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總是想把最好的都給孩子,希望他們能夠成長為有出息的人,因此在教育上總是不遺餘力。但是錯誤的教育方式往往會適得其反。
一、不採取過激的方式
有的家長認為,「玉不琢不成器」,「孩子不打罵不容易成才」。所以每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不是心平氣和地講道理,而是不分青紅皂白先罵一通、打一頓再說。這樣粗暴的對待孩子,不僅沒有辦法讓孩子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很有可能會在心裡留下陰影,性格容易變得偏激。
二、以身作則
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裡,他們的模仿能力很強,空洞說教遠不及實際行動的影響力大,做家長的如果品行不端,那麼教育出來的孩子很難說不是一個失敗的複製品。可見大人的言傳身教真的很重要。
三、大人的意見要統一
家長之間相互要通氣,對於同一件事的看法要爭取一致,態度也要統一,切忌你說東我說西,你扮白臉我扮紅臉,更不能當著孩子面就相互數落。否則孩子往往會莫衷一是,不知道究竟該聽誰的。時間一長,大人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和威信也會蕩然無存,再想要管教孩子就比較困難了。
四、不扼殺孩子的興趣
學業固然重要,但是興趣是激發孩子創造力的源泉。現在的社會需要的不是讀書機器,而是全面發展的多面手。如果孩子表現出某方面的愛好,千萬不要幹涉,應該鼓勵他,說不定還能成為孩子的一項技能。
五、父母的關心愛護
很多孩子都是因為從小沒有接受到父母良好的教育。一些孩子的爸爸媽媽,在他們小的時候,說他們笨,總是責備批評他們不如別的孩子,或者是對他打罵,沒有關懷。這樣的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容易走上歪路。作為家長,不要打罵孩子,不管多忙,一定要常告訴孩子,讓孩子感覺你對他的愛。要時常和他溝通,知道他心裡的所思所想。讓他明白你不會因為其他外在因素不愛他了。你的愛會讓他會感覺更溫暖,更滿足,更開心,更自信。
六、不溺愛孩子
當孩子看到別的小朋友有好吃的零食,或者玩具的時候,可能也會哭鬧著要,或者還會提出一系列的不合理的要求,大人可能為了能平息他的情緒,答應他買。有時候孩子提出了過分的要求,可能還會用眼淚來逼你妥協,但我們要理智的告訴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孩子有權知道事實和真相。不行就是不行,不能做的事情就是不能做,有些原則和規律,就是必須這樣做,有規則才能有自由。
家長不要「我以為」:(我以為孩子慢慢會變好)到最後「我後悔」(我後悔當初沒有及時採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