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被帶壞的孩子,沒有天生的壞孩子。
你認同這句話嗎?
我們周圍很少有家長研究過怎樣科學地帶孩子,甚至有些老師竟也不知道怎樣教孩子。
教育工作者是不是應該更懂教育?
事實卻是下面這種結局,沒教成學生,自己也被吐槽。
到條有爭議的視頻,江西婺源一所學校中,學生們站成一排,看女副校長將學生吃剩的早餐通通吃光,同時被近距離完整拍攝成視頻。
有人說「不衛生。」
有人說「老師言傳身教。」
還有人說「作秀,視頻運鏡不錯。」
捉住一隻抱不平的老師[吃瓜群眾][吃瓜群眾][吃瓜群眾]:::
女校長的吃剩飯的行為,顯然不衛生,但是網友說啦:家長就是這麼吃孩子剩飯的,校長這是把學生當自己的孩子對待。重點是她這麼做,能不能給孩子正確的引導?
先上一條世界級教育界,泰鬥蒙臺梭利的觀點:要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成長。
也就是說,不要把自己的意識強加與他們。孩子不是教出來的,而是要引導。
假設網友的言傳身教說成立。
女校長「吃剩飯」這個動作,無非想告訴學生「打多少必須吃多少,你這次吃撐了,不舒服了,下次就知道少打些飯了,自然就不會剩飯了。」
那麼這個動作起到這個作用了嗎?並沒有。
為什麼這麼說呢?
孩子為什麼會剩飯?無非是:打太多,吃不上了。
所以,學生的根本問題是:飯打多了,而不是剩下了。
第一個錯誤就是:沒有根據癥結所在去引導學生。
把飯吃乾淨並不是目的,目的是不要讓孩子因為「肚子飽了眼不飽」,打太多飯回來。
第二個錯誤就是:錯誤引導。
與其說言傳身教,不如說將自己美好的意願強加於學生。孩子就是吃不下了,還能讓他硬塞進去嘛?
女校長這麼做會導致三種結果:
1. 一部分學生寧願吃不飽也少打些飯。
2. 部分學生,寧願撐著也要把飯吃光。
3. 還有部分學生,剩得更多,他們就是要跟老師對著幹。
學生們不僅要養成好習慣,身體和心靈都需要健康成長。
那句老話說:不幸的童年一生不幸,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還記得不?
無獨有偶,還是學校食堂,換成教官吃學生的剩飯,這次網友的評論犀利的多,我也有點看不下去。
那位男教官看到女學生要倒掉的米飯,不忿的樣子,邊念叨,邊用手抓起飯塞到嘴巴裡。
網友說是各地吃剩飯大比拼,作秀的味道很重。
確實,第一次見老師吃學生剩飯的視頻,可能只覺得不衛生和教育方式問題。第二次看到,各種負面情緒都跑出來了。
但究竟女校長和男教官是不是作秀呢?誰知道呢,反正我們看到了貌似完整的視頻,留一點空白自己腦補唄。
說說怎樣用正面觀引導孩子。
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早上,爸爸要去上班,上幼兒園的寶寶抱著爸爸的腿不讓走,奶奶說:「聽話,爸爸上班給你買糖吃。」
奶奶的說法不對,她給寶寶灌輸的是:爸爸上班是為了你。當爸爸加班很晚回家,孩子會自責,認為是自己讓爸爸這麼累。
正面觀該這麼說:「爸爸上班跟你上幼兒園是一樣的,在什麼年級就要做那個年級該做的事。你上幼兒園接受新知識,認識新朋友,爸爸上班也是這樣。」
不要認為孩子小,聽不懂就降低智商對話,他們都很聰明。
正面觀,就是把孩子放在與你智商相等的水平面上,將事實用積極向上的態度告訴他們(當然如果碰到極端事件,比方說生老病死,就要斟酌著說啦),樹立他自己的正向思維。
再比方說,我家寶寶2歲,經常將玩具,書扔得滿地是。
我這麼做,先明確告訴他:「寶寶,你把玩具和書扔得到處都是,這樣做不對。應該這樣……」然後將書收拾起來,放在桌子上,玩具也收到盒子裡。重複演示了幾次,他就會嚷著說:「媽媽,我們來收拾玩具吧?」
教,不要說太多遍,我們都知道媽媽們的嘮叨其實挺煩的,念叨得越多,越不值錢。
說到吃學生剩飯這個問題,比起師範吃光飯「言傳身教」,更應該教學生為什麼要節約糧食。
記得以前學校有「憶苦思甜」的活動,老師們完全可以換一種引導方式。從固定的模式之外找方法,單純演示少打飯,不剩飯,這個實在沒法整。
一同學鄉下長大,剛上小學時特別牴觸,他媽說,你不想上學,那就得去地裡幹活,你要去幹活嗎?他說,是。
一個上午過去,下午他對他媽說,還是上學吧,幹農活太累了。
9月初的莊稼地,沒有遮太陽的地方,6歲的小孩曬一上午太陽就夠嗆了,還要幹活,你想想……
於是,他做出了這輩子最明智的選擇:一定要好好學習,去大城市。
之後,他在高中是體育生,上了大學當了學生會主席,畢業後發展一直很不錯,積極上進。
這位媽媽引導得十分高明。
21世紀是兒童的紀元,為了他們的前途,我們多花些時間看看專業書籍,研究下怎麼引導他們,不是很有成就的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