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孩子「教育」心裡是個什麼感受?

2020-08-21 迷茫的怪盜文

估計大家都碰到過被小孩子教育的情況,你們當時是什麼心裡呢?

昨晚吃完飯後,我們坐在一起休息。不過爸爸總是呵我痒痒,我要求他停下來他就是不停。這時妹妹出手了,擺出一貫的動作,手插小腰的說「爸爸,媽媽不喜歡你這種行為,她已經要求你停止了,你怎麼還不停呢?這種行為是不對的,因為你讓媽媽不舒服了。」爸爸說這樣啊,那我就不癢媽媽了,我癢你好了。妹妹開心的放話到「你來追我呀!」



別她看現在錚錚有詞地阻止「暴力」,在2-3歲這段時間裡,可是會咬人和打人的。因為老大從來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當時也是一頭霧水「為什麼會這樣呢?」當時除了讀各種書,還開始記錄妹妹的言行及可能的前因後果。比如,她想過姐姐手裡的東西,姐姐請她等著。可是她等不急了,跟姐姐搶,搶不過的時候就咬。經過三個月的記錄、總結、反思,我發現不僅是打人、咬人,連哭鬧都是由於同一個原因---需求沒有被滿足。想要玩具,得不到;想要媽媽關注,媽媽不知道;想要出門,下雨出不去等等。後來我做了以下幾件事:

1,預防比解決更重要。不要等著孩子動手了動口了再來制止,而要在這些動作發生前制止。預防更重要。如果孩子打人了,我們要讓孩子認識到打人的後果,別人會很痛,痛的都哭了。並承擔責任,如今天就不能在小區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了。

2,接受孩子當時的情緒。媽媽知道妹妹現在很沮喪,因為苗苗姐姐不讓你進房間。

3,說出孩子的需求。妹妹想要進姐姐的房間和姐姐們一起玩,玩的很開心。。

4,給出解決之道滿足需求或是替換需求。同時打人是不對的。打人會讓別人很痛。妹妹可以找媽媽和奶奶幫忙,也可以等一等再問問姐姐,還可以去自己的房間裡玩玩具,看看書。要不我們一起玩沙子吧?

5,如果孩子都不接受這些替代方案說明他們內心的沮喪、不快、悲傷還沒有被消化,需要我們繼續抱抱他們,安慰他們。請不要說「這有什麼大不了」「這有什麼好哭的」「不哭,不哭,哭不是好寶寶」等等。因為你不是他,所以無法感受他。



後來還從身體上進行訓練。讓她咬毛巾,快快咬、慢慢咬、又快又慢的咬,這個過程中她漸漸的能夠掌握用力的度;同樣的方法用手拍球、抱枕等柔軟最好帶彈性的東西,她能看到自己的力對其他物體的影響;有時候我們玩包起來滾出去的遊戲,就是用毯子或是爬爬墊把她包起來然後讓她滾出去;睡覺前或是醒了,我們會玩壓壓遊戲。她在我身上躺躺然後我輕輕的壓壓她.這些遊戲有一個原則就是讓孩子的身體感受到壓力。這其實就是本體覺的訓練。鑑於大腦發育的程度,他們的身體協調性也不夠好,這些按壓孩子的關節和肌肉的遊戲讓孩子更加平靜、專注和身體協調性的發展。

妹妹當時就非常喜歡玩這種遊戲,總是開心的大笑。經常在咬完毛巾後,會跟她一起觀察毛巾上的咬痕,咬的輕咬痕淺,咬的重咬痕就深。我們還輕輕咬自己,重重的咬自己,體會不同的咬給我們的感受。

有一段時間由於一些原因家庭變動,妹妹的情況變得更糟糕了。也讓我火氣飆升,生氣、發火恨不得也咬她一口。一開始我被動地覺察自己的情緒,問自己怎麼了,為什麼會這樣。後來漸漸的主動的關注自己的情緒與外界的關係,與孩子的關係。真的是育兒先育己。現在生氣的情況越變越少,真是孩子們教育的呀。而且我相信孩子是善的,他們對父母的愛簡直就是無條件的愛的典範。所以當孩子出現「熊行為」的時候首先考慮孩子是不是需求沒有被滿足,身體上需要跟多的鍛鍊,心理上需要跟多的愛和父母的關注。而不是這就是一個壞孩子。

