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新網12月8日報導,香港《亞洲周刊》最新一期刊文《臺北如何追上新加坡》,其作者總編輯邱立本在文中稱,臺北的驕傲不是它的高樓大廈,而是它在巷弄中的人文風情,是那些精緻的小店、飄來陣陣香味的咖啡店、讓人處處驚奇的小吃。臺北追上新加坡,要另闢蹊徑,發揮臺北的人文魅力。
其文還提到臺灣的「釘子戶」問題,稱臺灣老舊的破爛房子得不到改建,是因為華人社會搞「諸子均分」,產業碎片化之後,只要有幾個「釘子戶」不同意,改建就是不了了之。他提出的解決方法頗具新意:學日本人的「長子繼承法」,培養「千年老店」。
臺北小巷一景
全文如下:
柯文哲當選臺北市長後的豪言壯語,是臺北市要在八年後超越新加坡。當臺北要以新加坡為挑戰對象時,就要反思如何超越當前臺灣民粹意識形態的局限性。
臺北市要在八年後超越新加坡。這是柯文哲在當選臺北市長後的豪言壯語,展示他強烈的企圖心,要將這個近年發展嚴重滯後的城市,與亞洲名列前茅的獅城一比高下。
常去臺北的遊客都會發現,臺北市的都市建設近十多年來都沒有什麼變化,唯一讓遊客驚豔的是一零一大樓,鶴立雞群,但也是唯一的、孤獨的大廈。
從臺北市精華地段到各區的街頭,往往發現一些破舊的鐵皮屋,或是年久失修的房子,毫無歷史保留價值,但卻是遲遲不會改建。老臺北解釋說,這都是「都更」(都市更新)問題難以解決,一棟老舊的破爛房子,可能產權的擁有者會數以百計,只要有幾個「釘子戶」出現,就會糾纏不休,最後就是不了了之。
這都因為臺灣與中國大陸的華人社會,大多落實土地產權「諸子均分」,一兩代之後,土地產權逐漸出現「產權碎片化」的現象,爭奪家產的權力傾軋,也使土地的使用陷於停滯,內耗嚴重,無法興旺發展,很多家族都是「富不過三代」。相對地,日本長期都採取「長子繼承法」,所以百年老店很普遍,甚至出現千年老店,讓全球華人汗顏。
政治制約了經濟
這也是文化傳統帶來的經濟衝擊。柯文哲新政府必須了解文化深遠的影響,是另一種「無形之手」,影響臺灣的經濟發展,拉住經濟發展的後腿。而如何破解,則有待他那「外科手術刀」的治理能力,割開「產權碎片化」的毒瘤,推動臺灣「都更」的革新。
但一隻更巨大的「無形之手」,則是政治制約了經濟。當臺北要以新加坡為挑戰對象時,就要反思如何超越當前臺灣民粹意識形態的局限性。太陽花學運反對服貿協議,造成兩岸經濟關係停滯,而北京與韓國則籤訂了自由貿易區協議(FTA),讓九成以上的商品免稅,彼此互惠,開創了韓國貨的巨大市場,但卻嚴重壓縮臺灣在大陸的競爭空間,也使臺灣的經濟發展陷入原地踏步的痛苦。
馬英九政府的經濟布局本來是要從中國大陸走向世界,分享中國大陸經濟騰飛的紅利,但在強大的反對黨的阻擾下,不斷指責說他是「傾中」,而民間要求的福利支出又不斷增加,經濟上左支右絀,終至選舉慘敗。
將臺北變成第二心臟輸入新血
柯文哲強調他要將臺北市列為藍綠的「非戰區」,不受民粹的左右,也許就像他在臺大醫院所推廣的葉克膜(體外第二心臟),可以在當前臺灣身受重傷的經濟軀體上,將臺北變成第二心臟,輸入新的血液,尋找「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挽狂瀾於既倒。
當然柯文哲還要發揮臺北的軟實力,讓它的文化創意可以向全球輸出。臺北的驕傲,不是它的高樓大廈,而是它在巷弄中的人文風情,那些精緻的小店,飄來陣陣香味的咖啡店,讓人處處驚奇的小吃。臺北追上新加坡,不僅是要追上獅城人均GDP5萬多美元的水平,還要另闢蹊徑,發揮臺北的人文魅力,讓甲午年的白色效應,成為未來高潮不斷的白色驚奇。
原文作者:亞洲周刊總編輯 邱立本