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矛盾多,是接受和理解彼此感受不夠|聊聊孩子教育問題

2020-08-25 期竹

文|期竹談談心。以走心的文字,書寫社會百態,暢聊情感人生。點擊上方&34;,有心事,告訴我。一起聊情感,品人生。


近日,煙臺海陽的一個小姑娘因為有理有據地反駁爸爸獲得無數網友點讚。爸爸質問孩子為什麼學習不好,是沒有筆還是沒有本。孩子帶著哭腔說:&34;

小姑娘哭訴自己心裡的委屈:小朋友需要家長的努力和陪伴。網友:&34;看著孩子說出自己的心聲,我們做家長的真的需要反思!

這是孩子的心聲,也是最真實的來自家庭關係中的聲音,孩子希望有一個好爸爸,而爸爸希望孩子學習好,這種矛盾的存在相信是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為什么爸爸付出了卻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感激,而孩子卻覺得自己很委屈,說我沒有一個好爸爸。

是啊,這就是真實的家庭寫照,這種不被理解和對方反而覺得自己委屈的現象滲透在每個真實存在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矛盾也因此產生。

父母和孩子雙方都付出了努力,最終卻是不被理解覺得自己委屈,也許這不是你的家庭中生活的全部,我想也一定是一部分。

01

一件相同的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認知和感受

為什麼上面的案例中,父女會說出這樣的對話,因為對孩子學習不好這件事,父親的感受是你學習不好,而孩子卻說沒有一個好爸爸。雙方對於這件事的理解和認知不同,因為他們有不同的出發點就是他們對這件事有不同的感受。

周末去小區散步,遇見鄰居說起自己的孩子,孩子從上小學開始,報名了各種補習班,周末還要去練習書法和舞蹈。

我和孩子爸爸為了孩子付出了很多,為了孩子,我和孩子爸爸每天下班回來都不敢玩手機、看電視,為的就是給孩子一個好的環境學習,每天還要陪孩子學習到很晚,還不包括一大部分的學習費用。

我們當然知道孩子很辛苦,每天面對大量的學習內容和作業,還要參加各種補習班,只是作為父母的我們也並不輕鬆,只是孩子卻並不理解。

一開始孩子也願意去補習,時間長了,就開始不好好學習,回家以後也是不開心,還經常和我們頂嘴,我們做父母的不就是為了孩子能有一個好的環境學習嗎?以後考上一個好的大學,有個好工作,孩子卻不理解我們,也不考慮一下我們的感受。

這個問題提得很好,理解和感受。

這個案例讓我們明白了父母為了孩子的確付出了很多,作為孩子一開始也有好好學習,可是對於為了學習這個事,雙方的立場和感受是不同的。

孩子並沒有因為父母的辛苦努力和陪伴而選擇好好學習來回饋父母,反而開始頂撞他們。父母也沒有因此好好和孩子交流,為什麼會出現不好好學習這種情況。

作為父母和孩子兩個不同的雙方,對這件事有了不同的理解、認知和感受。

在孩子教育這個問題上,雙方並沒有達成一致,而是有分歧,這是值得注意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一件相同的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認知和感受。

02

我們習慣站在自己的立場去思考問題,卻不能感同身受的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思考、評價別人

一本書上說:&34;

幫手好和後盾是什麼?在我看來就是對方真正需要的東西,比如愛、鼓勵、正確的引導等等,都是作為父母應該去做的,而不是通過自己的意志和立場去約束和管制對方。

這就是感同身受的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思考和評價別人,提供給他們真正需要和擅長的東西,而且是隨時隨地付出,只要孩子是在正確的軌道上成長和發展,我們就應該認可,必要的時候提供幫助。

03

家庭關係中主要處理的問題是這個人的感覺,所以接受和理解彼此的感受是核心

聽朋友說起一個案例。

一個單親家庭,父親帶著兒子。本來在這個孩子的印象中自己是很幸福的。高中以前,父母都是生活在一起的,那個時候,他的印象中,每天下班後,媽媽都會做他喜歡的飯菜,飯桌上一家人聊聊工作、談談孩子的學習,還有今天什麼事讓自己特別高興,一家人其樂融融度過美好的一天。