現在我們經常出現孩子「教育」父母的情況。有時候當我不耐煩或是想要生氣時,她們就會提醒我----你的小魔怪出來了,詳見文章

有時候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她們也會搬出小魔怪來,比如到了洗漱時間,我們要上樓了,可是孩子們還想玩,妹妹就會說「媽媽,你的小魔怪出來了。」我會接招說「媽媽知道妹妹還想玩,要是還有半個小時才上樓就好了。那樣我們就可以多玩一會兒了。如果時間來得及,說不定我們的歡樂時光的時間會長一些呢!」

寫在最後:

我想很多寶媽寶爸跟我一樣經歷過或是正在經歷孩子的咬人、打人,也深陷煩惱之中。在解決問題之前,我們要先找出原因。了解孩子的行為動機,在理解接受孩子的同時解決問題,這樣才能保持跟孩子健康的連結,鼓勵孩子跟我們合作---我們找出解決的方法,孩子配合我們實踐的方法。

我們有時候煩惱甚至茫然無措,我想人人都經歷過。這並不能阻礙我們積極地看待孩子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不要想著這些問題會消失的,長大就好,我媽媽經常這樣說。但是很可能是打人的問題在長大之後變成了說髒活、逃學的問題。問題的表面都有著同樣的一個本質---無法自律。

補叨:

