中國宮廷中較為重要而隆重的幾大儀式之一。
  • 古代的音樂分為4大類,每一類都有深刻的含義,你知道嗎?
    古代音樂有四大類別,分別是宮廷音樂、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其中宮廷音樂的地位最高,民間音樂傳唱度最高,文人音樂逼格最高,宗教音樂大多數為鞏固思想。一、宮廷音樂宮廷音樂其實分為很多類別,但是按照是主要的功能來分,大體上可以分為雅樂和燕樂。雅是統治者用於祭祀及朝會典禮等場合的音樂。為了顯示帝王至高無上的地位和尊嚴,宮廷雅樂的風格往往莊嚴肅穆,音律中正和平,歌詞典雅純正。
  • 古代椅子有什麼講究?中國古代家具文化之椅子文化
    數千年來,中國古典家具始終與社會的政治、文化及人們的風俗、信仰、生活方式等保持著密切的關係。比如中國古代的椅子,它便是中國禮儀和等級名分的象徵。在古代,只有男子才有坐椅子的權利,女子不能坐?古代的椅子,到底有哪些講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 環宇燈飾—傳承經典手工銅藝 弘揚歐洲宮廷文化
    原標題:環宇燈飾—傳承經典手工銅藝 弘揚歐洲宮廷文化  2018年3月18日—21日,第四十一屆中國(廣州)國際家具博覽會將在廣東省廣州市琶洲國際會展中心舉行,這是家居行業的盛會,承載著傳播先進家居製造理念和優質生活理念的重任,多家國內外家居品牌將會閃亮登場,帶來最新的藝術美感和智能化家居產品,為國內觀眾帶來一場視覺盛宴和美學體驗之旅。
  • 淺談唐代宮廷大象,有哪些文化影響?傳統哲學思想,道教與佛教
    導語:淺談唐代宮廷大象的來源,分布,用途,大象文化的影響,與傳統哲學思想、道教、佛教都有影響影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將觀眾的目光帶到了繁華瑰麗的唐朝,我們藉助這個話題來淺談一下唐朝的大象。唐朝的大象不僅是宮廷中的儀仗之用,也不僅是觀賞的鬥象、舞象,大象早已融入了大唐文化的方方面面,我們來了解一下唐朝大象唐朝之前的大象分布世界上的大象,主要分兩種,非洲象和亞洲象,在我國的野生象主要是亞洲象。我國的野象,當今分布區域很小,僅在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地區,景洪縣、勳臘縣、思茅地區的江城縣和臨滄地區的滄源縣。
  • 歷代宮廷御醫都有哪些「秘方」?《中國宮廷醫學醫籍精華》出版
    探本溯源 深挖76部原始醫籍和40餘位宮廷御醫經驗陳可冀院士在序言中指出,中國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醫藥學術的發明創造與技術進步備受國際醫藥學術界所關注還在於現存珍貴的中醫藥古籍多達一萬餘種,從業傳統醫療技術防治疾病的醫療人員遍布世界五大洲,為全球人民服務,受到世界衛生組織及各國民眾的歡迎與愛戴。
  • 魅閨坊傳承中華千年文明 重推七魅養生國膳
    本次魅閨坊通過傳承古代文化的精髓,以古代藥膳為載體,融入了現代的科技創新,期望以一己綿薄之力,擔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既是對現在大環境的負責,更是對泱泱中華五千年歷史的負責,並希望籍此喚起更多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感。  女性愛美,眾所周知,這是一種天性。然而,由於女性特有的生理結構特點,決定了女性一生都必然遭受到月經、白帶異常、懷孕、生產和哺乳五大磨難。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傳承文明,學習古代文化的一本好書
    這幅圖所描繪的五星指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在某段時期內,五星在日出前同時出現在東方,按《史記·天官書》上說:「五星分天之中,積於東方,中國利。」這是當時奇異的天象,引起古人的好奇與重視,把這種天象附會上某種「天意」,蘊含了古人對國家和民族欣欣向榮的美好願望。這幅圖片,對於我們學習古代文化的天文知識,提供了很好的佐證。
  • 甘肅簡牘博物館:傳承千年文化,「簡」述中國故事
    甘肅簡牘博物館:傳承千年文化,「簡」述中國故事甘肅簡牘博物館翻開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歷史畫卷,簡牘作為濃墨重彩的一筆躍然於紙上,它帶著兩千多年前的印記鋪陳在我們面前,一幅幅歷史畫面宛若昨日重現。甘肅簡牘博物館集中保存了50129件(組)文物,其中一級文物1679件,二級文物3160件,三級文物27096件,珍貴文物數量屬全省之最。文物藏品類型多樣,既有出自墓葬的珍貴典籍文獻,也有出自長城邊塞遺址的各類社會文書,對於研究秦漢魏晉時期河西走廊段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科學技術、民族交流、軍事防禦、津關制度和文書制度等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