其實,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早在自己小學還沒畢業的時候就離婚了,當時為了不影響孩子,夫妻二人努力維持著這個家庭而已。

當孩子知道這一切後,他變了,變得不愛學習、變得沉默寡言,因為媽媽離開了。他不明白為什麼,為什麼我們這麼好的一個家庭要要分開,他想不通。

後來經常和爸爸吵架,爸爸也不痛快,這麼多年為了你,我和你媽操碎了心,怎麼你就不明白。

這個爸爸很發愁,有一天,看兒子心情還不錯,就跟兒子說,兒子,能不能給爸爸幾分鐘時間和你談談,我覺得我們之間誤會太深了,再這樣下去,恐怕會出大麻煩。

本身兒子也不是小孩子了,聽爸爸這樣說,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於是父子二人就慢慢的敞開心扉的談了起來。

事後,父子二人都意識到一個問題,就是接受和理解彼此的感受這個問題很重要。爸爸覺得自己和妻子的分開對於孩子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兒子也明白了感情破裂的兩個人為了自己生活了這麼多年是有多麼痛苦。

爸爸和兒子從此以後和好如初,都像變了一個人。解開這個疙瘩的是雙方的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真正站在了對方的立場思考和解決問題,而不是只注重自己。

這就是生活中各個家庭生活的原型,這就是大眾的生活。在社會不斷進步的今天,改變自己的觀念是多麼重要,簡直是重中之重,不可缺少的。

很多家庭的各種問題,大家都可以想想問題究竟出在什麼地方,需不需要一家人坐在一起好好談論一下這個問題,因為只有解決問題,才能徹底解除矛盾。

為什麼有的孩子和父母家人的感情良好,甚至有什麼小心事都願意說給家人聽,我想這是有原因的,這值得每一對父母認真思考。

作為還處在學生階段的孩子們,有什麼心事、問題都可以和父母溝通,真正的做到互通有無,敞開心扉是最重要的。

這就是理解和接受彼此感受的意義和價值。

也希望作為父母和孩子的雙方能夠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了解彼此的需求,讓家庭這個溫暖的港灣發揮最大的優勢,彼此擁有一個好的環境,來被愛和愛對方。

