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有時會見到這樣一種孩子,他們服從父母的要求,小心翼翼地察言觀色,從不惹是生非,在與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處處退讓;他們從來不拒絕別人,甚至想方設法迎合別人,把讓別人滿意作為自己行動的準則。
這樣的孩子被所有人貼上「懂事」的標籤,老師經常對他們讚譽有加,家長們也會覺得自己教導有方而沾沾自喜。我卻很想提醒家裡有這類乖孩子的父母要格外警惕,你的孩子可能正在變成「討好型人格」。
《人間失格》中的少年阿葉,明明想要的禮物是書,卻為討父親歡心而選了父親喜歡的玩具獅子;明明不餓,卻為了回應別人的熱情邀請,裝作很餓的樣子,硬吃下十顆甜納豆;為了博同學們一笑,經常自己故意扮醜出洋相……這些都反映著這個孩子身上的討好型人格。
《人間失格》劇照--少年阿葉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討好他人卻忽視自身感受的人格,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具有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在行為上不以主觀意願為指引,反而更多的從別人的好惡出發,凡事追求別人的肯定、欣賞,為此甚至壓抑內心的真實想法。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有著與年齡不符的「懂事」,在本該最單純、最快樂的年紀,卻學會了處處示弱、事事小心,他們的「懂事」建立在壓抑自己主觀感受的前提之下,十分令人心疼。
沒有人天生就是討好型人格,這種心理從無到有,由微到著,大多與家庭環境和家長的教育風格有關。
1. 關愛缺失的家庭造就孩子的討好型人格——有些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足夠的關愛,會變得缺乏安全感,他們迫切想得到父母和周遭人的關注、認可,因而表現出格外的順從,通過討好他人的方式來強化自己的價值和存在感。
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當中,女孩松子有一個先天患有重疾的妹妹,爸爸將全部的精力都用在照顧妹妹身上,松子成了家庭中被忽略的存在。她極端渴望得到愛,於是沒有底線地討好所有人,悲劇人生的種子自此萌芽。她一次次放下自尊,遷就他人,犧牲自己,用最卑微的姿態祈求愛和關懷,卻一生悲慘,至死悽苦。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劇照——松子希望通過討好父親而得到父親的關注
2. 暴躁易怒的父母把孩子「嚇」成討好型人格——年幼的孩子內心都是十分脆弱的,如果父母經常通過吼叫、責罵、甚至體罰的方式教育孩子,會使孩子在心裡產生強烈的壓抑和恐懼情緒,只好用「討好」來偽裝成「懂事」,讓父母不再討厭自己。
孩子在父母的打罵中極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打罵教育在中國的家庭中十分常見,許多父母篤信「不打不罵不成才」,認為鷹爸虎媽才能教育出優秀的子女。孩子們往往對父母的「大棒政策」十分畏懼,不敢對父母的批評發表意見,更不敢主張自己的想法,無論自己是否有錯,都會無條件的道歉、認錯,這便是一種在暴力下形成的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讓孩子披著「懂事」的外衣,表面上孩子生活中一片風平浪靜之中,實際上卻會在精神上對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嚴重傷害。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總是無視自己的感受,常常壓抑自己的需求,無條件遷就和滿足他人,嚴重的討好型人格會形成學心理學上的疾病——迎合型人格障礙,他們將真實的自己藏在面具之後,展現給別人的卻是一個按照他人意志塑造的「虛假自我」,他們小時候是「好孩子」,長大以後是「老好人」,然而在這背後,卻是內心極度的痛苦、孤獨、壓抑。
討好型人格學不會拒絕,學不會反抗,他們的人生充斥著「服從」、「犧牲」、「逆來順受」之類的字眼卻不自知,如同將自己困在牢籠之中,不停犧牲自我去成就別人,過分壓抑自我去取悅對方,以為這是與人交流的唯一方式,殊不知正是這樣的病態人格關閉了人與人之間的正常溝通,成為一個惡性循環。
解鈴還須繫鈴人。產生於家庭原因的討好型人格,還需要父母來帶孩子走出困境。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是最無私、最純粹的,不應該有有任何的保留和附加條件。感受到父母的愛,能給孩子帶來內心的安全感,也是孩子對抗所有困難的力量源泉。
用溫和的方式與孩子溝通。粗暴的批評和打罵只會抹殺孩子的自尊,打擊孩子的自信。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耐心引導指正,在孩子取得成績的時候不吝鼓勵與讚賞,多感受孩子的情緒、聆聽孩子的想法,才能在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良性溝通。
結語:討好是一種示弱的溝通方式,是一種卑微的生存姿態。孩子是最單純的群體,討好型人格是他們在面對惡劣精神環境的情況下被動產生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只有富有愛的家庭,才能培養出富有愛的孩子;只有身心健康的父母,才會教育出身心健康的子女。父母們應常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溝通方式,更多地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讓孩子享受最簡單的童年,體會最純粹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