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說到薊門是指戰國時期燕國的國都薊城中的一個景觀,燕國被秦國滅亡後,此景流傳至後來的遼燕京、金中都,一直到元朝,後人們都知道薊門在原來的遼金故城之中,景觀也被稱為薊門飛雨。元大都被明軍攻佔後,此景被明朝人借用唐朝人李益的詩句,改名為薊門煙樹。
薊城的位置在遼南京城內。從上圖可知,戰國時期的燕國國都薊城就是遼金都城的前身。
但是明初此景隨著被改名為薊門煙樹,不知為何卻把地址附會到了德勝門外?這似乎成為了一個北京歷史上的迷案了。
筆者經過查閱文獻,分析原因,發現其實是一位明朝文人,在為一位畫家有關薊門的畫作題字時,把金中都之舊城錯認到了元大都之舊城處所致。
這位明朝文人叫鄒緝,在其所題王紱(1362年~1416年)所繪《燕臺八景圖》上的題中記有:
「薊門在舊城西北隅(這裡已誤指為元大都,因此時遼金故城已淹沒無影),門外舊有樓館,雕欄畫棟,凌空縹緲,遊人行旅,往來其中,多有賦詠,今並廢,而門猶存二土阜,樹木蓊然,蒼蒼蔚蔚,晴煙浮空,四時不改,故曰薊門煙樹。」
永樂元年(1402年),曾捲入胡惟庸案被流放大同已20年的王紱,剛剛脫離苦海,由於他的書法繪畫之法甚佳,被人薦入文淵閣供職。
永樂十年(1412年),王紱被拜為中書舍人,他在《北京八景圖卷》中曾鈐篆書陽文長方形「中書舍人」印。他曾兩次隨明成祖朱棣巡狩北京。永樂十四年(1416年)卒於北京寓所,終年54歲。
劉愔,清代中期畫家,生卒時間不詳。上圖為其所繪《燕京八景》 (冊頁八開)之《薊門煙樹》圖。題識:《長安客話》古薊州為城門也,在都城北德勝門外。舊有樓館,今僅存其門。金幼孜詩:過橋酒幔依稀見,附郭人家遠近分。鈐印為:劉、愔。
清代的薊門煙樹景,今位於北三環薊門橋北側的小土城溝河岸東邊。這裡是元大都城牆遺址西段,這段城牆為夯土構建。
元末時,明軍攻陷大都後,建筑北平新城池時,因已不是國都,遂將元大都北側城牆南移5裡,使薊門煙樹所在位置的這段城牆逐漸荒廢成野,在夯土城牆的遺址上草木生長,逐漸奠定了明清薊門煙樹之景的基礎。
後來因為元代的土城已經荒廢日久,樹木叢生的鬱鬱蔥蔥,土壤中含水量高,當陽光照射在此,景致天成,因草木雨水豐沛,自然晴日有水汽蒸騰,遊覽的文人墨客見之,便揮毫成詩,落筆出畫,傳之既廣,遂成盛景。
細讀正史也輕鬆,文尚清新易懂,圖尚高清真實。 本號致力於解密歷史的細節,兼而訂正一些人們觀察歷史時,由於不實傳播而產生的誤會,努力提供高清並真實的歷史圖文。敬請關注,持續解密歷史的細節中。原創作品,版權所有,謝絕抄襲轉載。引用時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