-END-

今日話題:家庭中,你和孩子有矛盾嗎?歡迎留言討論。

作者介紹:我,期竹談談心,用腳步衡量世界,用心靈感悟人生,只為遇見更好的自己和優秀的你。

相關焦點

  • 夫妻因孩子教育問題爭執不休,這一矛盾如何化解?
    第二個考驗是,孩子五歲後,穩定、完整的行為模式已形成,有些不好的行為和習慣突顯出來,孩子的教育問題成了家庭的頭等大事,夫妻之間因為孩子的教育會產生新的矛盾。這兩大考驗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讓夫妻矛盾升級,甚至感情破裂。
  • 孩子不理解家長的感受?不是他們不懂事,父母的問題可能更大!
    現實中,總有很多家長喜歡抱怨自己的孩子這也不好,那也不行,學習上不去,還不懂關心人。其實,不是孩子不考慮家長的感受,而是家長不明白孩子的感受。為什麼中國很多孩子都不考慮父母的感受呢?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需要父母認識到自己錯誤的教育方式,並加以改正,否則家庭矛盾將會越來越多,親子關係只會越走越遠。
  • 因孩子教育問題產生分歧要離婚?遇到這種矛盾我們該怎麼處理
    第二個考驗是,孩子五歲後,穩定、完整的行為模式已形成,有些不好的行為和習慣突顯出來,孩子的教育問題成了家庭的頭等大事,夫妻之間因為孩子的教育會產生新的矛盾。這兩大考驗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讓夫妻矛盾升級,甚至感情破裂。
  • 孩子不願意和父母聊天?這是因為父母的聊天方式,讓孩子接受不了
    >有的時候,孩子會和父母聊聊自己的夢想,孩子的想法很天真,沒有大人那麼現實。比如:他會和父母說:「我長大以後要當科學家」、「我長大以後要去外太空生活」等等之類的話。父母在和孩子聊天的時候,只想著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他們會直接否定孩子的想法,甚至還會嘲諷孩子。孩子也會因此而不願意和父母聊天。
  • 心理諮詢解決青春期孩子與父母經常發生矛盾與衝突的問題
    最讓父母不能理解的是,只要他們說「我們都是為你好」,就一定會引發家庭戰爭。眼看開學在即,父母擔心小強這種情緒會影響開學之後的狀態,想給他預約心理諮詢,幫他調整一下。但是,小強堅持自己根本沒問題,有問題的是父母。父母無奈之下,電話聯繫了度麥學苑心理關愛中心主任芳飛老師。
  • 這種說話方式貽害孩子一生|如何接受孩子的感受|飛米粒父母課堂-1
    但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孩子一出生後父母就已經開始擔當養育使命,作為孩子的爸爸媽媽幾乎是沒有任何經驗,只有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之中與孩子一起成長,學習如何作父母。飛米粒平臺通過大數據的篩選對關注度較高的一系列問題拿出來與大家分享,並與各位讀者的留言進行互動。我們推的不僅是一些教育理念與道理,而是帶有實際場景案例與後續的踐行,理論方法隨處可見,但沒去踐行,都是徒然。
  • 一生E本分享|家長的支持和理解,就是給老師教育孩子的底氣
    最好的家校合作,就會把最好的成長給孩子。相互好好扶持與合作,共同為孩子的成長助力,才能實現家校共贏。家校合作,不僅體現在家長和學校共同為學生成長助力,更體現在,當遇到衝突和矛盾時,家長和老師的應對方式。每一次矛盾和衝突的成功化解,不僅會讓家校關係更近一步,也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 父母接受自己,比接受孩子更重要
    其實,這是父母不接受孩子的問題,更深的是因為對自己不滿。,向優秀的人學習,父母想要孩子變得更好的心可以理解,但有時候往往矯枉過正,孩子不僅不會理解,還會覺得厭煩。家長有時候會把對生活的不滿、無能為力,這種潛意識轉化到孩子身上,就會導致家長跟孩子不能建立良好的溝通,彼此都不能理解,甚至會傷害到孩子。
  • 為什麼孩子和父母難以溝通?
    有的並不是和父母有矛盾,而是不知道該說什麼,父母有時候會主動的與孩子說話。但是日復一日就一個話題。2家長的嘮叨,和孩子與他人相比較的做法,激發了高中生的逆反心理。3,對於孩子的全方位的監控,迫使孩子遠離父母。家長對孩子進行監護,他們翻書包、偷看日記、查閱信件。孩子的隱私被揭露。
  • 父母教育孩子:與孩子積極溝通,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
    父母教育孩子:與孩子積極溝通,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一些孩子對溝通的認識比較簡單,沒有把與他人及父母的溝通放在高素質的問題上來看待,沒有引起重視,對溝通顯得很茫然。一些孩子長期受家長的祖護,沒有機會去與他人及父母溝通,也沒有從家長身上學到溝通的技巧,養成了任性,我行我素的性格。
  • 父母,孩子和教育
    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00後他們的心理成熟要更早一些,一些心理問題甚至是心理疾病也可能會呈現多發態勢。這個需要我們的家長和社會共同來關注。我遇到好多腦子特別靈光的,數學、編程特別好的學生,但是活的並不快樂,對父母意見比較大,親子矛盾衝突較大。
