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清史:乾隆破解薊門煙樹從金中都遷移到元大都遺址之謎(上)

2020-12-22 解秘歷史的細節

上文說到薊門是指戰國時期燕國的國都薊城中的一個景觀,燕國被秦國滅亡後,此景流傳至後來的遼燕京、金中都,一直到元朝,後人們都知道薊門在原來的遼金故城之中,景觀也被稱為薊門飛雨。元大都被明軍攻佔後,此景被明朝人借用唐朝人李益的詩句,改名為薊門煙樹。

▲燕國國都薊城的位置示意圖。
▲戰國時的燕國國都為薊城。
▲遼金元明清各朝國都位置示意圖。

薊城的位置在遼南京城內。從上圖可知,戰國時期的燕國國都薊城就是遼金都城的前身。

但是明初此景隨著被改名為薊門煙樹,不知為何卻把地址附會到了德勝門外?這似乎成為了一個北京歷史上的迷案了。

筆者經過查閱文獻,分析原因,發現其實是一位明朝文人,在為一位畫家有關薊門的畫作題字時,把金中都之舊城錯認到了元大都之舊城處所致。

▲金中都城復原圖。

這位明朝文人叫鄒緝,在其所題王紱(1362年~1416年)所繪《燕臺八景圖》上的題中記有:

「薊門在舊城西北隅(這裡已誤指為元大都,因此時遼金故城已淹沒無影),門外舊有樓館,雕欄畫棟,凌空縹緲,遊人行旅,往來其中,多有賦詠,今並廢,而門猶存二土阜,樹木蓊然,蒼蒼蔚蔚,晴煙浮空,四時不改,故曰薊門煙樹。」

▲王紱畫像,他是《燕臺八景圖》的作者

永樂元年(1402年),曾捲入胡惟庸案被流放大同已20年的王紱,剛剛脫離苦海,由於他的書法繪畫之法甚佳,被人薦入文淵閣供職。

▲王紱作品。

永樂十年(1412年),王紱被拜為中書舍人,他在《北京八景圖卷》中曾鈐篆書陽文長方形「中書舍人」印。他曾兩次隨明成祖朱棣巡狩北京。永樂十四年(1416年)卒於北京寓所,終年54歲。

▲定都北京的明成祖朱棣畫像。
▲劉愔所繪《薊門煙樹》。

劉愔,清代中期畫家,生卒時間不詳。上圖為其所繪《燕京八景》 (冊頁八開)之《薊門煙樹》圖。題識:《長安客話》古薊州為城門也,在都城北德勝門外。舊有樓館,今僅存其門。金幼孜詩:過橋酒幔依稀見,附郭人家遠近分。鈐印為:劉、愔。

▲元大都城示意圖。

清代的薊門煙樹景,今位於北三環薊門橋北側的小土城溝河岸東邊。這裡是元大都城牆遺址西段,這段城牆為夯土構建。

▲元大都示意圖。

元末時,明軍攻陷大都後,建筑北平新城池時,因已不是國都,遂將元大都北側城牆南移5裡,使薊門煙樹所在位置的這段城牆逐漸荒廢成野,在夯土城牆的遺址上草木生長,逐漸奠定了明清薊門煙樹之景的基礎。

▲明將徐達率軍攻入元大都城。
▲今日的薊門煙樹碑。
▲今日的薊門煙樹附近景觀。
▲清乾隆時所繪薊門煙樹風景圖。

後來因為元代的土城已經荒廢日久,樹木叢生的鬱鬱蔥蔥,土壤中含水量高,當陽光照射在此,景致天成,因草木雨水豐沛,自然晴日有水汽蒸騰,遊覽的文人墨客見之,便揮毫成詩,落筆出畫,傳之既廣,遂成盛景。

