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一婦嬰科普小組 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
國際血栓與止血學會提供的資料顯示:全球每16秒就有一人患靜脈血栓栓塞性疾病,每37秒就有一人死於該病。有報導,因為血栓導致的死亡已經超過愛滋病、乳腺和前列腺癌、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之和,每年超過一千萬。在中國,靜脈血栓形勢同樣嚴峻,靜脈血栓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的特點。但是,靜脈血栓栓塞性疾病是可防可治的,早期發現並積極治療,仍然可以顯著降低死亡率。
2020年10月13日,是第七個「世界血栓日」。我們就孕產婦血栓的問題採訪了一婦嬰產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應豪副院長,現將採訪內容整理成稿與大家分享:
01
孕產婦也要防治血栓?
在孕產婦死亡率逐漸降低的社會背景下,血栓性疾病已成為導致孕產婦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孕產婦是發生血栓的高風險人群,採取正確的預防措施可以大大降低血栓的發生率。一旦血栓形成,早診斷、早治療則是降低血栓相關孕產婦死亡的主要措施。
02
哪些原因導致孕產婦發生血栓?
除了孕期血容量增加,靜脈血管擴張,血流速度減慢及孕產婦在妊娠末期、產褥期活動量小,且孕產婦血液處於高凝狀態等高危因素以外。
中國孕產婦還存在獨特的血栓性疾病發病風險:
(1)高齡產婦增加:2015年全面放開「二孩政策」以來,高齡產婦生育意願不斷增加。高齡妊娠是VTE發生的獨立風險因素,而且與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VTE風險因素亦密切相關;
(2)活動減少, 肥胖等代謝相關疾病增加:隨著我國經濟狀況的改善,營養狀態已經從以往的「減少飢餓期」 進入「慢性疾病期」,進食增加、運動減少導致營養過剩,肥胖的比例明顯增加;
(3)產婦 「坐月子」的風俗限制了產後活動:而運動減少與產後血栓形成有關;
(4)輔助生殖技術應用增加:隨著輔助生殖、試管嬰兒技術的大量應用,以及孕期保胎導致的運動減少、孕激素使用增多等也是VTE的風險因素。
03
孕產婦預防血栓發生應該怎麼做?
對於孕產婦來說,血栓性疾病的預防應貫穿整個孕產期,從產前檢查開始,加強保健和管理。
所有的孕產婦均需要通過良好的生活方式預防血栓:包括採用合理科學的飲食習慣、避免過度肥胖、加強運動、避免脫水等。在無法有效運動的情況下,可以採用被動運動、按摩、穿彈力襪等物理方法。
對有靜脈血栓史、遺傳性或獲得性易栓症的孕產婦,尤其是高齡、肥胖、長期臥床者等高危孕產婦,除了以上預防措施,在無明顯禁忌的情況下,還需要根據醫生建議採用小劑量低分子肝素藥物預防策略。
04
怎麼判斷孕產婦已經發生了血栓?
靜脈血栓栓塞症(VTE)包括肺栓塞(PE)和深靜脈血栓(DVT),下肢深靜脈血栓主要有股靜脈血栓和髂靜脈血栓兩種:
股靜脈血栓主要症狀和體徵為瀰漫性疼痛和腫脹,可能伴或不伴下肢紅斑、皮溫升高和壓痛;髂靜脈血栓形成的症狀包括整條腿腫脹,伴或不伴側腰部、下腹部、一側臀部或背部疼痛。
肺栓塞的起病特徵多種多樣,從無症狀到休克或猝死不等。妊娠期出現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難、胸痛、胸悶或咯血時,均應警惕肺栓塞。
一旦出現小腿或大腿疼痛,或伴有輕微紅腫,或行走時腿部疼痛並且痛處拒按等DVT症狀以及胸悶、呼吸困難等疑似PE的臨床表現,孕產婦應及時就診。
就診後通過各項檢查及時識別和診斷,血管加壓超聲是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首選診斷方法,CT肺動脈造影可作為肺栓塞的首選診斷方法。
05
孕產婦發生血栓應該怎麼辦?
血栓的治療主要包括抗凝、溶栓、安裝濾網等方法。一旦確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肢應制動,避免按摩,以防止血栓栓子脫落,診斷後第一時間抗凝治療是治療成功的關鍵,並根據血栓的部位和嚴重程度開展多學科聯合診治。
當然,血栓防控中,最重要的還是血栓預防!
世界血栓日的背景和由來?
2020年10月13日,是第七個「世界血栓日」。「世界血栓日」是為紀念德國病理學家 Rudolf Virchow 而設立。
2014年3月,國際血栓與止血學會(ISTH)宣布將他的生日——10月13日,作為「世界血栓日」,以此感激他在「血栓形成」理論上的卓越貢獻,並期望藉此提高公眾對血栓的認知,促進血栓性疾病的規範化診治,並號召世界各地不同團體團結起來,共同面對「靜脈血栓栓塞症」(VTE)這一沉默的殺手。
原標題:《一婦嬰應豪醫生:高齡且「圓潤」?準媽媽要小心血栓風險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