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述評:新興市場的增長故事遠未完結
新華網北京7月31日電(記者 韓墨 金旼旼)經歷多年全速前進,新興經濟體來到十字路口。背後是耀眼成就:過去十年,新興市場經濟產出佔全球比重由38%升至50%,國際經貿格局因此重構。面前是密集挑戰:增速放緩、資金外流、出口下滑、股市低迷。不少歐美投資機構斷言,新興市場即將風光不再。
「唱空」的出現並不令人意外,就如同兩三年前投行們紛紛將新興市場奉為「增長奇蹟」一樣。敏感的市場往往容易將一些經濟動向過度闡釋以至過度反應。金融危機後,市場一度認為美國經濟將從此暗無天日,現在看來,這種過低預期缺乏依據也並不理性。
事實上,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新興經濟體一直在各種內外考驗中起起伏伏,在發展、遭遇瓶頸、著力變革、恢復增長的循環中曲折前行。本輪降速或許正是新一輪重大調整的序幕,而遠非增長故事的終局。
巴克萊集團執行長詹金斯不久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提出:「新興市場近期的動蕩主要源於全球資本追逐高收益率的短期行為。」隨著投資者預期美聯儲將退出量化寬鬆,美元資產吸引力增加,部分資金從新興市場撤出。自金融危機以來,市場情緒常在回歸發達國家避險和到新興市場逐利之間反覆切換,這類周期性轉移因而屢見不鮮。短暫恐慌之後,多數專家相信,這種資本流動不會對新興市場造成致命衝擊。
更需關注的是新興市場自身。以金磚國家為例,中國經濟增速雖仍大幅領先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但正面臨產能過剩、人力成本上升、過度依賴投資、收入差距擴大、資產泡沫加劇等深層難題。印度去年增速十年最低,貨幣連續貶值,通脹快速升溫,宏觀調控進退失據,其基礎設施落後、投資環境欠佳也「嚇跑」不少外國投資者。
巴西則深受資源價格下降和投資不足影響,經濟增速從2010年的7.5%跌至去年的0.9%,通脹率超過6.5%,單靠資源輸出拉動經濟難以為繼。俄羅斯也面臨類似窘境,「頁巖氣革命」威脅其天然氣出口,工業經濟發展緩慢。南非的失業率超過25%,通脹接近6%,罷工和騷亂頻發。
問題的確存在,但無需過度誇大。新興市場的高增長時代或許告一段落,但從中長期看,新興市場仍可擔當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者。
首先,新興國家依然享有人口優勢和龐大內部市場。摩根史坦利投資管理公司新興市場主管夏爾馬指出,新興國家擁有世界80%的人口,但經濟總量僅40%,繼續繁榮的空間仍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2011年到2015年,新興市場的內需增量將佔全球需求增長的一半以上,進口增量將佔國際貿易增量的40%。新興市場需求巨大而多樣,將為世界經濟提供持久動力。
其次,從經濟基本面看,多數新興經濟體能夠保持增長,並具備相當的風險調控能力。IMF預計,2013年至2018年新興經濟體年均增長率可達6%,顯著高於發達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德意志銀行7月的研究報告說,與2008年相比,除土耳其等國外,多數新興市場抵禦外部幹擾的能力有所增強,表現在外匯儲備較充裕,政府負債較低,宏觀調控工具日漸完善。英國經濟分析機構凱投宏觀也認為,多數新興經濟體在過去十年成功降低了對外部融資的依賴。
再次,從發展階段看,新興市場總體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中期,在城市開發、基礎設施建設、醫療教育和科技創新、公共福利和社會文化事業建設等領域大有可為。不少新興市場仍具有後發優勢和技術趕超的潛力。按購買力計算,2008年中國的人均收入仍只有美國的21%,僅相當於日本在1951年、新加坡在1967年和韓國在1977年的水平。對發達國家而言,將更多資本、技術和人才轉移至新興經濟體,依然有利可圖。
最後,當前的經濟放緩將倒逼新興市場實施真正的改革並加強國際合作。金融危機後,美國、歐洲和日本均作出重大調整並逐漸奏效,不少新興市場反而步伐遲緩。為頂住「經濟逆風」,新興經濟體已意識到必須加緊行動,探索高質高效的新型工業化之路。與此同時,新興經濟體合作共贏、抱團取暖的需求加強,除了擴大貿易和相互投資外,新興經濟體還欲聯手推動國際經濟體系改革,構建新的國際分工格局,為世界經濟再平衡奠定製度基礎。
當然,新興市場情況並非千篇一律,其風險點、發展潛力不盡相同,有些經濟體也存在「掉隊」可能。但從整體看,新興市場的增長故事遠未完結。正如高盛執行長貝蘭克梵所說,問題恰意味著新的機遇,「新興經濟體仍擁有最高的回報率,也沒有與復甦中的發達國家脫鉤,它們仍將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另一部引擎」。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