細讀正史也輕鬆,文尚清新易懂,圖尚高清真實。 本號致力於解密歷史的細節,兼而訂正一些人們觀察歷史時,由於不實傳播而產生的誤會,努力提供高清並真實的歷史圖文。敬請關注,持續解密歷史的細節中。原創作品,版權所有,謝絕抄襲轉載。引用時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圖說清史:乾隆破解薊門煙樹從金中都遷移到元大都遺址之謎(下)
    (續上集)到了清代,乾隆皇帝重新考訂燕京八景時,位於德勝門外西北的元大都城牆土城健德門之西的遺址命運隨之大變。▲乾隆薊門煙樹詩雙耳瓶。上圖為清乾隆「薊門煙樹」御製詩雙耳瓶,原詩文中的鳳凰樓在此處寫為鳳凰臺,耐人尋味。
  • 圖說北京:薊門之謎如何解,乾隆有詩有碑立於元大都西土城遺址
    薊門的位置從金朝以後就眾說紛紜。薊門煙樹是源於金代時的燕京八景而來,又名薊門飛雨,這裡的薊門還不是一個確切的地名,對於「薊門煙樹」的遺址真實性,北京歷史地理學者的研究結果還有分歧,說法甚多。筆者將另有專文探討,敬請期待。
  • 元大都遺址公園:從西到東展示了元大都至今北京700多年的發展
    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是在元大都土城遺址上建造起來,西起海澱區學院南路明光村附近,向北到黃亭子,折向東經馬甸、祁家豁子。 元大都遺址作為北京城市文明發展的見證和實物遺存,是研究北京城址變遷的重要實跡,對於北京市文化歷史的探源與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並且是北京市建成的第一個人文奧運景觀。
  • 春之海棠 北京元大都遺址公園賞海棠攻略
    春之海棠,猶如一曲多情小調,將這個硬朗的北方城市也裝點出了淡淡柔情,千百年的嬌羞嫵媚間,她曾令眾多文人墨客鍾情不已。這個暖意融融的春天,就讓我們一同沉醉在暈紅了漫天雲霞的海棠煙雨中吧!海棠依舊,幽姿淑態弄春晴……
  • 北京元大都土城遺址公園動工 一期工程五月完工
    北京元大都土城遺址公園動工 一期工程五月完工   新華網北京2月15日電 北京元大都土城遺址公園近日破土動工,公園建設在四千餘米長的西北土城遺址北側展開,沿線八個主要景區將再現元大都鼎盛時期風貌。
  • 北京元大都土城遺址公園開工 八大景區再現古貌
    北京元大都土城遺址公園開工 八大景區再現古貌   日前,建在全長4200米的元西北土城遺址兩側的元大都土城遺址公園全線開工。遺址公園將由元土城遺址、土城溝水系和沿線綠化帶三條主線和薊城新象、城垣懷古等八大景區構成,八大景區將再現元大都鼎盛時期的風貌。  元西北土城遺址自明光村至京昌路,全長4200米,寬度100至160米,城牆全部用夯土築成。在明光村原土城肅清門處至今仍有甕城土牆遺存,這裡將成為八大景區之一的城垣懷古。
  • 乾隆為何下嚴令,禁止八旗兵拆元大都土城,秘密揭開很多人愣住!
    可是在乾隆年間,這位風流皇帝傳下了一道古怪的聖旨:誰要到元大都土城取土,定斬不饒。清朝皇帝竟要保護元大都土城——這事聽著就充滿了詭異和邪性。元朝被明朝推翻後,元大都就成了一座廢棄的土城(位於今日的北京市朝陽區)在清朝的時候,有文人墨客,經常流連於此,欣賞這座土城的樹木蔥蘢,嗚禽四翔的郊野風情,這裡還被冠以薊門煙樹——成為京師八景之一。
  • 城垣懷古 元大都城垣遺址北太平莊段
    肅清門就是西面三門中的最北邊的那座城門,現在的北太平莊街道就在圖上所標的肅清門周邊。圖上所標的肅清門與光熙門之間的那條路,基本上與現在的學院南路相吻合。現在肅清門只留下了翁城的一塊月牙形土坡,就在現在的明光橋西南。而在明光橋下,座北向南的一面石牆上鐫刻著的「元大都城垣遺址」。
  • 這個公園創下了4個北京之最,一個全國第一,地鐵直達門票免費
    玉淵潭的櫻花、植物園的桃花、中山公園的鬱金香,還有元大都遺址的海棠花均是京城名景。北京有很多免費公園,今天我們就帶大家走進元大都遺址公園,它是北京著名的公園,而且還創下了多項記錄,一年四季風景皆美。聽到這裡,你也許已經躍躍欲試,那就先來了解一下吧。元大都遺址公園歷史悠久,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