  • 如何解決親子衝突和矛盾,父母需要正確的處理方法
    因為父母對孩子一味地訓斥,孩子不顧一切地從樓上跳下;因為孩子的不服管教,父母氣得跳河輕生;更有甚者拔刀相向,弄得你死我活。類似的親子衝突和矛盾,仿佛沒有硝煙的戰爭,每天都在上演著,相愛相殺,苦不堪言。在親子衝突中,父母永遠是強勢的一方,你懂得道理比孩子多,你的聲音和力量比他大。最終,要麼看似孩子選擇了順從,你贏得了勝利,要麼你選擇了失望,孩子依舊我行我素。這樣的解決方式,永遠沒有真正的贏家。每個失控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不善管教的父母。矛盾的失控,往往是對父母慣用管教方式的反擊。
  • 教育孩子,自由和管教從不矛盾?
    但是教育孩子,不論是放任自由,孩子嚴厲管教這兩種極端的方式都不是解決孩子問題的根本所在。有些家長知道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帶著耐心,但如果孩子在談話過程中稍微調皮搗蛋一點,這時候家長就會忍不住生氣,導致矛盾激化。後果就是孩子依舊很調皮,除了性格決定,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家長不恰當的教育方式。
  • 讓孩子在親子對話中感受父母之愛
    家長不妨通過改變自己和孩子的交流模式,來減少二者之間的衝突,讓孩子更願意採納自己的建議,使雙方的溝通更加順暢高效。不少青春期的孩子都有這樣的同感:很多時候,自己知道父母說的有道理,但偏偏不願意照著去做,理由很簡單,就是不能接受父母的命令,更不想事事被父母控制。而雙方的堅持很容易使矛盾升級,久而久之,親子溝通越發困難。
  • 家長的支持和理解,就是給老師教育孩子的底氣
    家校合作,不僅體現在家長和學校共同為學生成長助力,更體現在,當遇到衝突和矛盾時,家長和老師的應對方式。每一次矛盾和衝突的成功化解,不僅會讓家校關係更近一步,也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學校和家長是鐵定的合作夥伴關係,絕不是敵對的雙方。只有真誠合作,彼此信任,才能贏得孩子的好未來。所以,最需要這種合作的,不是老師,也不是家長,而是孩子!在很多不均衡的家校較量中,表面上是贏了家長,損了老師。但事實證明,這樣忘卻了真實目的的較量,最終輸掉的,卻是孩子。
  • 隔代育兒矛盾多,三個有效解決辦法,教你和長輩共同教育好孩子
    問其原因,原來是婆媳倆因為給寶寶煲的稀飯上是否該放鹽的問題發生了矛盾。 敏兒認為寶寶還不足一歲,寶寶的食物不適宜放鹽。但婆婆認為,不放鹽就沒有味道了,孩子要吃點鹽才有力氣爬。兩人為此爭執了幾句,鬧得不歡而散。 其實敏兒與婆婆之間的問題,也是很多家庭間存在的問題。
  • 如何與孩子溝通,是維繫和改善親子關係的關鍵,教育孩子需要理解
    許多家長事業有成、地位頗高,但對於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是真的怕。為什麼原本乖巧懂事的優秀孩子,一旦進入青春期,就會變得頑劣執拗,痛苦迷茫呢?其實,親子矛盾的開始,往往是因為父母和孩子的溝通障礙。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不管是溺愛、打罵,還是懲戒,大多數父母都是出於愛護孩子的初心。但是,教育孩子不是讓孩子吃好、喝好、玩好就可以,和孩子溝通也不是把孩子拉到身前,卻只顧自說自說,無視孩子的想法和需求。
  • 父母需要了解親子關係中的矛盾問題
    親子之間的關係是人世間最基礎的親密關係,彼此有一種血脈相連的紐帶,對方是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最親近的人,無論有多少矛盾衝突,和諧親密的時候總會出現。維持和諧的關係, 有助於父母教育功能的實現和家庭功能的正常進行。 親子關係中出現的矛盾可以概括為三大矛盾:即行為矛盾、需求矛盾、價值觀矛盾。
  • 這種說話方式貽害孩子一生|如何感受孩子的感受|飛米粒父母課堂-2
    如何去感受孩子的感受, 上期我們留了三個對話場景,邀請讀者去思考平時遇到類似情況是如何和孩子溝通?以及還有更好的溝通方式是什麼?昨天晚上平臺就收到了兩位熱心媽媽(吳靚,馬馬)的留言。馬馬:怎樣讓孩子會感覺好點,我覺得應該會用到心理學中的「共情」的概念,也就是首先理解孩子的情緒,此刻,他的心情是怎麼樣,他這麼說這麼做的出發點是什麼,然後,和孩子的眼神保持同一水平線,要對孩子表示理解。
  •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和父母交流?父母怎樣做,孩子才願意和父母溝通
    一、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和父母交流?1.價值觀的衝突:父母不理解孩子在乎的價值,強迫孩子接受父母在乎的價值。2.代溝:人生經歷不同,內在經驗不同,父母不理解孩子言行背後的感受和需求。3.強迫的愛:父母把自己認為好的強加給孩子,孩子不接受,父母就不高興。4.堅持「我是對的」:父母不肯認錯和改變,讓孩子心裡不服,卻不好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