記錄真是一個好辦法,不僅解決了孩子的咬人問題,也讓我找到了解決自己情緒的問題的入口。

遇到問題時,如果我們有處理的方法,我們就不會焦慮和忐忑不安。

相信孩子的是有愛的,是善良的,是願意跟我們合作的。

相關焦點

  • 面對孩子叫你戒菸,心裡是一種什麼感受
    豆豆心裡想說「孩子我抽的不是煙,是人生,等到煙滅灰飛的時候,人生憂愁盡散。」面對孩子叫你戒菸,不知你們是否經歷過又是怎樣的一種感受?等孩子慢慢長大,懂得了更多的知識,突如其然一番教唆,然後再給你普及香菸的危害性,該是一種怎樣的情景。現在香菸成為很多人生活中的「精神食糧」,也與香菸結下了不解之緣。但香菸對人體的危害性大家都知道,可就是無法抗拒啊!
  • 以書慧友 | 夏金城:讓教育走進孩子心裡
    讓教育走進孩子心裡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 Ⅲ 》讀後感學校的教育,從實施的途徑可以簡單分為外控和內構兩種。外控就是行為控制,通過獎懲手段的強化,達至管理和教育的目的。內構就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建構、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從而實現心理建設和道德建構。前者見效快,立竿見影;後者見效慢,常有反覆。在此,我無意比較兩種方式的優劣。一種完整的教育,必然需要各種教育方式和方法的正確、合理的綜合運用。我只想說,對比強硬剛性的統一管理和冷漠無情的分數評價,教育更應走進學生的心裡,更體現人性和洋溢溫情。
  • 順產時,媽媽是什麼感受?媽媽:身體空空,心裡空空
    當寶寶從媽媽腹中分娩出來時,媽媽痛得難以忍受,那寶寶出生那一瞬間是什麼感受?對此,網友們腦洞大開發表了自己的一些經歷。但寶寶出生的那一瞬間,我只聽到&34;的一聲,頓時我也感覺我的身體空空的,心裡也空空的。平時總想著要卸貨,好不容易卸貨了,卻感覺到心裡空蕩蕩的,然後也跟著寶寶哭了。網友二:我生我家皮蛋兒的時候,也是順產。痛的感覺我就不多說了,經歷過的人都懂。但寶寶出生的那一瞬間,我感覺到有一股暖流從下體流出來。
  • 被孩子撞見同房是什麼感受,父母3個步驟從容應對
    就因為怕被孩子撞見,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當孩子撞見父母同房怎麼辦?父母3個步驟從容應對很多被孩子撞見過的夫妻被問到當時是什麼感受的時候有些父母甚至假裝什麼都沒發生開始裝睡。小編身邊有位朋友就曾碰見過這樣的事,據他所說,當時他直接老臉一紅,孩子問他們在幹什麼,他都不知道如何開口。還是妻子解釋說在做夢才矇混過關。不過小編在這想說的是,這樣的辦法確實可以忽悠到孩子。不過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一味的遮掩,可能會誤導孩子,從而影響到成年後的生活。其實這種事最好的處理方式無非就3個步驟,下面我們就來看看。
  • 孩子應該如何教育?好的教育是什麼?
    作為父母,總是想把最好的都給孩子,希望他們能夠成長為有出息的人,因此在教育上總是不遺餘力。但是錯誤的教育方式往往會適得其反。所以每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不是心平氣和地講道理,而是不分青紅皂白先罵一通、打一頓再說。這樣粗暴的對待孩子,不僅沒有辦法讓孩子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很有可能會在心裡留下陰影,性格容易變得偏激。
  • 孕媽夜裡總翻身,寶寶在肚子裡是什麼感受?準爸媽心裡要有數
    孕媽夜裡總翻身,寶寶在肚子裡是什麼感受準爸媽心裡要有數對於一些新手媽媽來說,她們可能很想知道自己在翻身的時候,寶寶是什麼感受,會不會影響到寶寶的發育,這些都是準爸媽必須心裡有數的問題。其實,胎兒在體內是可以感受到外界的"動靜"的,如果胎兒正在安靜地睡覺,孕媽過於頻繁的翻身也會吵醒胎兒,並且胎兒也會通過胎動這一舉動來傳達自己不舒服的信息。
  • 孕媽睡覺平躺時,寶寶在肚子裡是什麼感受?看完心裡很愧疚
    導讀:孕媽睡覺平躺時,寶寶在肚子裡是什麼感受?看完心裡很愧疚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孕媽睡覺平躺時,寶寶在肚子裡是什麼感受?看完心裡很愧疚!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心裡透亮的孩子,怎會嫌棄灰頭土臉的父母
    近日,浙江寧波的談女士和丈夫從工地幹完活,穿著髒衣服去學校接孩子。夫妻倆擔心字跡穿得灰頭土臉,會給孩子「丟臉」,「怕其他小孩子笑話他」。沒想到孩子在看到父母后一句話讓他們淚目:「我爸爸媽媽不偷不搶,有什麼好嫌棄的 」。
  • 和孩子溝通的要素:聽、看、感受
    所以,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父母更加容易做到的是先改變自己。而科學的傾聽,便能夠幫助父母們更加容易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孩子的內在需求和產生變化的原因,自然在孩子的教育上就事半功倍了。那麼我們如何運用傾聽來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提升家庭教育的品質呢?
