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如果真的有打算把英語學科降為副科,從「必選科目」降為「可選科目」的話,相信一定可以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原因在於:
一、學習英語勞民傷財,卻效果不佳。
最早的補課市場源自英語,因為孩子們學不會,小學每周兩節課的英語,無法讓學生們掌握要學的字母和單詞,為了減少學習難度,提高學習成績,家長們不得不將孩子送進英語補習班。
大多數孩子從三年級起,每周兩節課的英語補習,一個月下來補習從400-800不等,絕大多數孩子要從小學三年級開始一直補習到初中。對工薪階層的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家庭負擔。
而學生花在英語學習上的時間,一般是其它科目學習的兩倍,一半時間用於寫和練,一半時間用於聽和背,非大量重複才得成績穩步提高。
但是,離開了語言環境的影響和薰陶,我們即使花費了十幾年的時間學英語,即使是過了四六級,英語口語能力還是很差,看英語原著或者英語電影,依然一頭霧水,更別說和英國人交流了,另外大多數大學畢業的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後,基本用不到英語,幾年後,大多又還給了老師。
而我們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以及金錢卻這樣白白的浪費,精英層的畢業生或出國留學或進入外企,甚至駐外工作,但那畢竟是鳳毛麟角,不具有說服力。
二、學習英語讓男生更吃虧,造成大部分男生在中考、高考中失去優勢,錯失了向科技高峰攀登的機會。
女生在學習人文學科方面比男生要有優勢,英語作為語言類人文學科,女生學起來更輕鬆一些,而男生的動手能力更強,讓他們靜下心來一遍遍地背誦英語單詞和句子,顯然更有難度。
多年來,英語的地位和語文、數學並駕齊驅,中學期間,物理、化學卻降為副科,高中時期,物理、化學則成為選修課,這讓擅長學理化的男生,相比擅長學習語文、英語的女生在競爭力上更吃虧一些,很多邏輯推理能力和動手能力強的男生,在初中就敗下陣來,這對造就理科人才來說是沒有優勢的。
三、考研,英語之難,讓很多有能力、有創造力的學生失去了再鑽研、再創造的能力。
每一個考研的學生,都有親身體驗,英語學習佔據了他們大部分準備時間,同時也擠佔了他們深入專業領域搞科研創造的時間,小徐老師真的不明白,學習好英語就真的可以代表有能力在專業領域拔得頭籌嗎?
我們建國時期的一些大師,比如錢學森、袁降平,他們的基礎教育期間並沒有花那麼多力氣學過英語,但他們的科學研究成果,卻舉世矚目,難道不能說明點什麼嗎?
四、英語是交流性的工具,是在具體語言環境中才能得以很好的掌握和運用,並且英語工具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專門的軟體或者專業的英語翻譯人才來傳遞,而我們多年來卻將它作為必修的能力,成為令很多學生筋疲力盡的惡夢,實在是一種失衡的教育。
結論:
如果在小學和初中將英語作為必修課,打好基礎,到了高中將英語作為選修課,那麼會讓全民不得不花大力氣學英語的熱情消減一些,讓有其它興趣愛好和特長的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力氣來學習別的科目,這不得不說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也是學生的福音。畢竟建設科技強國,靠的是數學和物理,靠的是自主研發,弘揚傳統文化,諦造精神強國,靠的是語文,而學習英語用處並不大。
但是,小徐老師也必須聲明一點,高考改革並沒有將英語降為副科性選修課的打算,無論是「3+3模式」還是今年的「3+1+2」新高考模式,英語都穩穩的佔據著它必選的地位,而且難度也絲毫沒有降低。為了大學名校夢,為了考研,甚至評職稱,英語目前的地位不可撼動,因此,同學們也別抱僥倖心理,還是好好的該學英語學英語,該聽聽力聽聽力,該花錢上補習班上補習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