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大家都碰到過被小孩子教育的情況,你們當時是什麼心裡呢?
昨晚吃完飯後,我們坐在一起休息。不過爸爸總是呵我痒痒,我要求他停下來他就是不停。這時妹妹出手了,擺出一貫的動作,手插小腰的說「爸爸,媽媽不喜歡你這種行為,她已經要求你停止了,你怎麼還不停呢?這種行為是不對的,因為你讓媽媽不舒服了。」爸爸說這樣啊,那我就不癢媽媽了,我癢你好了。妹妹開心的放話到「你來追我呀!」
別她看現在錚錚有詞地阻止「暴力」,在2-3歲這段時間裡,可是會咬人和打人的。因為老大從來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當時也是一頭霧水「為什麼會這樣呢?」當時除了讀各種書,還開始記錄妹妹的言行及可能的前因後果。比如,她想過姐姐手裡的東西,姐姐請她等著。可是她等不急了,跟姐姐搶,搶不過的時候就咬。經過三個月的記錄、總結、反思,我發現不僅是打人、咬人,連哭鬧都是由於同一個原因---需求沒有被滿足。想要玩具,得不到;想要媽媽關注,媽媽不知道;想要出門,下雨出不去等等。後來我做了以下幾件事:
1,預防比解決更重要。不要等著孩子動手了動口了再來制止,而要在這些動作發生前制止。預防更重要。如果孩子打人了,我們要讓孩子認識到打人的後果,別人會很痛,痛的都哭了。並承擔責任,如今天就不能在小區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了。
2,接受孩子當時的情緒。媽媽知道妹妹現在很沮喪,因為苗苗姐姐不讓你進房間。
3,說出孩子的需求。妹妹想要進姐姐的房間和姐姐們一起玩,玩的很開心。。
4,給出解決之道滿足需求或是替換需求。同時打人是不對的。打人會讓別人很痛。妹妹可以找媽媽和奶奶幫忙,也可以等一等再問問姐姐,還可以去自己的房間裡玩玩具,看看書。要不我們一起玩沙子吧?
5,如果孩子都不接受這些替代方案說明他們內心的沮喪、不快、悲傷還沒有被消化,需要我們繼續抱抱他們,安慰他們。請不要說「這有什麼大不了」「這有什麼好哭的」「不哭,不哭,哭不是好寶寶」等等。因為你不是他,所以無法感受他。
後來還從身體上進行訓練。讓她咬毛巾,快快咬、慢慢咬、又快又慢的咬,這個過程中她漸漸的能夠掌握用力的度;同樣的方法用手拍球、抱枕等柔軟最好帶彈性的東西,她能看到自己的力對其他物體的影響;有時候我們玩包起來滾出去的遊戲,就是用毯子或是爬爬墊把她包起來然後讓她滾出去;睡覺前或是醒了,我們會玩壓壓遊戲。她在我身上躺躺然後我輕輕的壓壓她.這些遊戲有一個原則就是讓孩子的身體感受到壓力。這其實就是本體覺的訓練。鑑於大腦發育的程度,他們的身體協調性也不夠好,這些按壓孩子的關節和肌肉的遊戲讓孩子更加平靜、專注和身體協調性的發展。
妹妹當時就非常喜歡玩這種遊戲,總是開心的大笑。經常在咬完毛巾後,會跟她一起觀察毛巾上的咬痕,咬的輕咬痕淺,咬的重咬痕就深。我們還輕輕咬自己,重重的咬自己,體會不同的咬給我們的感受。
有一段時間由於一些原因家庭變動,妹妹的情況變得更糟糕了。也讓我火氣飆升,生氣、發火恨不得也咬她一口。一開始我被動地覺察自己的情緒,問自己怎麼了,為什麼會這樣。後來漸漸的主動的關注自己的情緒與外界的關係,與孩子的關係。真的是育兒先育己。現在生氣的情況越變越少,真是孩子們教育的呀。而且我相信孩子是善的,他們對父母的愛簡直就是無條件的愛的典範。所以當孩子出現「熊行為」的時候首先考慮孩子是不是需求沒有被滿足,身體上需要跟多的鍛鍊,心理上需要跟多的愛和父母的關注。而不是這就是一個壞孩子。
現在我們經常出現孩子「教育」父母的情況。有時候當我不耐煩或是想要生氣時,她們就會提醒我----你的小魔怪出來了,詳見文章
有時候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她們也會搬出小魔怪來,比如到了洗漱時間,我們要上樓了,可是孩子們還想玩,妹妹就會說「媽媽,你的小魔怪出來了。」我會接招說「媽媽知道妹妹還想玩,要是還有半個小時才上樓就好了。那樣我們就可以多玩一會兒了。如果時間來得及,說不定我們的歡樂時光的時間會長一些呢!」
寫在最後:
我想很多寶媽寶爸跟我一樣經歷過或是正在經歷孩子的咬人、打人,也深陷煩惱之中。在解決問題之前,我們要先找出原因。了解孩子的行為動機,在理解接受孩子的同時解決問題,這樣才能保持跟孩子健康的連結,鼓勵孩子跟我們合作---我們找出解決的方法,孩子配合我們實踐的方法。
我們有時候煩惱甚至茫然無措,我想人人都經歷過。這並不能阻礙我們積極地看待孩子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不要想著這些問題會消失的,長大就好,我媽媽經常這樣說。但是很可能是打人的問題在長大之後變成了說髒活、逃學的問題。問題的表面都有著同樣的一個本質---無法自律。
補叨:
記錄真是一個好辦法,不僅解決了孩子的咬人問題,也讓我找到了解決自己情緒的問題的入口。
遇到問題時,如果我們有處理的方法,我們就不會焦慮和忐忑不安。
相信孩子的是有愛的,是善良的,是願意跟我們合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