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管嬰兒治療過程中,因為雌激素明顯高於平時,應特別注意甄別易栓症的高危因素。
試管嬰兒治療過程中,一些有血栓傾向的病例並不太少見,輕則造成復發性流產、反覆種植失敗、死胎等;重則出現重要臟器的血栓形成或栓塞,造成極其兇險的結果。
試管嬰兒為什麼會形成 血栓?
隨著試管嬰兒技術的發展,血栓相關併發症的報導也在逐漸增加,引起了生殖界的密切關注。
有報導顯示,在試管嬰兒技術控制性促排卵過程中,因為雌孕激素水平升高,並發各種血栓性疾病的發生率為0.04%,後果十分兇險。
什麼是易栓症 ?
1865年法國 Armand Trousseau教授首次報導靜脈血栓和腫瘤之間存在聯繫,這可能是人們對於易栓症的最早認識。
易栓症不是單一疾病,而是指由於凝血和纖溶系統中的一些關鍵因子,如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纖溶蛋白等物質,存在遺傳性或者獲得性缺陷及危險因素,容易發生血栓栓塞的狀態。
輔助生殖技術和易栓症
口服避孕藥和易栓症
口服避孕藥是輔助生殖技術過程中常用到的雌孕激素類藥物:
(1)如手術當月可能為了配合時間口服短期口服短效避孕藥;
(2)試管嬰兒治療前口服避孕藥進行預處理控制月經和卵泡的同步性;
(3)對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患者使用口服避孕藥進行假孕療法控制病情的進展。
正常人群短期服用避孕藥對凝血功能的影響非常小, 一般不會直接導致血栓發生。但是服用避孕藥的婦女同時存在易栓症高危風險時, 血栓的發生率會有明顯增加。
避孕藥中的雌激素對凝血系統及抗凝血系統都有影響,可導致纖維蛋白原、凝血因子II、VII、X等合成增加、凝血抑制因子活性降低;此外, 高雌激素可導致血管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 水分滲出,血液濃縮, 從而導致血液的高凝傾向以及血栓栓塞風險增加。避孕藥中的孕激素也可能有類似的作用。
有報導顯示長期服用避孕藥的婦女比未服用的健康婦女,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會增加4~8倍。
控制性促排卵和易栓症
控制性促排卵是試管嬰兒治療的重要的環節之一, 促排卵藥物可直接作用於凝血系統及抗凝血系統, 誘導血漿血小板計數升高、纖維蛋白原、凝血因子水平升高、抗凝血酶減少,使血液處於高凝狀態。
同時也因為刺激多個卵泡生長,導致血中雌激素水平過高而間接影響凝血功能。
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OHSS)是促排卵的嚴重併發症,也是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1)OHSS 患者凝血因子增多亢進, 抗凝物質水平活性下降;
(2)胸腹水也導致胸腔和腹壓增大, 靜脈回流受限;
(3)部分患者因長期臥床,血液流速減慢,可誘發血栓形成。
抗磷脂抗體症候群(APS)和易栓症
一類特殊的免疫性不孕人群存在抗磷脂抗體陽性,常發生習慣性流產、反覆種植失敗和胎死宮內等。如果抗體持續陽性或伴有反覆流產的發生,則稱為抗磷脂症候群(APS)。
抗磷脂抗體陽性者血栓形成的發生率為30~40%,比正常人高約10倍。可造成子宮血管廣泛的血栓形成,胎盤部位供血不足,胎兒丟失。
妊娠和易栓症
據統計,年齡小於35歲的婦女,妊娠期間急性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為0.06%,年齡大於35歲者為0.12%,是同齡非妊娠婦女的10倍。有靜脈血栓病史或家族史的婦女,妊娠期血栓的風險明顯增加。
妊娠期生理性凝血因子增加,子宮增大壓迫下肢靜脈回流障礙,活動減少等都是易栓傾向的原因。
多胎妊娠時妊娠期併發症,如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前置胎盤、胎盤早剝、產後出血等的發生率明顯升高,更易誘發血管內皮損傷以及炎性介質的釋放,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
由此可見,試管嬰兒治療過程中,因為雌激素明顯高於平時,應特別注意甄別易栓症的高危因素。對於易栓症的高危人群,應加強血栓形成的監測,堅持抗凝治療,避免潛在的嚴重後果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