  • 詳細的北緯30度之謎與破解嘗試
    北緯30度之謎可謂是世界上最大的謎團,其中包括地理、歷史與人文的諸多奇觀與事件,吸引了無數人的好奇與探索。人們或多或少知道一些位於北緯30度這條線附近的奇觀、事件,但未必知道得全面。這裡為此做一下全面的羅列,並嘗試破解這一謎團。北緯30度之謎的奇觀、事件大致分布在北緯25—35度之間,涵蓋地理、歷史和社會人文的諸多方面。
  • 用腳步丈量春光:元大都遺址公園
    它橫跨北京的兩個區域,海澱和朝陽,它是「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顧名思義,是元代的都城遺址。它修建於元世祖元四年,歷史上以「金代大寧宮」為中心修建。因為是都城遺址,所以現在我們所能在遺址公園裡看到的基本是它殘留的部分城牆,還有一些建築地基之類的夯土牆。
  • 夏朝國都之謎被破解,只等待考古最後確認
    夏朝是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的朝代,不過這時候還不是封建王朝。夏商周已經被人們說到很多年了,夏朝、商朝和周朝三個朝代,都不是封建王朝,但是人們是知道這三個朝代的。在西方歷史學家的眼中,華夏歷史上的夏朝是不存在的,原因就是夏朝沒有文字記錄。可問題,這樣的質疑是不是真正的問題呢?換句話說,夏朝到底存在不存在呢?根據考古的發現來看,夏朝這個謎題很快就被破解了。
  • 中國五大遺址公園排行榜,北京元大都遺址公園排名第一,還別不服
    有北京的圓明園遺址公園,吉林集安高句麗遺址公園,江蘇鴻山遺址公園,浙江良渚遺址公園和陝西秦始皇陵遺址公園等上百個遺址公園。 在這些考古遺址公園中,北京元大都遺址公園力壓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圓明園遺址公園等眾多遺址公園,榮登榜首。
  • 女真人第一個定居遺址到底在哪裡?海古寨之謎有待揭開
    沒有海溝河的養育,就沒有金上京的輝煌,就沒有女真人入主中原的顯赫。然而,女真人第一個定居的遺址到底在哪裡,考古專家眾說紛紜。  史書記載,女真人四世祖綏可帶領部族從原先的牡丹江流域遷徙到了金上京會寧府附近的海古寨,但是很久以來,考古工作者和學者都沒能發現綏可居住地的遺址,也就是說,大家都知道海古寨肯定是在阿城境內的海溝河畔,但她始終沒能讓世人一睹風採。
  • 奇琴伊察城邦遺址有新發現,或可成為破解瑪雅之謎的密匙
    近日,來自墨西哥國家人類學和歷史研究所(INAH)的考古學家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奇琴伊察瑪雅城邦遺址意外發現了一組塵封千年之久的地下祭祀廢墟,廢墟內包了含7個完整的祭祀室,以及總數在200件以上的祭祀用器皿,時間均指向千年前的瑪雅文明古典時期。有觀點認為,此次考古發現或許將成為解讀瑪雅文明謎一般興廢變遷的密匙。
  • 《清史》,什麼時候可以出版,讀完《二十四史》得多長時間?
    眾所周知,二十四史是記錄咱們華夏文明的正史,記錄上下五千年歷史,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明朝崇禎十七年,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一直到大清,乾隆年間,《明史》刊行,後又增加了《舊唐書》和《舊五代史》,經乾隆皇帝欽定,合稱「欽定二十四史」。也就是在乾隆之前,史書是「二十一史」,乾隆之後,才有的「二十四史」。二十四史可信度人們普遍認為二十四史寫得最好和最公正是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這前四史也都是私人編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