  • 打人咬人的孩子,心裡到底在想什麼?
    導讀:打人咬人的孩子,心裡到底在想什麼?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打人咬人的孩子,心裡到底在想什麼?!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換個媽」,萌娃說出心裡最大願望,奶爸聽後:孩子,自求多福
    這些話都被父親聽在心裡,因此打算實現他的這個願望。當他把禮物買回來之後,孩子正在跟母親吃飯。為了給孩子最大的驚喜,父親先把吉他放在了門外,然後若無其事的回到了家裡。這一回孩子想了許久,然而他的回答卻讓空氣都有些凝固了。孩子告訴父親自己最大的願望是換個媽,而且回答的時候嘴巴張得大大的,看樣子非常興奮。這三個字剛剛脫口而出,父親就感受到了一股殺氣,只見母親在一旁停下了手中的筷子,一臉憤怒的敲了三下桌子,然後問孩子是誰教他的?看到母親動怒了,父親也沒有辦法,孩子只能自求多福了。最終在母親的一番「教育「之下,孩子抱著心愛的吉他流下了「幸福」的眼淚。
  • 那些生氣時不願說話的孩子,心裡到底在想什麼?
    當時一看到「討嫌的」三個字,我整個人都不好了,恨不得立刻換出去。時間到了,我們回歸原位,這時,老師問了我們三個問題:「當你剛拿到卡片時,你的感受是怎樣的?」「當你換到喜歡的卡片時,你的感受是怎樣的?「當你換不出去卡片時,你的感受又是怎樣的?」順著老師的問題,我心裡恍然明鏡起來。
  • 自然教育是什麼?自然教育能給孩子帶來什麼?
    自然教育老師通過一個個妙趣橫生卻又蘊含深意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兒童自然教育的意義與使命」。自然教育從哪裡來?如何定義自然教育?什麼是自然教育?為什麼要做自然教育?為什麼需要重新建立人和自然的連接?天天宅在家裡不可以嗎?只去健身房鍛鍊或者從事室內運動不行嗎?自然教育對人有什麼好處?自然教育與環境教育有什麼不同?
  • 被四個國家的教育系統「蹂躪」是什麼感受?我在中美英新的讀書感悟
    》的文章,主要講了一位「海澱」+「順義」老母親帶著4個孩子從英國求學到美國的故事,讓不少小夥伴感慨真是「媽媽中的戰鬥機」,今天文章的主人公同樣厲害,身為留學生的她,分別在中國、美國、英國、新加坡四個國家讀過書,她想跟大家分享下這四種教育體系都有哪些不同。
  • 妻子不愛打扮,男人心裡有什麼感受?三位男士說出了心裡話
    但是,結婚之後那個懶散的自己主導了地位,為了家庭,為了孩子,整日沒有多餘的時間和閒心來收拾自己。那個曾經美麗動人的妻子,也慢慢的變成了黃臉婆,很多男人都會覺得這樣的女人簡直不忍直視但從沒想過女人為什麼變成這樣。那麼面對那些婚後變得不愛打扮自己的妻子,男人心裡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
  • 人民日報發布16個批評孩子的小技巧,教父母正確教育孩子
    孩子在很多父母的心裡,大部分都是「犯錯誤第一名」。其實,犯錯誤正如家長們看到的一樣,是孩子的基本特徵;沒有哪個孩子小的時候沒犯過錯誤。有的家長一昧的和孩子,講道理,孩子越來越不服從管教,還嫌你囉嗦;有的家長一昧的指責孩子,教育孩子不得章法,就憑藉著以暴制暴,結果孩子越來越叛逆。
  • 博家師優_教育孩子最優的三個方法,家長必看
    1先說愛,對於愛孩子每個父母都知道。但關鍵什麼是愛,父母要搞明白。作為一個家長應該怎樣愛孩子,應該關注孩子的什麼?應該怎樣表達自己的愛?怎樣做才是適宜的教育行為?我們要反思。要把自己對孩子的愛講出來。我曾經十分崇尚「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也執著地相信「日久見人心」,甚至把自己的歡喜、愛藏在心裡。
  • 父母和孩子矛盾多,是接受和理解彼此感受不夠|聊聊孩子教育問題
    爸爸質問孩子為什麼學習不好,是沒有筆還是沒有本。孩子帶著哭腔說:&34;小姑娘哭訴自己心裡的委屈:小朋友需要家長的努力和陪伴。網友:&34;看著孩子說出自己的心聲,我們做家長的真的需要反思!以後考上一個好的大學,有個好工作,孩子卻不理解我們,也不考慮一下我們的感受。這個問題提得很好,理解和感受。這個案例讓我們明白了父母為了孩子的確付出了很多,作為孩子一開始也有好好學習,可是對於為了學習這個事,雙方的立場和感受是不同的。孩子並沒有因為父母的辛苦努力和陪伴而選擇好好學習來回饋父母,反而開始頂撞他們。
  • 有個「吃貨」老婆是什麼感受?寶爸:為一杯奶茶跟孩子「絕交」了
    文|好孕姐對於「吃貨」二字,熟悉網絡的年輕朋友大多知道是什麼意思,指的是喜歡吃東西的人,大多含有褒義,意思指心思單純一門只為吃東西的人,大多屬於好相處的類型。尤其被用到女性身上時,多數帶有可愛單純沒心機的附加意義,因此,在很多男性心裡,吃貨也被認為是「萌萌噠」屬性。那麼,有一個「吃貨」老婆會是什麼感受呢?有男性網友看到這個議題立刻激動了,分分鐘投稿進來上百案例,而引起我注意的是一則小視頻,主人公不僅是「老婆」的身份,還是一位寶媽。
  • 當家長打孩子時,心裡都在想什麼?其實,比打更有效的是懲戒
    視頻中的孩子不一定是自己調皮掉下車的,很有可能是車子啟動時太顛簸把她摔下車的。退一步說,就算是她調皮掉下車的,那家長一腳將她踢飛是什麼意思?不是說不能懲戒孩子,但懲戒要有理由要注意分寸,孩子不是父母想打就能打的。家長為什麼要打孩子,他們在打孩子時心裡都在想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